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产品库 > 战略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与服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
作者: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工业工程, 营销管理, 知识管理, ...
摘要: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当今研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论文在梳理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分为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管理问题,后者则主要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自身问题,如阶段的数量、阶段划分的指标与阶段的划分方法等。

一、引言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当今研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企业的发展视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现象的一种模拟,存在着从出生到成长、成熟、衰老与死亡的周期性。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发展,管理思路与方法只有采取相应的权变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在论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分为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并在分析了这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Haire(1959)首次应用“生命周期”观点来研究企业问题。Haire(1959)认为组织的成长就像有机体一样,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至死亡,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周期现象,并指出企业管理的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Chandler(1962)指出,公司的发展会出现四个平稳上升的连续阶段。这四个阶段始于企业的初始扩张和资源积累阶段;接着通过集权化的职能结构使资源配置合理化;然后走向多元化,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占领新市场;最后,多分部结构是这种演变的顶点,它可以确保已经多样化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每个阶段中,企业的战略与结构这两个关键要素都会出现差异。后来,Scott(1973)将其改编为“三阶段”模型,但终点仍然是多元化、分部化的公司。这里的多元化是指相关多元化,为了解释后来出现的非相关多元化趋势,Mintzberg(1979)将其扩展为“四阶段”模型,第四阶段即为非相关多元化。

Greiner(1972)研究了企业组织演化过程,他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视为若干个演迸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革命性危机引发的,并且每一个危机的出现都标志着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具体而言,随着企业从产生到成熟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将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即通过创造性获得增长阶段、通过指导与控制获得增长阶段、通过授权获得增长阶段、通过协调获得增长阶段、通过合作获得增长阶段。

Kimberly(1981)认为,组织的生命周期可看作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现象的一种模拟(Analogy),其内涵是认为任何有生命个体的成长(包括组织的演进过程)。会遵循一致的而且可预期的发展型态。例如组织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以至死亡。有一个显著的周期存在。这种生命周期比拟的思想,对组织的成长与改变,具有理论研究的启发性。

Quinn&Cameron(1983)在描述企业历程时归纳出一个四阶段的一般模型。该模型的第一阶段是创业期,特点是单一领导者控制、汇集资源、意见纷纭、开创性的活动、少有规划及协调。第二阶段是集体期,特点是非正式的沟通及结构、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与使命感、高度的组织承诺。第三阶段是正式控制期,特点是规章制度正式化、组织稳定、强调效率、保守主义。第四阶段是结构细分时期,特点是组织结构精致化、分权、拓展业务范围、适应及更新,主要目标是强化适应能力以追求新生的契机。

明确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是Adizes。Adizes(1989)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从此奠定了其在这个领域的核心地位。Adizes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都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按照这两个因素,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分别是由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构成的孕育阶段,由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构成的成长阶段,以及由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期组成的老化阶段。

在国内,陈佳贵(1995)是较早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学者。陈佳贵(1995)根据对企业成长的考察,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六个阶段。与多数研究将死亡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终点不同,其划分方式中吸取了日本明治大学经营学部藤芳诚一提出来的蜕变理论,因而增加了蜕变期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价值很快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认可,此后国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纵观国内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管理问题,后者则主要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自身问题,如阶段的数量、阶段划分的指标与方法等。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应用研究

在与企业生命周期有关的研究中,相当数量的研究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应用研究,主要探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管理问题。

Balkin&Montemayor(2000)探讨了组织生命周期与集体基础薪资接受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在成立期(Start up),员工对集体基础薪资的接受程度最低;在成长期(Growth),员工对集体基础薪资的接受程度较高;在成熟期(Maturity),员工对集体薪资接受程度最高;而在衰退期(Decline),员工对集体基础薪资的接受程度较低。

罗险峰与胡逢树(2000)遵循企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论,即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在论述了四个阶段的特点基础上,定性地分析了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创新动机和创新积极性)及存在的风险。

随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郭斌(2001)将其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结合,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观点。郭斌(2001)认为,技术过程与组织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核心能力演化存在较强的影响力,而产业动态则对核心能力的演化起着选择机制的作用。在产业演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竞争焦点”,预见产业竞争焦点的变化并进行适时的企业核心能力跃迁对于企业竞争优势非常重要。企业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适时完成“跃迁”过程,使企业核心能力能够适应产业动态的更迭。

