管理咨询与服务
按行业筛选
请选择行业
----------------------
-全部行业
------------------
-机床与金属加工设备
-刀具/量具/夹具/磨具
-模具设计与制造
-塑料机械/橡胶机械
-通用机械/化工机械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农业机械
-食品机械/烟草机械
-包装机械
-印刷机械/广告设备
-纺织机械
-木工/造纸/环保/医疗设备
-物流设备
-智能楼宇/安防设备
-炉窑/热处理设备
-五金工具
------------------
-工业自动化
-佳工激光网
-仪器/仪表/衡器
-电力设备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家电/照明/健康设备
------------------
-基础件/通用件
-标准件
-工业原材料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包装材料
------------------
-CAD/CAM/PDM/PLM
-ERP/制造业信息化
-管理咨询/认证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
按产品筛选
----------------------
-本行业全部文章
--------------------
-产品检测/认证
-管理体系认证
-管理咨询与服务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活学活用丰田生产方式之--改革为什么会有阻力
作者:
改变习惯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在《论习惯》中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所以马基雅弗利说: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
如果说个人的习惯只是把一个人变成了机械,使他的生活仿佛由习惯所驱动,那么,社会的习惯却具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例如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的惯例,竟可安静地卧于柴堆上,然后引火焚身。而他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跳入火炕。
所以,培根这样评价习惯的力量:“只有宗教的力量可以与之匹敌。”以至一个人尽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可是到头来,却还是难以改变某种习惯。从这种意义上讲,习惯甚至比宗教更具有某种难以改变性。当一个人或者组织形成了某种习惯后,要想改变它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相当于他们换了一种信仰。
·习惯也在变
我们知道,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当然,势必也就导致习惯也在变。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习惯,不管他是否愿意,都将会发生改变,或者变好,或者变坏。比如:你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主动沟通、讲话,那么,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你讲话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这个越来越讲究效率、速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忙工作、忙家庭、忙生活……忙到连自己都很难照顾过来的情况下,更何谈去顾及你的存在和感受。于是,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了,因为冷漠,你也就越发不讲话了。还比如:你很长时间不动笔写字,要想再提笔,就显得很费劲,更别提“下笔若有神”了,半天都憋不出来一句话。
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习惯向坏的方面变化的例子。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的任由自己的性子去习惯,这无意于是在自我退步,甚至是堕落。
·让时光倒流
正因为人天生具有的惰性,会造成一定程度上任由习惯随天性向坏的方向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一种向上变化的力量。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时候,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哑哑学语的。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大量重复的写一些字,并且还要组词、造句。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当他们学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任何焦虑、抵抗。他们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执着、愉悦的状态中,从写“今天我跟太阳公公问好了,它很高兴的笑了……”开始,慢慢的打开他的写作生涯。
从孩子的学习状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孩子们这样一种改变不识字、改变不会系纽扣、改变不会和人交往的习惯……是非常顺畅的.从中,他们享受着这个令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就像刚开始学骑自行车,即使不知道摔了多少次?甚至撞人、撞树,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摔倒中爬起,继续着我们的痛并快乐。恰恰也正是这样一种没有抵抗、反复练习的过程,让我们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骑着它,我们穿越夕阳下的山间小路,呼吸着温暖的霞光,让我们连心也跟着一起飞了起来,自由、欢呼。
时光荏苒,慢慢的我们长大了。
可是这时候,一些事情也跟着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比如:我们写一篇文章,结果很不满意,可是,这才写第一遍啊,我们就已经这样不耐烦了,抱怨这抱怨那。
