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产品库 > 战略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管理咨询与服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全球化背景下国企创新能力建设之探讨
newmaker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生产管理/工业工程, 营销管理, 知识管理, ...
导言

近年来,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潮。本文结合课题组调研情况,根据国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实践问题,对国企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我们认为,企业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和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人类社会所有的成果都是通过创新产生的。只有通过创新活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脚步才不会停滞。作为现代社会基石的企业,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且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否则,必将被其它更加先进的企业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当前的宏观大背景是全球化,并突出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有效配置。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的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产生不利因素,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为弱势国家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

本文研究重点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问题。我们认为,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融入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当前,一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潮已经形成,国有企业和政府应该把握这一契机,着眼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影响因素——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努力推进相关管理、政策及制度建设工作,以加快国有企业的创新实践,提升国有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贸易往来不断增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加速。目前,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它带来了新的竞争规则和更大范围的竞争,对世界各国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决定一个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国有企业也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主体,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在给国有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球化给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R&D)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R&D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

(二)全球化给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极作用。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并敢于抓住这个机遇,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带来的巨大挑战。如果不能正视这个挑战,那么经济全球化就很有可能带来风险,而不是机遇。

1、全球化使国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金融变得更加不稳定。当外部经济金融波动传导到国内时,就会对中国的外贸、外资乃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产生冲击。而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的经济情况和需要,而且要考虑国外的环境、条件,甚至对国外的影响。

2、全球化使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和垄断压制,对自主发展能力构成严峻挑战

在目前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中,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技术含量和增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而发达国家则致力于发展收益高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高增值加部分的加工制造环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资金、技术优势和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主动地位,不仅以资本和技术收益的形式获得大量全球化“红利”,而且利用了发展中国家之间为获得这些资本和技术而展开的激励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和提供许多优惠的政策条件。一些规模巨大和具有全球融资、生产和分销能力的大跨国公司还有可能在某些行业形成技术和市场垄断,压制本土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进而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全球化过程中一些不合理规则会限制国有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推动的,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按照其固有理念和思路来拟定国际贸易投资标准和规则,特别是一些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则,不仅限制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给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的阴影。

4、全球化使国有企业在资源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流失可能加剧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总是伴随着对资源争夺的竞争。传统上以争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为主的竞争,正逐渐让位于对知识和人才的争夺和垄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发达国家无疑是研究与开发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通过吸引众多的全球研究开发资源和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增强了本国的创新能力。海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又为发达国家开辟全球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现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市场和资源,开展全球竞争的新形式。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科技人才的流失可能加剧。同时跨国公司的产品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特征,对民族科技产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从而造成其高科技队伍的不稳定性。随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不断增加,国内的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将被外资R&D机构吸引,同时一批海外留学生也将归国加盟外资R&D企业。这必然会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围绕着加快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创新主体。但与跨国公司相比、与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我国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相比,大型国有企业在创新的动力、条件和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1、国有企业拥有技术创新资源优势,创新要素投入增长较快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063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中央企业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占有支配性地位。根据国资委发布的资料 ,2005年,169户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7300亿元,实现利润6276亿元,上缴税金5413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58.4%、69.4%和54.4%。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2005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有科技人员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其中,博士1303人,硕士10456人。企业科技机构的科技经费支出为246.6亿元,增长56%;按企业科技机构拥有的科技人员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14.6万元,增加4.2万元。企业科技机构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原价为202.6亿元,增长9.2%。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调查资料汇总结果,2004年底,中央企业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476家,涉及军工、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机械、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电信、建筑、建材和医药等行业,其中许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和研发资源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2005年,中央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均稳定增长,人均科技经费也持续增长,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其他经费如技术引进经费虽然2005年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技术创新经费总体增长的趋势。2005年中央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928.6亿元 、R&D经费438.1亿元、技术改造经费1153.2亿元、技术引进经费72.1亿元、消化吸收经费8.8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18.0亿元。调查表明,近几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928.1亿元,连续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2003~2005年中央企业平均支出的R&D经费占科技经费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高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水平49.2% 。