刘洪与赵曙明(2002)将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他们指出,从企业演化过程看,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也应有所区别。他们从企业发展演化不同阶段的管理特点出发,讨论了企业发展演化处于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差异。

JenKins et al.(2004)探讨了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竞争战略,并认为投资人对于销售成长的能力和获利能力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或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其获利能力与销售成长能力的价值攸关性的差异有显著变化,JenKins et al.同时将生命周期变量加入模型中,发现模型的解释能力提升,证实了在利用盈余或其组成项目对企业评价时,企业生命周期起到了重要的决定因素。

王文亮、孟丽莎和冯军政(2005)认为,广泛用于产品、企业与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样适用。在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环境变化导致了政策及集群资源优势等的逐渐丧失,集群内企业开始出现竞争,甚至过度的恶性竞争等,妨碍了企业集群生产力、创造力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从而使集群显示出了成长与衰亡的周期性。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特点,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郭际、李南与白奕欣(2006)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危机管理,并认为企业危机也可分为危机潜伏期、危机征兆期、危机发生期、危机总结期和危机恢复期五个阶段。在分析了每个危机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每个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军(2007)破坏性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出发,将企业生命周期与破坏性创新理论联系起来,研究了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可行模式、影响因素以及内在机理,回答了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企业“可行的破坏性创新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分类模型、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基于吸收能力的内在机理模型等。

任荣(2009)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战略联盟生命周期和企业合作创新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联盟条件下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并实证检验了基于联盟生命周期的合作创新动态管理模型,该模型将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分为协商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四个阶段。

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针对企业管理中的特定问题,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相应对策,针对性强,应用价值较高。但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研究人员都设定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而文中却都未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别方法。但如果不能明确地判别企业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则无法实现各种管理方法与其所处阶段的匹配。因此,国内外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致力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

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

1.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数量与划分指标

研究人员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数的划分与划分指标至今也未取得统一。阶段数从最少三个阶段到最多十个阶段不等(如表1所示),但所有研究人员都认为,组织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以至死亡,有一个显著的周期存在,呈现出一个倒钟形的抛物线形状。学者Leontiades(1980)、Cameron&Whetten(1981)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以四阶段最为常见且最合适。Kazanjian&Drazin(1989)在重新分析Miller&Friesen(1984)所提出的五阶段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时也指出,四阶段或是三阶段的组织生命周期模型均比五阶段模型更具有预测能力。

从表1中可看出,相关研究所依据的阶段划分指标也各不相同,采用指标最少的1个,指标最多的8个。采用单一指标的国外学者大多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等来划分,而国内学者在早期一般采用时间、组织规模或销售额等指标。但单一指标存在着容易忽略重要指标、难以解释问题全貌等不足,因而近来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采用多指标对组织阶段进行划分,但到底应当采用哪些指标,研究人员至今也未取得一致。

newmaker.com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

鉴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研究中的基础地位,相关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各种划分方法,较早的当属Adizes(1989)和陈佳贵(1995)的研究。

李业(2000)认为,Adizes(1989)的模型没有纵坐标,因此无法以数量化的方法衡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陈佳贵(1995)的模型虽然有了纵坐标,但用规模大小作为纵坐标并不合适。在此基础上,李业对企业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选择销售额作为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纵坐标,将企业生命周期依次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单文与韩福荣(2002)认为,无论是Adizes(1989)模型、陈佳贵(1995)模型,还是李业(2000)模型,都是选取时间作为横轴,其不同之处是三种模型分别选取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单一指标作为纵坐标。

选取时间作为横轴的研究还有熊义杰(2002)、陶长琪(2003)、汪文忠(2003)等,他们的模型中都只有一个时间变量,其方法是以时间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方程,并对时间变量求导数,以判别企业的生命周期。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务的角度来看,方程中只包含着一个时间变量,仅凭方程所描述的曲线与生命周期曲线相类似,就认为其准确地刻划了企业的实际状况,而不考虑其它方面(如管理方面)的要素,似乎并不妥当。正如单文与韩福荣(2002)所指出的,企业的成长是质与量的共同成长,任何单独以质或量描述企业成长的模型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基于应变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三个指标的三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孙建强、许秀梅与高洁(2003)也认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他选取了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与规模扩张率等五个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据此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李勇峰与张明慧(2004)以总资产、无形资产、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利润、R&D投入、运营能力等因素为变量,构建函数,然后对这个函数求关于时间的一阶及二阶偏导数,使得此二阶偏导数为0的时间点,即是划分企业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时刻点。

