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展厅 > 产品库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以市场换技术”没有过时
作者:陈超 缪其浩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6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展厅
专利/知识产权, 商标注册与保护, ...
——关于我国技术弱势产业自主创新路径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自主创新”已成为举国上下的聚焦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有充分共识,并无任何异议。当前主流语境中的“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开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同时把“自主创新”划分为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且官产学研都一致认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可见,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因此,这样的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谨、严密、严格、严肃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科学的研发管理、坚韧的埋头苦干、反复的试验改进、昂贵的试错失败以及残酷的市场检验。道理虽然清楚,然而其中有一个重要前提我们无法回避,在当前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和实力与世界强国仍有相当差距,我们的产业大多处于技术弱势,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来实现自主创新?

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可能有三种模式:一是凭完全的自主创新来追赶,但现实中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不可能全面实现。二是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借鉴来进行技术积累,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日本、韩国是成功的例子。三是以市场换技术,让外国技术随同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缩短走完“学习曲线”所需要的时间来提高技术能力,再寻求创新,但这个路径最近被不断质疑、批判乃至彻底否定。

用客观冷静的眼光审视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和能力,必须承认“中国制造”名下的大部分产业至今仍然缺乏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即使是那部分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也还只是简单利用了“比较优势”竞争力,事实上还是一种“高层次”上的加工和组装,能够赚的钱还是利用人力成本低的优势,或者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而大部分的超额利润还是被国外掌握着核心先进技术的企业赚去了。例如彩电这么一个已经拥有数十家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能够“走出去”的行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多年来依然无法掌控核心技术。刚刚进入2007年,一则新闻披露中国彩电行业继2004年春被“反倾销”之后,将再次遭遇“美国专利费麻烦”。

这一系列事实是不是意味着“以市场换技术”是不对的呢?我们认为结论并非如此简单。以市场换技术并没有“走到头”,国情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它仍然应该是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一个选项,尤其对于那些处于明显技术弱势,我们在短时间难以取得哪怕是局部性突破的产业。同时,原创性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可能需要采用这个途径作为初级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是对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理解上有问题、执行上不到位。

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内涵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以市场换技术”,是我们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或曰战略举措,进而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了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市场换技术”的本来含义是指东道国开放国内市场,让出一部分市场空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换取跨国公司的先进适用技术。由于我国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换进程中实施该战略的,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市场准入”,即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基本表现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执行”,比如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中,都明确要求并鼓励外商投资带进先进技术。1990年代以后,“以市场换技术”更被作为政府利用外资的一个基本战略明确提出。也就是说,2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把政府作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主导者”,政府很容易用政策放开市场,虽然在上述法规中也原则要求外商带进技术,但是政府不是“换技术”主体。而作为具体“执行者”的企业由于体制机制、意识观念、资源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在长时间内无法扮演好一个以“市场”方的角色:比如我们并不清楚我们需要哪些先进适用技术,我们也没有能力判断外商给与我们的技术是否先进;我们也不知道跨国公司给我们技术有什么长远的战略考虑,更不懂得如何运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武器来竞争;如果不同时加快中国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肯定要出现“市场放了、技术没有换到,甚至废了(技术创新)武功”的局面。因此走这条途径是需要时间的。

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反事实测度法(counter factual measurement)”,即使以目前被诟病最烈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我们以此推想一下,如果当年不引进外资,上汽今天能不能高调推出“荣威”、“奇瑞”,会不会走到现在的程度,都可能是一个问题。比如汽车行业今天所拥有的创新能力,难道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习甚至被挤压而激发出来的吗?尽管彼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大批人才从底特律等汽车王国回来难道不是被这个蓬勃兴旺的市场吸引的吗?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问题,我们知道有些原来技术基础较强的企业的确放松了技术跟踪,在研发方面缺少了长期眼光,出现一些战略失误,所以需要提醒,需要及时进行战略调整。而这也是市场换技术战略本来的要求。今天我们许多技术弱势产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最可行和可能、也是较科学的路径仍然是“以市场换技术”——但必须认识其真谛,同时在当今我国经济实力、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更好更快地转向自主创新的高级阶段。