2005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人数128.0万人,占从业人数的14.2%,其中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数85.2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63.7万人,占从业人数的7.0%,其中工业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42.9万人;“两院”院士179人,其中工业企业124人。中央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数和R&D人数近几年呈现缓慢增加的态势,200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科技人员8477人,R&D人员2893人。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也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近三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13%左右,而R&D人员的比重也超过了3%,高于全国大中型企业5.0%和1.7%的平均水平。数据表明,中央企业已经拥有了一支规模较大的科技队伍,一些重点企业的科技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万人。应当说,科技人员的数量已经不是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的主要问题。

2、国有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2005年秋到2006年春就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做的获得了2700多份回收问卷的专门调查(国务院国资委主持的调查),54.5%的接受调查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中心;55.7%的接受调查企业的主要产品及其工艺含有专利技术,其所依托的专利技术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占76.7%;62.8%的接受调查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日益活跃。企业开展的科技项目数量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模。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规模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近几年均超过了3万项,项目总数、R&D项目和新产品项目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参见表1)。2005年中央企业开展科技项目36877项,其中12个主要行业(包括电力行业、电子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工业、交通设备业、煤炭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12个行业,下同)共开展31829项,平均每个企业开展403项,而全国这12个主要行业平均每个企业才开展6项。在12个行业中,中央企业中的电力行业和石油工业几乎包揽了全国这两个行业全部的科技项目。

最近几年,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类产出成果显著,而且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专利申请总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迅速,2003~2005年三年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4286项和1643项、5554项和2911项、8983项和3910项,2004年增长率为29.6%、77.2%,2005年增长率为61.7%、34.3%。非专利技术成果产出增长也比较显著,尤其2005年,科技论文增长了15.3%,技术收入增长了33.6%。虽然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类产出快速增长,但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专利质量上,中央企业高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在12个主要行业中,中央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达到44%,而全国大中型企业工业的平均水平为36.1%,从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只有煤炭业和医药制造业中发明专利比重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新产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产出,也是考察技术创新效益的主要指标。中央企业最近几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利润稳步增加,但相对增加速度更快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来说,新产品收益增加的速度仍略显不足。在近几年中央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中,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比重正在不断降低,说明企业仍旧摆脱不了对外技术的依赖。2005年自主研发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在全部新产品的比重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6.8个和12.1个百分点。

3、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

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比如,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中远等一批企业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搭建集成数据统一业务平台,实现了管理现代化。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打造出“船东”、“租家”、“经纪人”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创造了人均创利73.9万元和利润总额超过企业总资产规模的业绩,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品牌创新方面,一部分中国企业率先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联合跨国品牌调研及咨询公司明略行发布全球最强势100品牌排名,中国移动以39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居世界第四位,全球电信品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首次入主世界主流品牌排名的前十位,标志着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同时,以联想、华为、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4、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创新的核心。国有企业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实现了公司制改造,采取了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明确了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随着公司制改造的完成,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与监事会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企业所具有的企业法人财产权,赋予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权力。国有企业的监事会积极地发挥了对企业经营、财务、资产等的监督权力,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起到监督作用。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造后实现了境内外上市,改善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并接受国内外投资者的公开监督,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有企业重点钢铁企业通过上市极大地提高了创新能力,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中国石化(爱股,行情,资讯)、中国石油(爱股,行情,资讯)等大型企业也通过改制上市,有效地改善了治理结构。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了出资人,建立了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有效地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开,一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国内外公开招聘职业经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了人员结构,使国有企业在管理水平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国有企业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以激励员工为目的股权改革,比如试行股权激励制度,进行内部职工持股制度改造等,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综合来看,在当前环境下,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应该主要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四个方面着手。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手段,是企业保持并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也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而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则是进行管理和商业模式及品牌创新的有力保障。

(一)国有企业创新的主要途径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开发新的产品或管理模式的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多半不在这个方面,而在于资源和劳动力等。但是,科技创新对企业竞争力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领先的企业往往拥有最为先进的技术,并且对科技创新也较为重视,以保持其竞争力。对于美国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其研发投入的比例也相应较大。