吴琛越(2008)基于Adizes(198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销售额与利润额重要性关系的变化作为成长期与盛年期(即成熟期)的判别标准。她认为,在成长期阶段,销售额大于利润额,而在盛年期阶段,销售额等于利润额。以此为标准,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不难看出,Greiner(1972)、Adizes(1989)等的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属定性的方法,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则不同的人员可能给出不同的划分结果,而且相关人员很难达成一致。陈佳贵(1995)、李业(2000)等划分方法属于定量研究,但由于其指标的单一性,争议也比较大。单文与韩福荣(2002)认为伴随着企业生命状态的变化,企业规模也发生变化,以销售额的变化来决定企业的生命状态,有失全面,而且规模和时间都不是引起企业成长和老化的原因,有传统的大公司未必就老,而没有传统的小公司也未必就年轻。因此,他们将判别指标扩展到三个,但应变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等三个指标值的确定作者仍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孙建强、许秀梅与高洁(2003)将判别指标推广到了五个。但这种方法并未指出如何合理地确定每一个指标权重的方法,而且没有明确指出每个阶段的划分标准的参考数值是如何确定出来的。李勇峰与张明慧(2004)的方法是求解函数的二阶偏导数,但在实际操作中,函数的表达及函数是否符合求二阶偏导数的条件等,作者并未给出实例,其可操作性尚需完善。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多个判别指标,如何使判别方法简捷且具有可操作性,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

五、未来的研究重点

虽然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而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正如熊义杰(2002)所指出的,如何科学准确地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仍然是一个没有妥善解决的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用研究方面应加强实证研究。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定性研究,这类研究虽然为企业提供了解决各类管理问题的思路,如创新管理、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但大部分缺乏数据支撑,说明力不够强,因此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范围还有待扩大。

第二,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公认的方法。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至今未形成一种或几种合理有效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对企业生命周期所应包含的阶段数、阶段划分指标的选取等也还未达成一致,这些都成为了制约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瓶颈,也是未来的研究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生命周期作为辅助变量的作用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相关的管理决策与方法,其可以作为自变量出现,但也可以作为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对相关决策产生作用。这期间,企业发展阶段与管理决策的匹配,会对企业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权变理论的观点,需要严谨的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7/2/2012)
查看更多战略管理相关文章: more
·致麦肯锡:应避免“兴奋地制造悲剧” 邓德隆 陈奇峰 火华强 (6/6/2012)
·三步重新定位核心业务 Rita Gunther McGrath (6/6/2012)
·浅议企业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整合 (6/4/2012)
·创新:一个超前思维的问题 John Baldoni (5/16/2012)
·品牌缘何丧失活力 正略钧策 (5/1/2012)
·海尔管理模式创新的逻辑与实践 (4/24/2012)
·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4/1/2012)
·黄怒波:海外投资的“游戏规则” newmaker (3/27/2012)
·谈一谈企业管理诊断的思路和方法 姚景斌 姚永存 (3/26/2012)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关系分析 (3/7/2012)
查看更多管理咨询与服务相关文章: more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速起,实现伟大复兴要严防对海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依赖 刘朝晖 陈皓 陈娇 (4/2/2024)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低代码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与优势 Maria DiCesare (10/24/2021)
·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 王青 李清 陈禹六 杨吉江 (7/2/2012)
·价值链管理视角下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newmaker (6/30/2012)
·全面预算能否打破路径依赖的怪圈 newmaker (6/29/2012)
·供应链协同视角下的客户识别与管理 (6/27/201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 newmaker (6/26/2012)
·MES帮助解决精益生产之道 陶亚玲 刘莹 (6/19/2012)
·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地位 (6/19/2012)
·谈一谈企业诊断程序和步骤 姚景斌 姚永存 (6/13/2012)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战略管理 > 管理咨询与服务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