时光倒流几年、几十年,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如何写一篇作文的,谁知道写了多少遍呢。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像小时侯那样,用旺盛的生命力,不知疲倦的去重复一些事情,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的能力在迅速的提高。
因此,改变习惯的习惯,主动出击,如果不会,那就反复的加以练习,铁杵终将磨成针。让我们一起勇敢的面对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吧!我们终将遨游于沧山洱海间,鲲鹏展翅,畅游天地万物。
改革是社会存在的特定形式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社会存在中一定孕育着变革,改革是社会存在的特定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变革也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主动变革和被动变革。主动变革我们称其为进步,比如改革开放,还有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招牌口号—— “我们可以相信的变革”,也已悄悄的改成了“我们需要的变革”(Chang We Need!)……这些无不体现着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对改革必然性的把握。因为,如果你不变,社会其它要素的变化也必将迫使你作出改变。而在这种改变下,有可能还会造成一定的动荡。
而在工作中,任何一场改革,不论大小,都将因为工作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工作项目的合并或删除、工作成果评价标准的改变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在利益关系上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一些人而言,似乎也成了一股散不去的阴云,终日忧心忡忡。
其实,不论个人还是企业,乃至民族和国家,每一次的危机和灾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试金石”。每一次成功克服困难的经验,都将成为进步的脚印。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进步了。
所以,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让自己选择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自己每一天都面对危机,。这也恰恰就是中国很久以来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居安思危。
·框架自身的框
大家都照过相,照相的时候,虽然照片外面的景象看不到,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出当时外面是怎么一回事。比如,眼前是一幅湖光山色的景色,你既可以只照中间的湖,当然也可以让山水都尽在镜头之内。
而两者对问题说明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如果照的是四面环山包着的湖,而不只单照眼前的湖,就说明山和湖之间的关系,湖是被山包着的;如果想强调湖的美,那就把镜头着重落在湖上,甚至没有山的存在。
所以,如果我们想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视角去照的时候,其实态度就已经决定了。当然,从照片也能看出我们可能的态度是怎样。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或者问题的解决者,当你拿起相机的那一瞬间,其实,已经说明了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从这点来说,尤其是在对问题还没有认识的情况下,就已经框架自身的框架,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所以,框架永远比具体问题重要。而我们要想决定自身框架的力量,就要不断的像摄影师一样,去培养我们的眼力,去练习我们的框架,从而在第一时间就能抓准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习惯、概念,局限性的提前否定某种绚丽的存在,而要从多角度、高视野上俯瞰这些美丽的景色,触摸一些更本真的东西。
每一次科学的积累,都在奠定他下一次艺术的飞跃。每一次艺术的框架,都决定了接下来解决问题是否有科学的依据。
所以,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性是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它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带来平衡和稳定,如同人的骨架和躯干的作用。艺术性则是经营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它注重的是灵活应变、逆向思维、创造创新、情感认知、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神韵和血液。
“艺术”的魅力在于能抓住时机,做别人想不到的事,做别人拿不准、没胆量做的事;而“科学”的力量在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能指导其战略决策, 以达成长远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侧重于研究总结共性,而艺术则强调个性和个人发挥。
因此,也有人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是无用的,而没有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如何面对反对“真理”的人
生活中有句俗语,叫做“宁跟聪明人打场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对于一个凡事都胡搅蛮缠、不讲真理的人,对方天方夜谭、毫无根据、背景的长篇大论,如果我们过多的牵涉其中,那么,只会徒然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于是也就对此人进而远之。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艺术讨论的时候。
