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产品库 > 人力资源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与服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作者:刘文革 孟绍芳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工业工程, 营销管理, 知识管理, ...
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现实基础与挑战

(一)现实基础: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尽管中国距离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还是很坚实的,能够由"世界工厂"逐步过渡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的钢、煤、水泥、化学纤维、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市场有较高的份额,如钢为16%,煤炭为26%,水泥为25%。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去年的经济成就突出,国民经济增长9.1%,外汇储备达4000亿美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这份报告预测,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区之一。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优势

第一,劳动力成本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与学者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作过测算,按各国(地区)货币与美国的汇率换算后,1998年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如表1所列。

第二,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的大学生由1980年114.4万人增加到2000年556.1万人,2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8.2%。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第三,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由于中国具有上述一些优势,因此国外和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世界上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低估。在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信息多元化,分工多样化,区域化、全球化日趋发展的今天,在以上诸多基础上看来,中国还是有望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制造业的前景是怎样的,在后面我们会具体分析。

(二)中国制造业的机遇

目前,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方向明确,经济持续走高,困扰中国经济的讲多问题正在逐一得到解决或缓解,多年来巨额投入的基础建设项目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相关需求行业不断增长,制造业的国内市场需求趋势向好;制造业资本的转移趋势给中国带来机遇。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减速,跨国公司利润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拥有巨大市场、丰富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

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将会有一个迅猛的发展,表2是对制造业到2020年发展的预测。

(三)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水平和企业都产生了两极分化的趋势。随着入世过渡期完成和承诺的逐步实施,国外产业在今后几年的冲击力将明显加强。区域化的竞争使中国的许多制造业基地面临更大的升级压力。跃跃欲试的远亲近邻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目前,中国仍是国际投资者的理想选择,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保持在相当的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劳动力的争夺就越强烈地推动成本上涨。在中国制造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即使中国市场有吸引力,谨慎的公司也会把全部资金分散,而东南亚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场所。

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国正悄悄失去"世界制造基地"的光彩,挑战之一是投资中国的成本看涨。挑战之二是中国遵循了一个无奈的成长定式;引进了新设备制造新产品,数月内,无数中国制造商也开始仿制,价格随之下跌,于是外国公司或者开始寻找新市场,或者从此不再向中国输出高端技术。挑战之三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备依然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等劣势。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条件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和探讨。

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理论的分歧与交锋

大多数专家对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持肯定和乐观态度。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日本充当亚洲经济领头羊的"雁型结构"发展态势已经被打破,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洲已经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新加坡副总经理李显龙在2001年9月《福布斯》杂志举办的企业高层会议上也表示,正如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工厂"一样,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国内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所长吕政认为,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优势,弥补不足,我国便有条件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和供应基地;从整体竞争战略考虑,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也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中国制造"竞争力不足,从品牌角度看"中国制造"重视品牌的企业不多,"当前中国制造世界NO.1还仅仅表现在产量上,可是,我们的创新性怎么样?品牌认知度如何?"也有不少专家对"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及"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提法持谨慎乐观态度。

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王志乐教授就认为,所谓世界工厂,不单是世界主要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还要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还远远不是"世界工厂",更谈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一些日本问题专家也指出,虽然近年日本制造业在下降,但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某些行业在技术上无法和日本相比。

尽管理论上众说纷纭,中国是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结论毕竟不是研究、讨论或者分析可以得出的。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的王忠明主任在总结发言中所说,"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时代的意志,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社会逻辑的力量。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历史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建造世界工厂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专家谈到,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我们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涉及到产权、所有制、技术进步、管理、劳动者素质提高等等问题。这项系统工程触角很多,关联度很大,涉及方方面面,这也注定了世界工厂落户中国要成为现实,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制造"产品正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科技的发展同人力资源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制造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力资源战略的开发。

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在中国即将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个背景下,即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高级技术工人人才紧缺现象在今天愈发严重。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谁来制造"中国造"?

