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中国制造不可毁于不自信 |
|
作者: |
|
一个玩具商的退货事件,竟然在全球引发对“中国制造”的不信赖,乃至逼得中国从食品到工业消费品、从汽车到IT的各大产业千方百计试图证明“中国制造”靠得住。
反过来,在中国,假货、退货事件何止千万,企业乃至部分主管部门却往往任其发展,不到出人命,事情不会得到改观,媒体也见怪不怪。
奇怪不奇怪?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制造”是历史选择
200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财经记者莎拉·邦乔尼发现自己家里的圣诞节礼物有64%都是中国制造的。邦乔尼并不反对“中国制造”,为了研究“中国制造”对美国到底有什么影响。她做出了一个选择: 在2005年一年,不购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
中国人历来看重外界评价,无论这种评价是否出于公心,是否客观。历来的传统是,如果是赞誉自己的,就作为友人; 如果敢说半个不字,就成为反华分子。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不去深入了解,美女记者肯定会变成一个反华分子。但要我说,这真是一个行为艺术作品。邦乔尼边体验边记录,一年结束,书籍马上就出版了。这事做得不仅抓住了新闻热点,还没忘记了赚钱。一年期限一过,美女记者立刻带着孩子们去购买中国玩具,她得出的结论是: 离开“中国制造”当然能活,但会活得比较艰难。
“中国制造”引发的问题是深层次的。不仅在全球引发对“中国制造”的重新评估,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对“中国制造”有一个重新评估和认识的过程。
任何一项经济决策,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经济决策,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各种因素而得出的。比如市场换技术,前一段时间有主流观点认为当时决策错了,“因为这20年来的情况证明了市场换不来技术”。我认为这不对。中国有没有技术,得从现在往回看,如果不是当初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今天恐怕连二三流的技术都没有。
这种思路即使在今天依然存在。9月底,阿联酋迪拜证交所与纳斯达克就收购北欧证交所运营商OMX一事达成三方协议,根据这个异常复杂的协议,迪拜证交所将持有纳斯达克20%的股权,还将持有纳斯达克持有的伦敦证交所的28%的股权。在同一天,阿联酋的另外一家公司收购了凯累基金的7.5%的股权。在油价呼呼上涨的背景下,流向中东的美元使得中东国家有机会用“石油换企业”,光今年,中东的企业与基金已经花费了640亿美元在全球大肆收购各类公司。
对中东国家来说,除了石油,没有别的东西跟西方好换,20年前的中国也是如此,除了市场,别无他物。中国之所以走上“中国制造”的道路,除了不得已的因素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中国的自主选择。
市场固然没有换来什么所谓核心技术,但那些技术在当时,对中国来说也够用了,再高深了也消化不了。幸运的是,各个领域对核心技术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10年前,IT领域的核心技术绝对是CPU和操作系统,但现在,这两项技术虽然在IT领域仍然拥有绝对的核心地位,但正在向基础技术平台的方向转化,其在技术层面上的替代技术和产品已经成型,其在IT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已经不如从前。Google和苹果的崛起,让我们有幸送别了一个核心技术时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国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强的优势。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曾经给中国带来无限荣耀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抉择。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回顾过去和着眼未来,中国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自信,也更自信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两条道路
邦乔尼的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出版以后,在美国经济学界和媒体界引发了一场争论,无非有是有非、有咸有淡。但给中国带来的思考,却要超出那些美国人的评论,那就是,“中国制造”下一步的出路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条道路都可以选择。不对,应该说,无论你怎么想,中国一定会有一条更正确的道路可以选择。
一条道路是“中国制造”的必然性出走。当中国的农村还在为迎来一个卡夫饼干的工厂而欢呼雀跃时,沃尔玛却因为要进入一个英国小镇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看上去两个事件风马牛不相及,却是两种对待工业化的态度。欧洲在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之后,必然会转向只出售品牌和设计的高级阶段,而把最低端的制造甩给亚洲。所以,奢侈品品牌多出自欧洲; 亚洲虽然市场最繁荣,但确实是一个制造和消费的场所。
担心“中国制造”出走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合时宜的。英特尔的工厂不会只选择中国,将来更加会往南亚地区迁移。中国不必为此担忧,因为中国会有更重要的、更赚钱的东西可做。经过当初的代工之后,宏终于做到了只输出品牌和设计,把制造和通路全部外包给别人。将来有一天,中国内地的企业也会这样。
另一种是更加值得处于产业底层的制造业者去思考的。跟IT不同,直到目前,IT业从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行业,即使是在制造过程中,技术含量依然较高。而多数中国制造业者在产业升级的过程时,更应该审视自己的“制造”是否足够“高品质”,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有毒产品出现。
一朵美国棉花,品种和质量都不是最优良的,价格比中国棉花还要便宜。但一件衣物只要戴上“COTTON USA”的标志,身价翻番,被认为是品质的象征。按照常理,棉花是第一产业,是最缺乏技术含量的行业,中国的棉花质量更好、产量更大,却只能用来制造廉价的衣物。而美国棉花从工业化之后更注重精耕细作,更加注重从品牌到全产业链来提升棉花价值,打造出“COTTON USA”就值钱了。这种例子够极端的,但也实在是够震撼的。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1/1/2007)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