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产品库 > 技术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与服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对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作者:北京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汪馥郁 李敬德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工业工程, 营销管理, 知识管理, ...
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来。正因为这样,有人就把产学研结合看成是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重要手段。有人就把产学研结合看成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有人则把产学研结合看成是企业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采用的攻关措施。

对产学研结合的这些理解,当然都有一定道理,而且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种理解水平上,我们就不能够把握到我国当前赋予产学研结合的深刻的时代内涵。十七大的报告在谈到实现国家的创新战略目标时,特别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产学研结合已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的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领域,它已经进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我们只有进一步从这种国家创新战略层面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到产学研结合在当前的深刻时代内涵,才能引起我们对产学研结合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才能使中央关于产学研结合的战略要求得到真正落实。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的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内在需要。

我们今天所赋予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以往所熟悉了的那种内涵,而应突出今天时代所赋予它的新内容。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产学研结合,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被突出强调的。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实现产学研结合,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我们最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个别企业与个别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围绕某个项目而展开的合作;一种是在某个高校内部,从教学、研发到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形成一条龙。这两种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点,在于比较易于操作,比较机动灵活,涉及面比较广。然而其弱点也非常明显,主要是没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内容,产学研各方之间没有较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不能较好地产生协同倍增效应。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007年6月10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目前,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已经举行签约仪式。在北京市科委的领导和组织下,由42家成员构成的长风软件企业联盟已经建立,并产生了良好的绩效。除此之外,北京还活跃着闪联、数字电视联盟等数十家联盟,并且呈迅速成长的态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这就是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

在这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已经不仅是以个别企业的形态出现,也不仅是以若干单个企业的简单联合的形态出现,而是突出地以众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形态出现。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以某个强势企业或某几个强势企业为龙头的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又维持着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和约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聚集。产业集群问题之所以受到高度的关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核心内容是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问题,而企业的竞争力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并且是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基础。产业集群之所以有利于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通过集群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内向企业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使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推动了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整体优化,改善了技术创新环境,从而为企业形成技术创新战略,用以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出现则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不仅是以个别学科的形态出现,也不仅是以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的形态出现,而突出的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要求,以众多相关学科所组成的学科集群的形态出现。也就是说,在这种新模式的产学研结合中,与产业集群相对接的应该是学科集群,是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之间的结合。这是因为,仅靠个别的学科,或者仅靠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已经难以解决当前产业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

实践表明,只有形成学科集群,才能应对产业集群所提出的复杂的高端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门类众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本来可以带来思维的碰撞和启迪,这应该是十分有利于创新的。可是,长期以来,这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各学科虽处同一校园或同一院所,却难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各学科的“各立门户”、“单打独斗”仍然是主要的发展形式。

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催生了学科也向集群方向发展。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战略部署,重点建设首都经济、现代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都市农业等10个学科群。学科集群的形成,极其有效地促使知识要素向产业技术创新的集聚,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新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鲜明地确立了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意义;反映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紧密性质;呈现出产学研结合中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优势。

以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推动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实现

随着十七大文件精神的学习和贯彻,随着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以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特点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在实现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一是机制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相当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两种思想认识影响着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一个是在评价研究成果时,主要看重的仍然是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论文的获奖情况等,至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情况,则较少关注。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评定职称时,一项纯理论的研究成果和一项应用型的研究成果相比,前者就被看好而后者却不被看好。这导致相当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者仍然主要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去确定课题,而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现实市场的需求。其结果就是立项的课题不少,而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课题并不多。另一个是组织课题研究时,比较倾向于“单门独户”、“单打独斗”式地进行;比较喜欢强调“以我为主”,愿意当“红花”而不太愿意当“绿叶”;比较强调追求自身体系内的“成龙配套”,从立项、研发到成果转化“一竿子插到底”。

在不少企业中,也有两种思想认识影响着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一是眼界不够开阔,不善于把自己的企业放到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大局中去作具有战略性的思考。另一个是比较倾向于追求“短、平、快”,追求“立竿见影”,而不太愿意开展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较多资金然而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项目。

在机制方面,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组织管理机制问题。这主要是指每个产业集群内部和学科集群内部如何组织与管理,特别是指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之间如何对接、如何组织和管理。

二是绩效评价机制问题。一种评价就是一种导向。不同的绩效评价将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方向、协同创新的目标、协同创新的力度。

三是权益分配机制问题。在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利益实体。尤其是在当前越来越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权益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

四是资源共享机制问题。只有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产生1+1>2的协同倍增效应,才能有效地使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五是信息沟通机制问题。各个利益实体要能够实现协同创新,就需要使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生产信息、融资信息等多方面信息在集群内各个实体问充分交流和沟通。

因此,为了推动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实现、加强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就必须尽可能地妥善解决上述两类问题。(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2/12/2007)
查看更多技术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低代码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与优势 Maria DiCesare (10/24/2021)
·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探讨 (10/25/2007)
·我国研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宋卫国 杨起全 高昌林 (10/25/2007)
·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研究怎样做 (10/23/2007)
·试论集团企业技术开发战略决策 (9/22/2007)
·引进技术不如引进科学的创新方法 (9/20/2007)
·跨国公司研发战略的全球趋势 (8/21/2007)
·TRIZ应用实例--飞机机翼的进化 newmaker (8/5/2007)
·创新管理的原理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罗振璧 (7/30/2007)
·最具创新活力企业的创新诀窍 newmaker (7/21/2007)
查看更多管理咨询与服务相关文章: more
·机加工绿色转型数字化实践:基于现场的切削液寿命快捷管理 范一诺 郑梦娇 (9/2/2024)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速起,实现伟大复兴要严防对海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依赖 刘朝晖 陈皓 陈娇 (4/2/2024)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低代码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与优势 Maria DiCesare (10/24/2021)
·正确的创新: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12/11/2007)
·正确定义绩效指标 David Caruso (12/8/2007)
·质量考核体系的缺陷与对策 重汽集团济南齿轮厂 蒋训良 (12/8/2007)
·BI:企业战略的“战术”执行系统 (12/7/2007)
·从精益生产单元想到研发组织布局 雪山门下 (12/7/2007)
·跨组织业务流程变革管理的启发式分析方法 (12/7/2007)
·再谈5S管理 (12/6/2007)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技术管理 > 管理咨询与服务文章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展厅 >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