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问题浅探 |
|
newmaker |
|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主要是指为了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突发疫病等突发事件,围绕特定场所目标人群的物流需求而进行的所有保持、提高、恢复交通运输能力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其实施内容不仅包括交通线路的维护、而且还包括交通工具的选用。
一、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特点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主要是指为了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突发疫病等突发事件,围绕特定场所目标人群的物流需求而进行的所有保持、提高、恢复交通运输能力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其实施内容不仅包括交通线路的维护、而且还包括交通工具的选用。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任务突然,行动迅速,准备时间短。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军事性、政治性和事故性突发事件,往往都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发性是其显著特征。为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受损失或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尽快控制事态,消除危害,交通运输保障专业队伍往往都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受领任务。由于任务突然,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在接到命令后,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便开始遂行保障任务,时间极为短促。
(二)力量广泛,涉及面宽,指挥协调难。在战争行动中,战时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军队是主体,但是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抵御自然灾害,如抗洪抢险救灾过程中,则是军队与地方各方面力量联合行动,其交通(运输)保障除专业的工程技术兵种参加外,主要依靠地方各级政府的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及非专业的民间力量实施。面对来自如此多军种、多层次、多部门、多渠道的交通(运输)保障力量,要使其通力合作,有序运转,形成保障合力,其指挥协调十分复杂。
(三)样式特殊,非常规性问题多,保障任务重。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与平时物资交通运输保障相比,具有许多非常规的特殊情况和问题。首先保障重点不同。平时的交通运输保障,一般都是哪里有问题哪里进行补救,即使某一交通线路出现故障,尚可选择其他路线组织物流运作;而应急条件下的交通运输保障,则必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快速修复或提高既定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供指定的物资供应力量通行,以空间换时间。以抢险救灾为例,大量的物资如沙袋、救生衣、救生圈、帐篷、药品和方便食品等均须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指定地点,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保障力量必须尽全力保障快捷交通路线的畅通。其次,保障任务重、标准高。应急物资运送队伍往往高度集中,任务紧迫,工作繁重,持续时间长,对其实施交通运输保障的强度大、标准高,无异于一场特殊的战争。
二、当前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各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都建立有相应的交通战备办公室,但现行体制不尽合理。交通战备办公室只对本地(市)交通道路、运输专业人员和运输机具的数质量等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和掌握,但没有对辖区所属专业人员、器材物资、运输机具进行区分配置和组建交通战备保障力量,更没有明确战时任务和实施战时保障计划,导致了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另外,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今年10月9日签署命令,批准颁布的《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该条例是我国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走上法制化轨道的标志,但这还远远不够,目前,尚没有任何法规性文件对于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维护和抢修、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的征用、预案的制定、实施的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无法可依”。
(二)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往往同时涉及部队与地方,这种军民共同参与的保障力量,在组织指挥上存在的问题将会很多。当前,部队不仅内部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而且外部也没有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系,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没有明确指挥部门的职能,军交部门又无法独自唱主角,因而,极易造成军令不畅,政令不通,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部分人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全局意识有所淡化,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缺乏危机感、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尤其在落实演练和平急(战)转换训练上,难度较大。
(三)运载工具不先进。受经济发展状况制约,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当前的主要运输方式仍然是陆上运输。而应急物流的应急特性,要求时间必须最短,运距必须最近。然而,由于通常情况下物流成本按照海运、铁运、汽运、空运的顺序递增,受客观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进行物资输送的局面。即便是在应急条件下,受经济条件制约,某些地区甚至也只能采取公路输送的方式组织物流运作。这种物流运载的区域间不平衡性,给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交通网路欠发达。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区,尤其是在某些山区、边区、老区,“出门靠腿、运输靠背”的落后局面仍然存在,在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一旦出现应急、突发事件,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无疑将会需求高昂的成本支出。