根据木桶的短边原则,我国相对较低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科技创新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最大的,科技创新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引进,引入国际上一些成熟的技术并进行改进和创新,能够避免技术的重复研发,缩短研发的周期。能够较为快速地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而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并不一定成正比。科技创新是有风险的,美国的科技创新成功率只有30%左右,而高投入的科技创新一旦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打击。即使创新成功了,但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样是一项失败的投资,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另外,如果科技创新的成果有较大的外溢效应,能够比较容易地被模仿复制,那么,创新同样也不能带来竞争力的长期提升和相应的较大收益。因此,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进行。

2、管理创新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管理模式”等于“管理理念”加上“系统结构”再加上“操作方法”。

管理模式是公司资源组织和分配的规则,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显而易见。从管理理念的层次上看,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还是比较粗放的,对理念不是非常重视,不能给企业管理一个比较明确而有效的导向。从系统结构上看,我国一些企业还没有明确的层次和结构,有时会造成管理的盲区和交叉,造成企业效率的下降。而在操作方法上,一些企业也不是非常规范。这使得管理模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较大约束。

3、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

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的经营活动中,对企业自身及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位,选择客户,获取和利用资源,进入市场,并在其运行过程中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系统,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和结构。例如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就是非常成功的一种。

新经济发展到现在,商业模式是目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还比较少。作为企业创新的微观部分,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在有些企业已经超过了技术创新。

全球经济正在变革,在任何一个传统的行业中,产业链都在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甚至与其他行业交织、渗透,这必然对原有商业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同时,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机遇。在这样的条件下,主动调整和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可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成功。

企业的品牌战略在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格林斯潘曾在1999年说过,美国经济的一个典范就是微软,主要依靠知识文化和品牌符号驱动。2003年,美国189家拥有强势品牌的跨国公司全球销售收入(不含美国国内)达5.811万亿美元,几乎是同年美国外贸逆差的10倍。依靠品牌的力量,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国家。日本在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回顾日本经济腾飞的历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走过了“制造—质量—企业管理—品牌”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路径对中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打造世界品牌是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每一个品牌都是独特的,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会促进品牌的培育和创新,成功的品牌创新又能集合并放大企业其他创新的效用和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品牌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资产,代表了知识产权,因此,创建自主品牌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

品牌战略设计的创新是中国企业需要走好的第一步。在品牌战略的设计上首先要基于全球视野,不能局限在区域性市场的特点和文化上。同时,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设计品牌战略时,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拥有全方位的视角。不仅仅是做客户沟通、品牌传播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规划,而是要延伸到企业运营流程、内部文化、利益相关方的管理等等方面,要使品牌精神像DNA一样深深植入企业内部,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心原则。如何打造一个客户信赖、忠诚的品牌,从而获得品牌资产和回报?回到品牌存在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就是全方位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因此,价值导向是创立和建设品牌的根本,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实现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创新的途径。

4、体制机制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体制机制创新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的创新。所谓公司治理,是指董事会、股东、高级管理层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同时涉及代理过程、战略领导,以及保持公司稳定性和提高效率的目标等。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使得公司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制衡,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之所以能有效运作,依靠的是一系列基本的制度,以决定企业内部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就是关注企业是否具备有序高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GE通过对高级管理层的重大调整,从1991年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日本企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竞争力排名急剧下降。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家族控制模式的失败,美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本质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股东、董事与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关系来确保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价体系有几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中立性原则和公司价值原则,着重从公平性、透明性、责任性、治理与管理匹配性等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根据这些评价原则,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说,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还存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初步形成,独立董事制度也已经推行。但从实践上看,是否真正能够起到公司治理结构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考察。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有较大的影响。

(二)国有企业创新要避免四个误区

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或多或少地从上述四个方面开展创新活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但部分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这四个创新方面创新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走入一些误区。具体分析来看,企业创新、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创新活动,必须尽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企业创新要避免“唯技术论”,管理创新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障

有的企业将创新狭隘地理解为技术创新,只关注技术创新。事实上,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诸多内容,而管理创新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障。

2、企业创新要避免“唯产品论”,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是拓展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仍然只关注有形产品的生产,对商业模式和品牌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现代经济中,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产品经营的市场风险,而且能够充分挖掘产品的内在价值。

