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三大误区 |
|
作者: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梅永红 |
|
创新本来应是企业的本能,为什么中国众多企业却失去了这个本能?针对这个问题,我谈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现在自主创新为时过早。很多企业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我们现在能力不行,获利能力很弱,只能等到我们自己腰杆子硬了才能做创新,现在提出自主创新是超前了。但是,我们今天提出自主创新,并不是一个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路径的问题,就是到底要走什么路。我们当然承认跟国外一些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因为有差距,我们才需要走一条合适的道路,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技术积累,否则我们永远与技术创新能力无缘。中国企业有很多正面的例子:华为是1988年成立的搞通信设备代理的小企业,当时类似华为的企业国内有200多家,但是华为和其他做代理的惟一不同,就是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转向对技术的投入和对技术的执著。1991年"华为基本法"就明确规定华为每年要拿出不少于10%的销售额投入研究开发。现在华为有4万人,有48%的人在搞研究开发,年研发投入达到60亿元。谈高新技术领域,我们和别人的差距比传统领域还大,但是华为经过短短18年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可以和世界最强大的企业叫板。所以,自主创新本质上不是你现有的能力,而是你要积累的真正的技术能力,技术也许可以买来,技术能力是不可以买来的,只能经过一年年、一代代的积累。
误区之二:强调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似乎有廉价的近似无穷供给的劳动力,而且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享受中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把中国劳动力极端廉价作为中国的比较优势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归中国人独享。第二,我们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建立在成本和价格基础上的一种交换,这个理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这个交换背后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干预。欧洲《金融时报》在加征特别关税之后发表文章,说在经济安全和就业安全问题上,没有多少欧盟国家是认同自由贸易规则的。这是一语道破天机,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强权,就是利益,没有真正平等的价格竞争。第三,我们有学者说中国可以用资源禀赋的优势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一步一步地实现财富积累,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证明,有资源要素禀赋的东南亚和拉美没有实现国家的振兴,相反没有资源禀赋的日本和韩国实现了民族的振兴。中国企业不进行自主创新,就永远摆脱不了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锁定的命运。如果不能积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民族和国家也不可能真正富强起来。
误区之三:排头兵企业一卖了之。近期,跨国公司纷纷并购我国行业排头兵,地方政府多为支持,甚至还有一套"靓女先嫁"理论。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宿命论,其前提就是中国企业家肯定搞不好自己的企业,中国肯定不会有自己的好企业出现,只能卖给别人,给别人打工。中国也许可以通过卖企业培养一批中产阶级,卖了以后可能还有GDP的增长,但是卖完了呢?我们的后代怎么办?只能一辈子去打工了。一个企业的买卖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的意愿,它反映的是跟这个国家相关产业、相关人员的相互关系。国外在这个问题上有明确的法律概念:卖一个企业,不是企业家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要考虑是否能照顾到被卖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的关联利益、企业在这个地区的就业意义甚至涉及国家的安全问题。但是为什么到中国这么多的企业就可以一卖了之呢?我们还要不要自己的国家利益?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是简单的买和卖的关系。
行业排头兵企业不能一卖了之,对企业家也负有责任。日本企业家对中国企业家是什么评价呢?说中国企业家看上去就是水果贩子,什么水果好卖就卖什么水果。这个形容固然会使人心中不快,但也有几分道理。我们静下心来想想,电视机如此,手机如此,DVD如此,中国企业家不能自己形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发展规划,没有自己的灵魂,就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企业家应该知道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承担什么责任。对于一个国家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自甘落后,是把落后变成了逻辑。我们应该把根留住,把民族企业的根留住,把我们自主创新的根留住。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8/3/2006)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