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叶天正:创新要玩“实”的 |
|
作者: |
|
人们说公司规模发展的时候同时也要发展思想,否则就像一个人只长身体而缺少灵魂。作为IT界中思想的领导者,IBM多年来对概念的偏爱似乎从未休止。今年,“创新”这个字眼又成为了新的最高指导理念。一句“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响亮口号,在搏杀激烈的业界显得颇为高调,当有人开始揣摩这“务虚”之道时,IBM中国研究院主任叶天正向众人证明,创新是要“玩实”的。也许他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作为拥有几十项专利权的科学家,叶天正半生的时间都在与研发打交道。如他所说,创新是永不停顿的。从他到中国来建立CRL那天起,就在为开发新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而兢兢业业。
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业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厂商把研究中心设在中国,只是一个与政府进行公关的“花瓶”。叶天正对此解释道:“从1979年开始,IBM在中国就已经开始做商业,1992年就正式成立公司,理论上商业已经做起来了,并不是说非得要有一个研究的东西在这边不可。今天我们来看IBM中国公司,除了有销售团队、服务团队、还有生产团队,现在把PC生产的部分卖掉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生产我们的服务器,1995年我们有了研究的团队,1998年有了开发的团队,2000年我们成立一个租赁的团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IBM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有作业,中国是IBM拥有全方位组织单位的很少的几个国家之一,这表现了IBM对这个市场的重视。”
1994年,IBM决定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是年2月18日当天,IBM的股票价格是13.36美元,而现在的价格是79美元。也就是说IBM那段时间处于非常时期,正在转型的时代。那时IBM看到,随着政策的开放,中国市场开始慢慢成熟了,因此等不及公司业绩上升,IBM率先在中国成立了研究中心。叶天正说:“我们应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承诺,自己尽一份心力,把整个R&D(研发中心)建立起来。这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策略,我相信在整个中国环境来讲,IBM也扮演了对中国环境认可的作用。”
来北京之前,叶天正在美国IBM华生研究中心已经做了21年的研究工作,当时放弃美国已有的基础来华做研发,相信很多人都会犹豫。叶天正想:在中国做研发,创新的成果可以为世界上最多的人所用,不是更大的一项挑战吗,但从零开始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到中国的时候,怎么选址,怎么跑手续,怎么招聘人才,这些都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他们是一步步摸索着做。当时外部的环境并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太健全,前期的投入中还发生了许多故事。那时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北京上地是没有网络的,中心要跟全球连线的话就要在上地七街后面的华环大厦的屋顶上加一个“锅盖”,然后方向对准丽都酒店(IBM总部所在地,公司总部有网络)。风吹雨打的时候,方向偏一点都不行,不管什么天气还要爬上房去对准。千年前的事情现在听起来像在说笑,然而那是实实在在的逐渐积累过程。
从落户中国到现在,研究中心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有所转变,从最早的中文语音识别、普及计算和电子商务,到后来越来越与产品相结合,再到与客户和服务的接近。“现在和五年前比的话,我们现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会跟服务有关,在五年以前大概有很少的项目跟服务有关,多半是跟产品和技术有关。”
多年来,叶天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过多次的转变。这些变化是否也顺应了创新的轨迹?“变化是永恒的,你既然知道会有变化,就要走在变化的前面,你去变化别人,而不是别人改变你,如果你被别人改变的话就会比较痛苦。你在改变别人,改变事件、环境的时候,你会有一些比较自主的感觉。创新是一种变化,这是一体的两面。就像每天都要有新歌出来,因为天天听旧歌会听烦。虽然也有一些经典的音乐百听不厌,但即使百听不厌的曲子,也有人用不同的方法演奏。”叶天正从变化的角度谈创新的无止境。
既然创新是不停顿的,IBM挑在今年打“创新”牌又有什么深意呢?
叶天正谈了今天的创新观。“今天回首整个人类的历史,它的变化在不同时代的创新,虽然有类似,可是实质不一样。比如交通,从自行车一直到蒸汽机、火车和飞机。创新点出现之后再稳定一段,然后有新东西出来。比如说从过去的电话、传呼机到现在的手机,我们熟悉的例子,多半都是以一个产品或者技术的形式来呈现,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走,而今天谈创新,只是谈这些可能已不够。我们认为,事实上企业的创新转型,比只讲企业的创新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个石油公司可能一百年后还是石油公司,如果它是一个软件开发的公司,在过程当中就要有很多次的转型。换句话说,因为科技的步伐这么快,传统创新的思路只集中在一点上,会变得非常危险,现在讲到创新这个题目,也是给自己一个激励,现在的创新是千变万化的,想不到多个层面,人家就会跑到你前面。”
说到做企业的转型,就想到IBM近期热衷的“转型技术”。在自身成功转型后,IBM对于怎样帮助企业成功转型也有了一套方法。然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技术的实现。叶天正认为转型不一定非要伤筋动骨。在企业并购或改组的时候,决策者的思路和方法占很重要的因素。“决策者先要有一个方法论,我们再用咨询的方式来处理。如果我把客户的业务分析得很清楚,咨询就会比较成功,这中间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来支持我们的咨询业务。企业的决策是否可以执行下去是一个问题。比如两家公司的合并,不同的肝系统的合并,新旧业务的更替,这就好比在跑着的车子上换轮子,既不能让车停下来还要考虑安全。我有没有这个技术帮你换呢?如果有这个技术,转型就做得成。”
有了好方法还要有好的技术来支持,叶天正从时间性上又举了一个例证。“如果说我做一个系统集成的事情,我从分析客户的需要到实践,可能要做四个月。但今天很多客户的需求都很急切,如果四个月的事情两个月能够做好的话,客户就会很高兴。什么是天才,就是人家要四个月,你只需两个月,其中有很多技术的支持。企业在转型的执行当中会遭遇到各种IT的变化,当现有的业务要扩容,是否要基本改变系统的结构?这中间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帮一个公司转型的技术。”
尽管对技术津津乐道,叶天正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唯技术者。他决定现在最有满足感的是看到研究院里新人的成长。“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你可以带很多人上来,你带人上来的时候,你看到原来的他刚刚出学校时初生之犊不畏虎,等过了几年他做事比较精炼,看法都很准的时候,你感觉到他将来的成就会很大。这时候得到的成就感不亚于自己创造一个新东西出来。”
叶天正的个人专利非常多,但他自己并不愿意提。“我觉得我自己不是一个挺聪明的人,当初念物理可能也念得不够好,我知道拿诺贝尔奖可能没什么希望了,我觉得我不如做价值更高的东西。”
说到IBM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前景,叶天正用了四个字”前途无量”。他对中国的环境充满信心,如同在多年前那个大雪天的期待之情。1998年的11月20号,北京下了少见的六寸的雪。叶天正翘首等待着困在东京机场的妻女。“从那年的10月到12月,北京的空气忽然好了很多,因为从那时起北京规定所有的卡车不准进三环。当然到现在又好更多了。”(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18/2005)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