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上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打造品牌是提高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品牌可以为促进公司新客户的增长,提高忠诚度,让品牌拥有更大的需求占有率,降低购买的转移,还可以将品牌延伸到全新的或尚未开发的产品或领域,从而促成公司利润的增加,而这些利润具有安全性和保障性,即可长期而稳定地获得客户的现金流。再者,还能因为客户的拥护、开发新的服务区域,带进新客户、赚取新利润的机会。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为股东带来价值,并使企业保持竞争力。

3、技术创新要避免“唯原创论”,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技术创新路线

有的企业盲目地追求最高、最新、原创的技术,不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应该在坚持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的同时,直接“拿来”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通过外部技术共享发挥后发优势。

4、管理创新要避免“唯生产论”,法人治理结构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创新的核心

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国有股东与高管层的关系,决定了高管层的经营绩效。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的重点是进一步理顺国资委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层面的议事、决策、执行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建立长效的高管层激励机制,使投资于创新的长远价值成为自觉行为,实现市场需求与创新活动的紧密结合;建立立足长远的企业战略目标,切实落实各项要求,保证企业的执行力;建立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品牌创新等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形成企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要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必须从这些制约因素上下手,建议尽快出台各项措施。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竞争是企业的原动力,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依靠垄断或者政府保护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企业就不会有创新的压力,也不会有创新的动力。如果说我国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特别是国有企业更是缺乏创新能力,主要是我们缺乏竞争机制。调研发现,华为、中兴和格力公司都是最早进入竞争的行业,也是当代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身处这些行业当中,如果不进行创新就无法生存。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不仅仅企业和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竞争机制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推动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机制。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点应当是,进一步打破(行政性)行业和企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企业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央企重组过程中,要把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作为重要目标,即便在国家需要掌控的关键领域,也要鼓励企业间竞争,形成适度的竞争机制,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避免部门分割、部门立法、部门本位等现象,政府该退出的领域要坚决退出,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税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的改革,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创新动力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同时,一些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之间缺乏相互制衡的机制。

为了增强国有企业创新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推动国有重点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完善对国有企业经营的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为企业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企业家的形成和评价机制,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

全球经济时代,企业在全球经济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据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70%的因素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选择和培养企业家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管理团队建立创新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四)区别政府与企业的不同功能,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企业要有不同的着力点。政府应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对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等竞争领域进行攻关。

企业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应用型、竞争性技术创新,并根据企业的行业、市场特征以及企业的发展阶段,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要进一步明确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探索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活动的规律出发,研究制定企业的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战略不只是说增加研发投入,多立几个具体开发项目,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谋划,以支撑企业的总体发展和持续发展。

(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改进企业创新评价标准

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可以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着手。国家产业政策既要支持GDP增长,也要支持企业创新。当前的重点是应当尽快切实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务院颁发的国发(2006)6号文及其若干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扶持科技创新的产业,给予创新的企业一些税收优惠以及补贴等,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整体科技水平,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减少创新风险,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政府管理部门角度来讲,应该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采取更为科学合理、务实的标准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价周期和评价指标,更宽容客观地评估创新。避免仅用研发投入比例、研发人数等简单指标衡量创新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使企业的研发能力内生化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数都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技术实力。其中,一些中央企业经营活动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很多,不同技术领域侧重不同的技术发展目标和重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撑,都需要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创新体系,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够在一个有机的系统中进行,不同层次和技术领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七)加大创新资源整合的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企业的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内部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一,科技投入不是一种简单的费用支出,而是一种战略性投入,不仅是对当前的投入,更是对未来的投入。目前,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因此,国有企业应将科技投入制度化,将科技投入纳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预算体系之中。第二,科技投入不仅仅是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人才投入,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积累和凝聚在人才队伍中的,人才不仅仅是利用问题,对人才和人力资本的增值也需要投入,此外还有信息的投入等。第三,科技资源只有实现了组合投入、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才能高效地发挥作用。第四,要重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外部资源,其中包括政府创新政策所带来的资源,将外部资源吸引到企业之中并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在这方面,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强化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资源使用成本获得更高水平和效益的创新。

