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计划ERP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采购模式和流程、TOC及供应商管理介绍 |
|
newmaker |
|
采购模式和采购流程
不同的需求响应策略采购的模式和流程是有区别的,下面以间歇式定货生产和重复生产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1 间歇式定货生产
在定货生产和定单设计的情况下,供应商的变动比较多,相对固定的比较少。它的主要流程也是最通常的采购流程,可以有以下步骤。
1).资源调查
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上搜索,寻找供应货源,供应商的条件,可以记录在ERP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中。
2).价值分析
通过资源调查,在理解采购需求知识的前提下,提出采用更为经济和标准的替代方案。这一步工作,可以与产品研发过程并行,也可以是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3).询价及洽谈
向搜索到的供应商询价,了解各种可能的优惠条件,建立报价、供货条款等记录,对各供应商进行比较。
4).供应商认证
分析、论证、筛选,确定“首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系统只向建立了文档的供应商执行采购作业。对一些“一次性”采购,可以建立临时供应商档案,简化信息量。
5).生成请购单
MRP运算生成的建议采购单,可以直接下达。也可以进入请购状态,以便在采购定单下达前进行种种核定。如采购提前期是否足够和有效,核对双方物料编码、数量、批量,可否动用安全库存,是否有需要人工添加的采购件等。同时还要确认采购的必要性和采购条件的合理性,根据库存费用、运输和价格优惠政策等因素合并某个时期内同一物料的采购量。相当一次对采购计划的“确认”过程。
6).审批
一般说来,各采购员负责的采购物料和金额数有规定范围,必要时,采购员可定期轮换。采购员应当编码,以便查询和维护他所负责的物料主文件以及物料的库存状况。每一位采购员允许经管的采购物料和采购金额是预先设定的,系统会自动检查。合乎权限规定,无须审批,流程将自动进行下去。超过权限时,系统也会生成请购单(requisition)提出报批,按照设定的审批顺序, 自动逐级提交给审批人(系统会自动向审批人发出处理提示)。经过确认审批通过后,再形成正式的采购单下达。
审批可以有不同的工作流程。以多级审批为例,可以是每一级都同意才能执行;也可以是只需最后一级拍板,但各级必须过目并提出意见:还可以按照金额数的大小,直接提交给不同权限级别的审批人等。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可以有不同设置或选择。软件应当能够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
7).下达采购单
与供方签订协议,确定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批次、运输装卸方式、交货地点、验收条件与付款条件等。同供应商物料代码的对应关系,需要在这个阶段明确。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对采购件往往采用安全提前期,合同协议上的交货时间要早于需用时间,适当提前。
如果采用EDI或电子商务,采购定单下达给供应商后,必须得到供应商的确认才算生效。
8).采购单跟踪
如果双方都实施了ERP系统,可以按照权限,进入对方系统查询采购物料的加工进展情况,或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控制进度,并做好运输安排。
9).验收入库
登录验收报告,核对采购单、到货量和发票的一致性,进行库存事务处理。在出现不合格品时,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0).退货处理
当发现有不合格品时,可以有不同的退货处理流程。例如,未付款退货,退货退款、补齐、返修、撤销合同等等。都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定。
11).结清
进行付款结算,分析采购费差异(采购与财务部门协同进行),评价供应商的业绩,维护采购提前期和批量规则数据的合理准确。
所有采购流程的信息都将保存在ERP系统的数据库中。包括供应商主文件,采购员主文件及业绩记录,询价报价记录,请购及审批记录,计划、未结和已结定单记录,收货入库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退货处理记录,供应商业绩记录,应付账款记录等等,体现信息集成与共享,提供分析采购管理所有必要的数据。
2 重复性生产与VMI
在重复生产和JIT模式下,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互信互助,供求关系比较固定,采购物料质量和交货周期也比较稳定,可按照需用时间,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生产使用点。此时,上述程序可以大为简化。
按照滚动计划的精神,近期的采购条件比较具体详细,远期的条件可以比较笼统,但有一个控制范围,把长期(6—12月)协定和短期(月)合同结合起来,一次签约,分期供货,俗称“一揽子合同”,也有称“总括计划”,这对供需双方都是有利的。