三、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使全社会的物流交通保障力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靠行政协调手段为主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通过立法,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应急的双重需要,优先抓好敏感地区,如洪涝易发区、地震频发区、民族分裂分子活动区、战略前沿区等地区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不仅要严格贯彻《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抓好运力动员,还应对主要交通线路做出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要发挥铁路运输的主干作用、航空运输的补充作用和公路运输的延伸集散作用,对应急条件下的公路、铁路、航空线路等的征用、维护、抢修做出明确规定。要对平时和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贯彻应急要求、预案的制定、应急征用的实施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等,作出明确规范。使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
(二)加强应急保障力量建设,以“骨干先行”的方式提高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力量的组建上,应本着“军方牵头、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首先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在地区(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由军分区、地区(市)政府分工一名领导负责,军分区司令部、后勤部和地方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同时进行区域编组,组建交通运输分队、车辆抢修分队和道路抢修分队,归辖区交通指挥部组织领导,搞好与部队应急训练的协调,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必要演练,平时应拟制好应急方案,必要时“一声令下,随时保障”。二是进行集中登记管理。地(市)交通指挥部,平时要搞好地方科技力量的普查和储备,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起专业保障队伍、交通保障经费、道路和车辆器材物资、运输机具等数据库,与各县交通战备办公室形成局域网,实行登记、训练、保障自动化管理。要定期向单位、个人明确编组、集结地域、任务等,以便遇有紧急情况,能及时归建和遂行保障任务。三是进行集中训练。地(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平时应注重抓好交通战备分队的集中对口训练,把专业技术与现代高技术、军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定期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变“分散型”训练为“相对集中的规范性”训练。针对各地特点,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化训练基地,使专业训练向系统化、正规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从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实际需要出发,定时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和模拟演练,以便在应急条件下,成建制、有次序地遂行交通运输快速保障任务。
(三)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全程顺畅。一要建好路网。从根本上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交通战备建设,交通路网建设在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与国防要求上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协调和单独为战备而修路养路的问题,完全可以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战备效益结合起来。要以改造纵横干线、提高通过能力,新建迂回、倒运道路为重点,辅以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地方性铁路修建上,要考虑与干线联网,按标准铁路轨距修建,在线路等级上,要按三级以上修建,在建设投资上,主要依靠地方自身,国家适当补助。还可广开门路引进外资修建。要对某些航线航道进行疏浚和整治,改善航道条件,提高水路运输和倒运能力。二要建好衔接工程。所谓衔接工程,主要是联接铁、公、水、空、管道各运输渠道,与运输密切相关而又不纯属运输线路的工程设施。如:车站、港口、机场、仓库以及与铁路、公路、水路主干线相连的进出道路和影响运输能力的装卸场地、站台、码头及加油设施等。为提高应急能力,衔接工程的建设标准一定要高。要改建、扩建仓库至车站;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由交通战备部门协调建议,军队、地方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洽商,共同投资解决。要改善车站、码头、仓库的装卸线路和装卸场地,提高装卸能力。另外,对于重点车站、港口、仓库的进出道路应建成多方向、可迂回的网状道路,以保证应急条件下大批量车辆进出顺畅,后方重点仓库有条件的应修建铁路专用线,以适应大宗物资进出的需要。
四、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重点”,多种方式联合使用,灵活实施保障任务。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重点”是渠道的畅通,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造成应急物资的“断流”,从而影响事态的顺利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多式并用,力保畅通”的指导思想,建立陆地、水上、空中多维立体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网络。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指挥机构必须根据运输任务、地形特点、气象条件,充分发挥不同运力的长处,实施多路、多方式的综合运输,确保应急物流运输的及时有效。
(二)关注“焦点”,集中主要保障力量,确保主要物流渠道畅通。在组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时,必须关注“焦点”,即对那些对事态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事件发生点”,要予以重点关注。要根据形势需求、地理条件、道路情况、运输工具状况,采取复合运输保障手段,如越级直达保障、空地垂直保障、轻型运输保障、机动中定点定时保障等灵活多样的运输保障方式,满足主要方向上的物流需求。在交通要道受损和运输力量遭到破坏时,要集中抢修队伍的主要力量,适时进行道路和车辆的抢修、迂回道路的开辟等工作,以便使急需的装备、物资器材按预定方案顺利输送,保障前方完成任务。
(三)突破“难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参加力量多元,时间要求紧迫,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和各保障力量间的矛盾纠纷。只有在坚定统一的指挥调度下,各参加力量之间紧密配合、各系统间相互吻合、各环节间紧密衔接,才能使力量集中、流程顺畅。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高度的信息共享”这一“难点”。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平时就应有重点地投资,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应用于应急保障力量,提高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力量的科技含量,缩短其“平──急”转换时间,以便于在应急条件下,发挥其骨干作用,带动整个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大系统的运行,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不同运输工具之间全方位协调和同步。(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15/2008) |
对 商业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商业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