(一)技工人才缺口现状举例

在成都市日前举行的第11届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聘请会上,四川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的高价聘请高级技工,但未能如愿。江苏昆山的一些企业喊出"年薪28万聘请高级电焊工"的口号,依然良将难求。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素来是耕读传家,现在"技工荒"也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瓶颈。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爆出过高级技工月薪五六千、年薪十几万的冷门新闻,不少地方正在酝酿出台向一线高级技工倾斜的工资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开的工资指导价位中,将汽车修理工等技术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当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 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不到60%,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预定一空,就业率高达99%之多。

物以稀为贵。价格杠杆向供方市场的倾斜反映了我国当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稀缺的现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按照"十五"规划,我国高级技工的比例应当达到15%,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

(二)特殊人力资源稀缺的原因

我们可以肯定高级技工的高薪并不是新闻媒体的哗众取宠,各地高级技工岗位人才奇缺现象恰恰说明了高级技工行业的特殊价值。这种稀缺度决定了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是必然的。但在下岗工人的数字日益攀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高级技工为何能出现稀缺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级技工的缺乏症应当是我们长期以来畸形的人才观、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长期的社会传统文化积淀以及错误的社会风气引导的合力产生的结果。

1、畸形的"人才观"直接导致了"高级技工"后继无人

高级技工虽然是身怀绝技的技术人才,可能在企业为难之时力挽狂澜,但在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却得不到认同和承认。不管是高级技工还是普通的工人,在工厂中一样都要到一线的车间劳动,一样是颐指气使的对象,其身份远远不如车间的办公室人员高。

2、"轻工"的社会传统使然

我国自孔孟时代起就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倾向。"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来对读书人较好的前途出路的一种共识。基于对现实状况的分析,即使要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许多家长也愿意让孩子报考将来可以变成"干部"身份的中专而不是技校。

此外,引起人才短缺,是源于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我们不太注意企业的人才投资,那么存量调整就是我们现有的结构调整问题,除了存量问题,还有增量问题,增量就是大学专业怎么设置,那么这些人需要多少,需要规划需要方案。

(三)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要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尽管人们不断呼吁重视技能人才,但在一个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的年代里,这种呼声显得十分弱小,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制约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掣肘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技能人才的问题更显重要。

1、技术工人需求增加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这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中国工业目前以制造业为中心,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占GDP的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将近一半的城市人口的就业机会是由制造业提供的。而中国已经出现高级技工人才危机,供求严重失衡。必须加快中国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否则将影响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也看到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并具有一定素质的优势,将部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要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2、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研究员指出,过分强调学历教育和对专业性职业教育投入资本的不足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十五"期间,中国职工队伍的高级技能人才应占工人总数的20%,并且针对高级工只有5%、技师只占1%、高级技师只有0.1%的现状,正在实施一系列积极措施。彻底扭转目前技术工人教育培训"断流"和高级技师"断层"的局面,是确保"中国制造"真正拿世界"金牌"的重要条件。

按照权威部门的推算,今后几年国企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增长25%,达到7500万人。如果联系到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个背景的话,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应当翻一番,职业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多远》,《经济周刊》,2002年第5期。
[2]樊纲:制造业大国:《中国必须抓住的大机遇》,《经济世界》,2002年第9期。
[3]张洪博、屈贤明:《新技术新工艺》,《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战略》,1999年第3期。
[4]沈立人:《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5]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期。
[6]刘昕:《驳"传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过时论"》,《人力资源开发:21世纪企业的立足之本》,2004年第7期。(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2/8/2005)
查看更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文章: more
·HR误区:企业团队无法绕开的囚徒困境 华盛顿大学 陈晓萍 (4/19/2006)
·对知识工作者的绩效管理 newmaker (4/3/2006)
·绩效评估七宗罪 newmaker (12/29/2005)
·快速成长企业如何招聘 (12/29/2005)
·超强执行力的九要素模型 (12/7/2005)
·EAP:现代企业的“爱抚管理” 每日经济新闻 (11/6/2005)
·日立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 知己知彼 (11/2/2005)
·绩效管理的鱼刺图战略分解法 newmaker (11/2/2005)
·培训打造明基高效能“紫衫军” 明基逐鹿软件供应链咨询经理 秦进 (11/1/2005)
·竞争力来自培养与市场同步的员工 newmaker (10/31/2005)
查看更多管理咨询与服务相关文章: more
·机加工绿色转型数字化实践:基于现场的切削液寿命快捷管理 范一诺 郑梦娇 (9/2/2024)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速起,实现伟大复兴要严防对海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依赖 刘朝晖 陈皓 陈娇 (4/2/2024)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低代码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与优势 Maria DiCesare (10/24/2021)
·渗透营销:市场营销的新概念 (6/3/2006)
·管理者五种畏惧 newmaker (6/2/2006)
·项目管理中的“三角链” newmaker (5/5/2006)
·儒家的因革损益与中国管理理论的探索 newmaker (5/5/2006)
·新产品推广的失败,应该是谁的错? newmaker (4/27/2006)
·营销浓度不足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4/27/2006)
·领袖洞见:我眼中的“定位战略” (4/19/2006)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咨询与服务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