对一些重复性生产类型的企业,可以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lnventory,VMl)模式,在靠近需方的附近设立仓库(由使用物料的需方提供或租用),所有库存由供方管理,需方只是在需用时,才到仓库提货,可以在提货时付款,也可以在所用物料装配在产品上,并经过下线检验合格后再付款。国内一些汽车、家电等重复式生产性质的企业已在采用这种方式。商贸市场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供应商直接从电子收款机(POS)下载信息到自己的系统,分析确定不同物料的需求数量。
用总体拥有成本(TCO)的观念来理解,VMI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采购供应模式。人们容易看到VMI对需方的好处,如供应有保证,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间提货。可以实现原材料的“零库存”,减少库存保管费(保险、搬运、税务),减少仓储面积,推迟结账的时间。可以做到与物料同步开发票,简化应付账处理程序等。
其实,VMI对供方也是有利的,由于分享计划信息,提供供方一个控制物料的能力。在一揽子计划下,供方的市场有保证,可以随时掌握供应物料的消耗情况,实时安排生产,补充供应,有效利用供方的资源,避免超储。
VMI是“协同预测、计划和补充库存模式(CFPR)”的初级阶段,VMI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把需方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从而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和库存保管费用,减少事务处理,降低总体运营成本。但是,它也有一些必要的条件,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坚定地执行共赢和诚信原则,有严格的保密协议等。
总体拥有成本的应用
1 TCO概述
总体拥有成本(TCO)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Gartner提出的概念,最初只是针对个人电脑,应用于投资分析(如瘦客户机)。现在已经扩展成为供应链管理范畴的一种哲理,指在一个特定事务或流程与供需链相关的全部成本费用,或者说是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与费用。包括询价、采购、运输、安装、培训、使用、管理、维护、支持和最后报废处置的全部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的低成本,可能导致另一个环节的高成本,或反之。有些则属于容易被忽略的“隐含成本”,如由于停机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用系统和全局的观点来审视成本问题,而不是一时价格的高低,因为有时价格低的物料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的提升。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和采购管理来说,在决策时都可以用TCO的哲理综合全面考虑。
人们说它是一种哲理,意思是TCO模式并不是要求详细计算所有的费用,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要成本和影响决策的成本。TCO的精神是使供应和需求双方的成本全面可视化,以便对比和改进。
TCO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基于作业管理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osting)。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一定要用TCO。TCO计算费时费力,因此,要遵照20-80原则,有重点地计算。例如,发生次数不多但却是费用最大的项目、经常采购或采购量大的项目、被隐藏的事务处理费用等。
TCO的概念很好理解,但是执行较复杂,需要大量数据和时间。如果能够理解TCO的实质精神,有重点地运用,无论对企业的采购作业或进行ERP选型,都是有帮助的。
2 TCO分析
从成本发生来源来看,可以分为供方发生和需方发生两类,也有由供需双方在交易和退货处理事务中共同形成的。从发生的时间来讲,可以划分为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3个时期(如表19.1所示)。人们容易关注前两个时期发生的成本,忽略交易后发生的成本。对供需链来讲,会有多重供需方。
采购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供应。质量和成本是选择供应商的两项重要指标,通称“比质比价”。但是,在成本方面,仅仅“比价”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要素,同样需要考虑。也就是要遵照总体拥有成本(TCO)的原则精神来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的标准
选择供应商要注意以下各个方面。
●信誉 包括供应商所处的行业地位、管理水平等。选用信誉和履约率高的供应商,可以免去企业采购人员大量的催货等无效作业,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采购管理业务上。如果企业产品中的配套件和零部件都是由一流的供应商提供的,企业产品的品牌度也会同样提升。