笔者曾被邀请去一个企业,为改善会议质量建议献策。在最初和企业决策层沟通的时候,笔者提出了要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但是,当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我们是不是就此而拒绝导入我们的理念呢?只要我们能够成功的帮他们解决会议质量不高的问题,那么,他们一定就会意识到记录的重要性。比如:年初和年末数据质量的对比,是否同样问题反复出现?……这也就说明了此年中你没有任何的进步,结果就是事实胜于雄辩。
于是,你就会发现:要想改变会议质量,你就不得不记录,会议质量一旦被改变,而我们的记录也就因此而被接纳了。
这个例子也就说明:如果对方一直纠葛于在一些简单的真理层面上出现认识上的误区,那么,我们也就应该看得出改变对方存在问题的途径,也就是我们如何去影响他、帮助他。因此,这也就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提高我们对真理的把握,并且把握真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告诉对方究竟哪里错了,简单的指出对方的错误,而并不告诉他如何更有效的去改善这些问题,那么,可能会招来对方如此回应:道理我都知道…..(心里还会低估:这还用你告诉我,真是多此一举,你是不是自己都没搞清楚状况。)通过过程中,看似你帮助了别人,其实,你也更多的帮助了自己。
自己变一分,环境变十分
只有帮助别人成功,你才会更成功。如果妄想不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单枪匹马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简直无异于白日做梦,到头来终究是空欢喜一场。就像阿里巴巴很成功,很多人觉得马云很成功。可是,马云自己却一直强调:如果离开了我的团队,我将无所事成。
可是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人显得更成功一些,而另一些人则显得很倒霉,总走背运,仿佛老天总在故意折磨他!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了他是否真正融入到了该融入的环境中去。
就以丰田公司为例,对技术人员有如下一些要求:
·如果技术人员的手是干净的,那就不要相信他是否在认真、努力的干活。
·对设备如何使用,如果只是照搬使用说明书,就证明工程师的能力不行。任何设备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对设备进行改造,即便不是说结构功能的改造,起码也应该在使用方法上进行改良,更有效的发挥设备最大的功用。
·如果技术人员在现场,使用设备的人先于技术人员汇报问题,比如:设备不好使用,哪里有问题……这样的技术人员是不能相信的,因为这也就说明了你对设备的了解还不如一线员工,你对设备信息的掌握迟于工人。
自己变一分,环境变十分。当你真正大发生了改变,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下属、领导、周围的同事、朋友,对你有了更多的敬仰,而你主导环境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强。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收获其实也将变得更大,因为你拥有了更多的追随者。如果你只是一味的用命令或者给予对方好处的方式,让对方追随你、仰慕你,那这样的追随必定也将不是持久的。
为他人的改变创造环境
改革能不能成功,往往取决于改革各方面的参与者,能不能找到和发现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自己改革的那一部分内容和要求。当每个人如果都只是从如何改变对方的角度去解读改革方案的时候,改革一定会以失败告终。而如果所有人都从如何改变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改革方案的时候,即便最初的改革方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也一定可以被推向深入,并最终取的成功。
可是,由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变化的惯性排斥等因素,很多人往往乐于安于现状,往往不适应变化。在这种状况下,改革最初的方案又应该如何切入?
其实从开始我们就应该正视上面所讲的一种现实,换句话说,在我们最初的改革方案出台的时候,一定不能是以大家愿意改变自己为前提,而一定是以大家不愿意改变自己为前提。
而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其自身就首先要成为一个苦行僧。因为也只有这种别人看他很累,而他自己却享受其中的人,在推广信仰的过程中,才能执着其中,并升华自己的灵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推动改革的成功。所以,纵观历史的长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巨石的出现,才改变了历史原有的运行轨迹,
才最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所以,改革的最初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企业首先要选择这样一些关键的领导层,并用高层的智慧,指导基层的努力,拿到成功的样本。如果只是一味的告诉大家要开始改革,要怎样怎样,这也就从刚一开始,就遭致了诸多的反对、不理解,也就造成了一些改革不幸夭折的原因。
如何细分阻力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但是,阻力的类型却不一样。如果不能够细分阻力的类型,只是笼统的将对改革不理解、对暂时不适应改革新要求的所有言论和行动都视为阻力的话,那么,改革必定将以失败而告终。
所谓“细分阻力类型”,就是要看清哪些是因为既得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哪些是因为知识、技能掌握不够而产生的;哪些是因为内心有阴霾、人品有问题而产生的……
不同的阻力类型,需要改革者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对待,制定策略。
所以,在改革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对那些人品有问题、利益关系有冲突的人,“远交近攻”, 一定在最初不要触动这样的阻力,不要上心先动他们。时刻要提醒自己:这样的阻力,是时刻会置改革于死命的阻力。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阻力也是可以转化的,要努力的柔化、分化这样的阻力。这样,也就为改革者减少阻力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就为改革者变阻力为动力提供了可能。
丰田:造车也就是在造人