(八)鼓励企业品牌创新,打造中国的自主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政府应当采取适当政策扶持企业的品牌创新。第一,树立和保护原产地品牌。在一个国家的企业处于国际化拓展起步阶段时,原产地品牌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日益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政府应该为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扶持重点领域和产业。打造国际品牌是需要循序渐进推进的艰巨任务,国家应对各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挑选一批具有品牌成长潜力的公司进行扶持,对中国企业建设国际品牌做出产业的战略布局,重点选择品牌基础较好的、具有良好规模优势的企业,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开展品牌创新,不断做大做强,率先走出国门,树立中国品牌的正面形象,从而带动所有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品牌创新。第三,保护品牌产权和信誉。要培育强大的自主品牌,国家要加强品牌产权和信誉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从国家、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建立起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切实保障权益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要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制假售假。除了要加强立法、司法,还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站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决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对造假现象听之任之的行为。第四,建立鼓励自主品牌创新的激励机制。要逐步将品牌创新工作纳入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特别是国家选定的重点扶持的品牌创新企业,明确品牌资产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品牌资产的维护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范畴。

(九)加强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挖掘职工的创造力

为了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应当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在企业文化中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在企业内部鼓励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这种环境对于创新非常重要,能够使得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研究制定企业的创新战略是建立创新文化的第一步,通过企业的宗旨和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通过创新战略来指明企业创新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第二是完善创新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创新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通过开发项目管理制度规范开发活动,通过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创新成本控制,通过人才引进使用与激励制度为科技人员的创新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动力源(爱股,行情,资讯)泉,通过成果管理制度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等等;第三是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员工中培养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敢于挑战权威,宽容失败,团结协作,一丝不苟,科学严谨,遵守科学道德,崇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树立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等等。

(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成果

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通过加快立法和严格执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创新结果实行的法制保护。必须通过立法对创新结果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的收益,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表1:中央企业2003~2005年科技项目情况(单位:项)

指标 2005 2004 2003

科技项目数 36877 36037 32551

R&D项目数 18590 16679 13557

新产品项目数 11930 10032 9199

国家级项目数 3116 6763 7032

三年以上项目数 5879 6536 7001

表2:中央企业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

行业分类 中央企业 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

发明专利/全部专利 发明专利/全部专利

电力行业 29.4% 16.9%

电子工业 64.8% 59.7%

纺织业 60.0% 11.2%

非金属矿采选业 66.7% 20.0%

非金属矿制品业 37.7% 23.6%

化学工业 62.7% 41.9%

交通设备业 16.9% 12.8%

煤炭业 18.0% 35.6%

石油工业 49.9% 26.7%

冶金工业 47.3% 32.9%

医药制造业 52.0% 61.3%

装备制造业 25.5% 25.8%

总计 44.0% 36.1%(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4/2008)
查看更多战略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探析企业执行力和业务流程管理 (3/1/2008)
·全球业务挑战:对整体薪酬的影响 Gareth Williams (3/1/2008)
·如何把危机转化为商机? newmaker (3/1/2008)
·理性看待跨国争议 (2/24/2008)
·大批量定制的机遇与挑战 杨清海 祁国宁 (2/24/2008)
·海尔信息化革命:产生一条管理流水线 newmaker (2/24/2008)
·以全球化视野开办世界虚拟工厂 (1/27/2008)
·联想品牌整合有败笔吗? (1/10/2008)
·战略规划的关键是用精神分析法找出企业根本发展哲学 newmaker (1/9/2008)
·竞争:从战术导向到战略导向 newmaker (1/6/2008)
查看更多管理咨询与服务相关文章: more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速起,实现伟大复兴要严防对海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依赖 刘朝晖 陈皓 陈娇 (4/2/2024)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低代码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与优势 Maria DiCesare (10/24/2021)
·选才“非常道” (3/5/2008)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管理咨询方法论体系 Amteam.org (3/1/2008)
·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知识管理 蓝凌管理咨询 魏政 (3/1/2008)
·探析企业执行力和业务流程管理 (3/1/2008)
·虚拟团队管理者的四种武器 (3/1/2008)
·打破“一刀切”:通过人才细分来提高业绩 Haig Nalbantian、Robin Ferracone (3/1/2008)
·全球业务挑战:对整体薪酬的影响 Gareth Williams (3/1/2008)
·企业激励员工不可采用的五种方式 newmaker (3/1/2008)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管理咨询/认证展区 > 管理咨询与服务展厅 > 战略管理 > 管理咨询与服务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