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计划ERP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ERP不该出现的反差 |
|
作者: |
|
在8月30日召开的“200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ERP产业技术论坛”上,一位软件工程师提醒记者注意“国内ERP市场上一个奇怪的反差”:这边是ERP市场加速升温,甚至有声音欢呼要
“迎接ERP的普及时代”;那边却是ERP厂商抱怨市场难做,“签不到单子赚不到钱”。
国内ERP市场升温是此次“上海会议”近乎一致的看法。综合会议提供的信息,一是国内ERP应用的成功率直线上升。据e-works2004调查,用上了ERP的制造企业中,42%认为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而此前有分析称这个比例不超过20%,业内甚至发出过“ERP成功率等于零”的声音。二是本土ERP厂商成长迅速,2004年国产ERP软件在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已超过国外同行,达到了55%。三是中小企业已从早期的低成本竞争转向速度和效益的竞争,对ERP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了,调查显示,认为ERP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用户占到了60%强。有专家就此分析,这些“正面的东西”会产生“保龄球效应”,一个碰另一个,把更多的客户卷进ERP应用中来。
但ERP厂商似乎并没有摘到市场升温的果子,捧在手上的软件找不到买主,“好容易搭上一个,到头来90%是竹篮打水”。看来,ERP升温是不假,但市场热度并没有形成购买力,被击中的“保龄球”也没有出现人们企盼的带动效应,“ERP在制造业的普及率仅为10.4%,即使信息化起步较早的机械行业也只有15.7%”。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86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杨海成接受采访时认为,这块板子应该打在ERP厂商身上。
他分析,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对软件的需求是个渐进过程,“可能先需要一个财务管理,然后是销售管理、质量管理,最后才是供应链管理”。但很多软件公司忽略了这个过程,只夸软件怎么好,功能怎么全,鼓动企业把一些大而全的软件买回去,结果是技术和应用对不上号,或者是一大堆功能只有10%勉强堪用。“这些年我国ERP市场基本还是技术趋动,而不是需求趋动。”
其实,只要软件能给企业带来好处,老板们还是舍得掏腰包的。杨海成讲了这样一件事:江苏有家软件公司开发了一种办公套件,其中一个模块是在设计人员传递图纸时进行加密,以保护知识产权。整个套件卖40万,但技术人员讲了半天老板也听不懂那些功能是怎么回事,惟独这个加密模块打动了他,竟痛快地以40万的价格买了一个模块,其他的部分,白送都不要。
也不是该企业不需要套装软件,而是时机不成熟,如同一个连走路都不会的小孩你偏要送他一双大号跑鞋。杨海成说,信息化得一步一步来,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题其实很单纯,只是某一个单项应用,譬如方才说的那个加密模块,成功后他后续的需求才会冒出来,你一上来非给他弄个庞大的供应链管理,自然不受欢迎。软件商应该关注企业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状态与需求。手机市场的细分就很好,不少人买手机只是为打电话,对他们而言几百元的产品就够用了,商务人士和时尚一族的手机就复杂一些。863提出的“适合国情的ERP”也是这个意思,即把ERP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对大企业提供大的系统,中小企业提供单项的系统,对非常小的企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体系ASP,外包出去。
ERP的实施方法也很重要。企业最关心的是投入产出比,如果一个项目实施一年还见不到效果,企业的兴趣就会转移。所以ERP应当快速实施,抓住企业最关心的有限目标,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适应需求还须解决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矛盾。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研发出T型车解决了汽车的普及问题,ERP的普及却不能走这条路,因为针对管理的ERP就像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每个人的尺寸都不同,量身定制是少不了的。
但量身定制恰恰是普及的克星,因为它成本高。解决的办法是走向构件化与模块化,就像硬件的零部件一样从货架上就可以取下来,快速组装成ERP产品。在这方面,用友、金蝶、浪潮、和佳等几大厂商都积累了一套办法,基本思路是用“平台+行业构建”的设计原理来达到产品的高度柔性化。譬如浪潮的“631模式”――通常情况下,ERP工程中的通用需求、行业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各为60%、30%、10%,浪潮据此把通用需求这一块做成平台,行业化需求这一块积累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一来,需要个性化开发的那一块仅为10%,从而大大提高了ERP开发的成熟度,节省了开发的时间和成本。看来,走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之路,也是消除ERP市场反差的一个有效途径。(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0/21/2005) |
对 企业资源计划ERP 有何见解?请到 企业资源计划ERP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