●技术 要考察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供应商的产品研发能力、制造工艺、现有及可能扩充的能力以及其利用情况,以及技术发展战略。
●质量 供应商全面质量管理(TQM)执行情况、不是表面上是否通过ISO 9000论证,而是真正保证质量持续稳定并不断提高。要注意供应商的退货记录。
●成本 我们讲关注企业成本而不是价格,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供应商在控制成本上的种种措施。同时分析批量折扣、运输条件,不断优化。
●服务 有些零部件的使用需要供应商提供培训,关注供应商的服务网点的分布状况,对投诉和保修能否提供保证。
●位置 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定货批量、运输方式和运输成本。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尽量本地化。汽车行业实施JIT模式,很注重地理位置这个因素,主要汽车总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的平均距离如表19.2所示。
●沟通 指信息沟通的有效手段。如信息门户,EDI,Extranet,能否实现信息集成和协同商务,快速响应需求市场的变化等。
2 减少同一物料供应商的好处
很多企业由几家供应商供应同一种物料(原材料或配套件),认为这样可以有一个较好的谈判优势,不至于被一家供应商所“挟持”。同时,万一一家供应商发生不可抗拒的意外,如非法破坏、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国际贸易争执、战争等,还可以从其他供应商获取货源。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减少供应商带来的好处。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应当本着合作伙伴和供需链竞争的原则,遵照总体拥有成本(TCO)的精神来精选供应商。这些好处是:
●简化计划及调配 供应商数量少,肯定会大大简化计划分配的工作量,减少几家之间的争执和矛盾,巩固合作伙伴关系。
●经济批量、优惠条件 向少数供应商订货,每家的订货数量肯定要大,形成对供应商有利的定货批量,需方可以争取折扣优惠,实现双赢。
●减少专用工艺装备费用 对一些需要特殊工艺装备加工的零部件,由多家供应,每家都至少要准备一套,必然增加制造总成本。
●有利质量控制 集中供应,有利于控制质量。
●简化运输 少数供货来源,必然减少运输调度,提高运输效率。
●减少库存 受定货批量限制,多家供应必然会增加库存。
●降低采购费 综合上述各种原因,减少供应商,遵照TCO的原则,反而有可能降低采购成本,这方面的成本降低弥补了谈判地位不利的缺陷。
●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高竞争力 供应单位精简集中了,使企业有可能集中精力发展与最具优势的供应伙伴加强合作,共同创新,持续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MRPⅡ系统的企业实施评价的ABCD定级标准中,有许多考核指标,其中“供应厂商是否按时交货”、“到货物料的合格率”是两项主要的内容。看起来这似乎不是本企业的问题,完全是供应厂商的事,但是从采购管理角度来看,认为这是企业没有选对供应厂商,没有同供应厂商配合好的结果,责任仍在本企业。
集中与分散采购
采购管理采用集中还是分散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个企业或集团有多个工厂的情况。
集中采购的优势是:选择较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便于协调同一个供应商的定单,获取较大折扣。可以精简企业的采购组织机构,有利于培养专业采购人员等。
主张分散采购的理由是能够实时响应各个工厂独特需求的变化,各工厂有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运输距离,需要区别对待。有些工厂同现有供应商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关系等。
因此,不能笼统地采取集中还是分散的采购模式。多个工厂也有生产性质相同与否的区别,如家电行业集团内部有多个生产制冷设备的工厂,许多通用的原材料和配件就可以集中采购,分别发货到使用点。汽车行业可以集中采购钢板,棉纺企业可以集中采购原棉,食品行业可以集中采购某些农产品等。所谓集中,主要是采购事务处理的集中,信息的集中,而不是集中到仅仅一个供应商。有些案例反映集中采购是“侵犯分公司的采购权利”,其实,采购只是执行计划,本来没有什么“权利”可言,这种陈旧观念和带来的隐含陋习必须改变。
多数企业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案,原则上是各个工厂使用品种相同的物料,采取集中采购。而各个工厂使用的特殊物料,由各个工厂自己采购。ERP系统对多工厂管理的情况主要提供集成的信息,便于企业自己选择各种适用的采购方案,而不应强行规定或限制使用某种模式的业务流程。(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7/19/2009) |
对 企业资源计划ERP 有何见解?请到 企业资源计划ERP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