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全球化--时不我待 |
|
作者: 来源:《财务总监》 |
|
有关全球化的理论层出不穷。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详细阐述了外包主导的全球化竞争,而波士顿咨询集团今年年初推出的全球快速发展经济体(RDEs)100强全球挑战者公司榜单,再次把焦点汇聚到新兴跨国企业身上。中国公司在100强中占有41席,十分瞩目。这些新兴跨国公司如何真正在挑战之路上获得成功?此前全球化的路径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就此《财务总监》杂志专访了REDs 100强的作者之一波士顿咨询集团合伙人哈罗德·施金(Halrod Sirkin)。
我们看到的1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行业,这是为什么?
认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挑战者都是从跨国公司的供应商起家的。上个世纪60到70年代,是日本公司崛起的时代,其特点是走出本土市场,在海外拓展业务,同时创建自己的品牌。在目前这一波挑战者走出去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更多企业主动地通过并购获得海外品牌,这和日本企业当时的做法很不同。当然,你在选择收购什么样的品牌时必须要小心,因为如果收购不当,后果也会很惨。
为什么中国海外并购比当年的日本企业要多?
因为现在你必须迅速。当日本企业走向跨国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竞争对手,而现在你面对的是来自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诸多竞争者,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需要加快做事情的速度。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巨变。日本企业当时是很缺资金的,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会选择在海外创建自己的品牌。相反,现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显然不缺乏资金。当然,环境的差别不止如此。如果你是奇瑞汽车,你不仅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你也可以到海外找到专业汽车设计公司帮你做设计。我们经常讲的外包中常常忽视了这样一类反向的外包。这也是日本企业在三四十年前所不具备的。
对于企业走出国门的问题,一些专家争论企业是否应该首先把内部架构和流程搭建好,储备一批管理人才,之后再去国际化,对此你怎么看?
理论上说,应该先内后外,但就我看来,实践显然证明理论是错的。理论中的全球环境是静态的,你有充足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而当下,你必须加快学习速度,因为游戏规则变了,无论是竞争、成本、资源或是人才,哪一方面都没有时间让你可以坐下来从长计议。
我认为,企业要做到“大方向走对,同时也不要犯明显的错误”。抓住大方向很重要,犯小错误也没有关系,最不济的就是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变化发生太快,你如果观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甩下。
那么企业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呢?
在我的新书《全球性》中,我提到了未来的竞争者必须在七方面去努力,这七方面包括:成本,人才,深入市场,精确定位,大处着眼、快速行动、走出去,进行有独创性的创新以及兼采众长。(详见本期阅读《新棋局》)
来自中国的未来跨国企业会有哪些独特能力呢?
我无法预测,因为前面所讲到的努力是所有跨国企业参加竞争所必需的。未来的发展也不再是一个中国问题,而变成了全球问题。如果你能够在会计业务上精益求精,即使支付比别人更高的工资,仍将有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我在培训上很在行,我可以招募那些只有基础科研背景的人去做研发,这又将成为我的竞争力。
日本汽车企业擅长管理,比如及时生产(JIT)。你觉得JIT是否是日本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不认为是这样。日本汽车企业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们以低成本生产了高质量产品,和中国企业现在所做的一样。JIT是帮助它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当然,它们的成功与时机也密切相关,当时恰逢石油危机,日本车省油的优势有助于打开美国市场。不过你要清楚,第一辆销往美国的丰田车被底特律视为笑料,而且它们的确是乏善可陈的。
对于后来进入美国同样成功的韩国车呢,是什么令它们取得成功?
它们面临的竞争更为严峻,因为它们要与日本车竞争,但他们仍然成功了。不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建自己的汽车品牌并且打入海外市场仍需假以时日。因为品牌的建设和全球化的速度不同,它有自己的逻辑。品牌的建设很漫长,因为消费者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受新的品牌,有时候让消费者改变观念十分困难。
那么中国企业是否能够维持贴牌生产的现状但同时又成为杰出的跨国公司呢?
不行,因为你必须迈出下一步。这是“并且”的关系,不是“或者”的关系。你必须坚持做好贴牌,同时走出下一步积极发展自身的品牌。自主品牌建设要花更多的时间也更为困难,你也将面临更多竞争对手的挑战。但是不要忘了,当丰田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它不也是面临诸多竞争么?它并没有因为竞争激烈而退缩。迈出下一步永远是艰难的,对于日本企业也是如此,日产汽车就差一点栽在美国。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日本政府的扶植政策应该对日本企业很有帮助。
是。但你必须超越民族骄傲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各国给予的优惠都不同,但从长期来讲,企业必须自身具备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真正成功。(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7/16/2008)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