一个人做过什么,做成过什么,将直接影响他对世界的看法。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羁绊的话,往往是因为自我想象,或者曾经遭受的一些事情而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态度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帮助他做一些事情,来逐步改善这种态度。比如:
·打电话有礼貌;
·做工作有记录;
·开会准时;
·规范报告的格式;
·下属汇报工作时先讲结论;
·安排工作时确认被理解的状况。
所以,之所以说丰田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也就在于:它通过外在的实践,持续的改造人的内心;通过知识上的宣讲、技能的培养、项目交流合作,来彼此启发、思考和窥视对方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在丰田造车也就是在造人,用造车的品质来检验造人的效果;用造人效果的提升,来保证造车的品质持续提高。
快变与动机
当我们还没有学会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对这种语言环境下的人生状态、事件的把握、解读,毕
竟因为语言的限制,而产生一层隔阂。当我们努力的试图去掌握这门语言,尤其是在快速强化的阶段,即使我们在给别人指路的时候,因为混乱而混淆,可是我们的视野和认识,却快速的飞跃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层面。
也就是说,迅速的提高一个层面后,我们就可以在此层面上做事,也才能看到这个层面上的利益,也会因为利益的吸引而更有兴趣继续挖掘。当有兴趣继续挖掘的时候,我们对问题也就有了新的认识,人也就因此而变的更兴奋、更执着、更有方向和目标。
快变,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和自己的动机互动的方式。因为快变,你总想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总想去挖掘下一步是不是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你。
所以,快变能让我们更快的进步和成长。在这同时,进步也是需要环境的,别人的进步会反过来刺激你的成长。所以,如果你想要更多人快变,你首先就要变得更快,掌握更多的东西,这样,你也就会让别人进步的内容针对性更强、更丰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也就因此而建立起来了。
第一态度
何谓“第一态度”?第一态度其实就是个人在面对变化、面对错误、面对意外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没有被满足,我们如何去看?在一个事情努力了一千遍后以后,结果还没有成功,我们如何去面对?
简单的坚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就要不断的去提升我们的第一态度,不断的去改造它。而这种坚持,到最后其实都将归依于个人的信仰。换句话说,你已经很痛苦了,可是你还会顾及到别人的痛苦,那就是一种信仰。
就像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在敌我武器装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实也都归结于信仰。也只有经历这样的精神历练,这样的灵魂升华,我们才能获得持久的安宁和持久的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推及至企业的改革,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改革者是否有决心,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因为跟随者只有在看到他的决心之后,才会深切的受到影响。
比如,改革者能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下属沟通;能不能将更多的工作搬到现场去完成,让自己的思想更直接的影响下属,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更具体的在现场展示给所有的参与者…….所有这一切的工作方法,其实也就持续的表明了改革者的决心。
投资Q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了Tobin`s Q理论。詹姆斯.托宾把 Tobin`s 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
即:Q=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
q>1时,由于资本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重置成本,整个行业投资规模将扩大;
q<1时,由于资本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重置成本,资本会流出;
q=1时,由于资本的市场价值等于资本重置成本,行业资本规模稳定。
分析上述,什么情况下才能有投资的意义呢?
具体分析Q理论,实际市值其实就等于所有的资产加上无形智慧。也就是说,同样花钱去投资,能不能有产出,已经不是有形的物质所能决定的了,而是生产的方式、管理的模式、人才配比等因素来决定。
所以,投资的硬道理,其实就是要投给智力,而无形智慧的成长,是一个人在实践中身心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当无形智慧越大时,Q值才越有可能大于一。如果智慧是反方向的,那么,有形的东西就会被不断的消耗掉,投资的简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投资于无形智慧,具体又有哪些方向呢?
投资应该投于改革的平台、企业的培训,而这和丰田“造车也就是造人”的理念不谋而合,毕竟“人是最宝贵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却发现,不少企业其实是很少用语言和行动,来诠释对这种理念的理解,当然,它们的Q值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亚科卡是当今举世瞩目的杰出企业家,他把曾经陷于困境、濒临破产倒闭的克莱斯勒,从崩溃的边缘上挽救了回来。之所以他能创造如此的奇迹,高招其实也就在对人这一精要的理解。他曾这样宣言:即使把我这些设备拿走,五年以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企业。气魄之大,令人深领不已。(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
(7/22/2009)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