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正确的创新: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
|
作者: 来源:雅式工业专网 |
|
在中国经济的滚滚洪流中,创新已不是个新鲜名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强劲驱动力。
创新的正确理念
“创新”被很多企业、学校、机构、团体作为口号。但是创新的理念已被所有人广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了吗?那倒不见得。从调查情况看,有些人认为创新就是以一种新的技术来取代原有的技术、以一种新的制度来取代原有的制度;有些人认为创新就是在现有的技术、流程、制度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也有人认为创新就是一种观念的变更,就是要打破常规。对于创新的理解,因所处的领域以及实践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对企业来说,简单地概况“创新”:创新就是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有益于社会,创新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创新就是要做得更好。
企业发展一般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模式,不管是企业制度还是产品,在时间轴上,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创新首先必须懂得继承,需要基于现有的制度或产品来进行,如果完全撇弃现有的成果,而孤注一掷地创新,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创新,在充分继承原有成果的同时,还必须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创新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保证创新成果的应用可以跑得赢时间的车轮。否则,如果创新成果一问世就已过时,那该“成果”就成了一堆垃圾。
创新应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人们轻视:创新要顾及社会责任,任何不顾及社会责任的创新最终都将招致恶果。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不能只为了管理的便利和强化,也必须考虑员工的利益;产品的创新,不能只考虑赚取利润,也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新制定的制度和标准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约束,如欧盟的产品无铅化,如果在产品创新时不注意这些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销售限制。
创新,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体现在企业研发、生产、物流、巿场、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实际行动。创新,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的不断尝试和探索,是各方面智慧的不断积累、结晶和升华。
对企业来说,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出一个更新颖、时髦的东西,而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赚取更多的利润。任何与此目的相违背的创新,都将变得没有价值。
创新涉及的方面
企业中的创新无处不在,遍布于企业的每个部门和流程: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等等。
有一个能够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得以高速发展并取得高额利润的根本。而持续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对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包括:
‧对现有产品的改良:如功能、性能、可靠性、结构、外形、体积、易操控性、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的改进。此方面的改良,有利于原有巿场的深度渗透。
‧产品换代:区别于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以突破性的改进取得在现有产品上改良无法达到的效果。产品换代有利于开拓新巿场,规避竞争,提升利润空间。
‧新产品的开拓:在现有产品巿场之外,寻求新的巿场需求点,开发新的产品推向巿场。
技术创新往往难度较大,但一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往往会得到巨大的回报。技术创新不能是撒网捕鱼式的大面铺开,要源自社会和大众的需求,需找准方向集中投入才容易突破。另外,技术创新一定要保持与国际标准化/专利组织的紧密接触,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另一方面便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为标准和专利,在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技术创新,首先讲究的是实用,而不是技术有多先进、有多高深、有多复杂,这往往是很多企业员工在创新时容易误入歧途的地方。有很多人总不屑于那种“小的创新”,殊不知,在同样的大技术背景下,这种体现在产品细节技术方面的创新,正是能吸引到更多客户的法宝。技术创新,对大部分人来说,要首先从小处做起。
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得以成功的保障。为了企业的稳定性,制度变更不应太频繁,但随着社会状况的变迁,企业制度也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制度的创新相比其他方面要尤其谨慎,因为规则的随意变动尤其让人难以接受。制度变更前应横向(与同行比)纵向(与自己比)深入调研,并广泛听取企业内各阶层的意见。此外,能够得到一些大型咨询公司的真知灼见也非常重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否与时俱进,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企业从辉煌到衰败,看起来可能原因很多,但往往企业文化上的失败恰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文化的大方向没有问题,不管如何创新,其主旨和精髓一定不能改变。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做的是企业内所有“人”的工作,而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文化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包括:
‧领袖文化:一个企业在发展初期,企业领袖文化作用非常巨大。在各行业中,企业员工因企业领袖的个人才能和魅力的吸引,全力效忠,使企业高速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领袖文化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演化成企业的“大文化”,而不再仅仅是个人魅力,否则领袖文化就有可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
‧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大旗下,子公司、子团队可以形成一些亚文化。亚文化的建立,有利于子团队内部更紧密团结,提升战斗力。
‧文化专题: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都有一些希望全体员工都强化的思想和行动。但为避免增加员工的抵触情绪,这些往往又不适合用制度的方式进行约束,这时候就是文化专题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时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很多成功的企业每年或每几年都有很明确的文化专题,这些专题文化对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员工文化:如果说企业文化高高在上,那员工文化就非常朴实。在每个企业中,都有非常优秀的员工,这些员工往往具有比其他人更积极的思想/行为方式、更高的情感强度、更大的工作热情,这就是员工特有的文化。在一个小圈子里,这种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大大超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员工文化只要不与企业文化的主旨相违背,就应该大力提倡。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只是给这些优秀员工评了优、发了奖励,却并不太懂得如何将这种员工文化推而广之。
一个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效率。流程的创新,首先以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如果一个流程的优化是为了适应短期的需要,那充其量能算做应急措施,而不是创新。流程的创新,应以促进企业主营业务流的发展为前提,是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选择好的。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可能会大大提升局部的效率和执行能力,工作方法的创新不只是管理部门的事情,应是每一位员工的本职。
创新的方法
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有多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可以分为:借鉴型(同行、跨行)、调研型、培育型、合作型、机会型、主观型。
借鉴型
社会文明发展到现在,已有无数的企业从实践中得出真理。采用拿来主义就是一种最高效的创新。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所借鉴的内容与企业自身的契合程度,要有选择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创新。借鉴有时候是要交学费的,但相比自己摸索所付出的代价,大部分情况下应该划算得多。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著名的通讯企业华为科技花巨资引进IBM的管理经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调研型
在找不到好的创新方法的时候,调研就是最好的方法。通过详细的分析背景、现状、利弊等,通过与相关环节的人员深入探讨,往往最终都能找到改进的良方。这种方式,也是工作中最常见的方式。
培育型
新的事物不会无故地产生,有的创新也是需要培育。如果想在某些产品、制度、技术等方面获得创新,需要先为创新创造足够的条件进行培育,比如人才、资金、环境等等,当各种条件具备的时候,成果也就不远了。有很多企业开始经营非常红火,但后期就越来越困难,发现技术能力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开发不出新产品、找不到新巿场,这些都与先期的培育有直接关系。
合作型
在这个高度协作的世界里,已没有什么企业能不与外部合作而生存。创新也不单限于企业内部,与供应商、代理商、终端客户等的互利互惠的合作,都将是企业创新的很好的驱动。
机会型
机遇有时候就是会从天而降。企业要有敏锐的机会嗅觉,当机会发生的时候,要能快速地把握。有一个小故事,几年前美国某生产巧克力的公司,长时间销量都不理想,销售人员为此非常苦恼。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那场拳坛著名的比赛,比赛中泰森咬了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该公司当天晚上就加班赶工,第二天各超巿的货架上就摆出了一种叫“霍利菲尔德之耳”的巧克力,形状就像霍利菲尔德被咬掉的半块耳朵,很快被抢购一空,公司因此而大赚一笔。这就是机会型的创新。
主观型
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工作改进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弊大于利。不可否认,有少数睿智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过正确的选择,但更多的人因主观思维的限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种方式实际并不能算作创新,而是拍脑袋。除非在没有其他途径的时候,应尽量避免这么做。
“创新,我做了哪些?我正确地做了吗?”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都应该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加速发展。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2/11/2007)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