如果从大的范围来看比较优势,中国的市场规模在当前和未来仍然是一个重要优势,甚至是比劳动力成本持续更久的比较优势。说白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中国的一个硬“筹码”,它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底气”,也是我们用来换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所需的时间、技术和管理基础等资源的最有力筹码。有外资人士谈到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时表示:“中国讨价还价的条件十分好,因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常运转的大市场。”今天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十年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初战告捷,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世界越来越“平坦”……现在我们要重新理解“以市场换技术”——简单地用市场“换”不来技术,而是要“以分享市场来换取引进先进乃至核心关键技术的主动权”,用掌控市场的能力优势来弥补技术面的弱势,我们要用“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这种“转换过程”,令人垂涎的中国市场是我们手中的“好牌”,但远远不够,我们的企业要有真正掌控这个大市场的能力——市场创新的核心能力——服务、渠道、营销、洞察把握需求和市场机会的能力,有了一手好牌再加上玩牌的know-how,我们才可能“换来”技术。然后我们才可能积累、消化吸收技术,积聚技术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比如彩电业中的部分企业这些年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正是通过“以市场换技术”方式逐步迈向自主创新,比如海尔、TCL等,他们不仅引进技术,而且引进管理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自主“市场创新”——海尔的服务有口皆碑、海尔的“地瓜洗衣机”和“小小神童”让人称奇,正是这样的“把握市场”能力才使他们换来技术并能“自主发展”,虽然他们仍然要迎击国际对手的专利大棒,但是它们已经开始反击——比如前文提及的中国彩电业最近面临的专利困局,据媒体报道,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马上将联合成立知识产权公司,并已经开始建设中国彩电专利池,他们将集体应对国外对手的专利挑战。这对于中国企业在10年、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于技术弱势企业而言,走“以市场换技术”之路就是通过“市场和资金”引进“技术和管理”,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这是一种追随式创新路径:通过引进和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获得核心关键技术或产品,实施以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设计创新为主的自主创新,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渐进转换。

当然如果具备有关的条件和资源,技术弱势产业也可以探索体现利基(Niche)战略思想的蚕食式创新路径和尝试更激进的跨越式创新发展路径。前者是选择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创新突破口,以自主技术或产品切入产业,虽然可能是“小小的咬一口”,但是要力争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关键的“一环”,努力做强,如台湾的鸿海从2美元一个的接插件切入IT产业多个环节那样。后者是直接瞄准具有替代性的下一代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实施自主研发创新,在下一轮战斗中争取主动。比如我们的移动通讯产业,几年前在国家的支持下就开展3G的核心技术研发,如今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标准,相关企业也已经拥有研发有关核心技术和产品能力。然而,这样的跨越式创新对研发基础和能力、资金投入以及技术预见和情报分析能力要求相当高,在一个时期内只有在局部领域成功的可能。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基于这样的预期,风险将是很高的。

总之,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技术弱势产业而言,发达国家通常的技术发展总体路线并不一定合适。“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过时,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我们需要重新全面科学理解“以市场换技术”。技术弱势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形成自身的技术基础,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快捷。技术弱势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深刻理解本土市场、充分掌控本土市场”这一关键、能动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坚持双赢原则,那么完全可能成功引进一些关键甚至核心技术,可以在“以市场换技术”中掌握主动权。一个充分竞争、合理竞争的大市场肯定会把先进适用、有竞争力的技术吸引来。可以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要我们的产业的技术弱势状态没有根本扭转,“以市场换技术”仍然是我们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当然需要提醒的是“以市场换技术”永远是手段,别忘了我们的目标是提升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掌控市场的能力。(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15/2007)
查看更多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相关文章: more
·解析合资中品牌商标权的流失 newmaker (3/13/2007)
·商业秘密诉讼之归责原则分析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孙大勇 (3/12/2007)
·域名、商标、字号的权利冲突与规范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周舟 律师 (3/12/2007)
·公知技术不能作为商业秘密保护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赵彦雄 刘强 (3/12/2007)
·关于专利权权属纠纷诉讼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法律思考 赵彦雄 孙大勇 (3/12/2007)
·对涉嫌专利侵权的货物进行保全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孙大勇 (3/12/2007)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之原告举证问题分析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赵彦雄 (3/12/2007)
·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权利保护 广东惠邦律师事务所 周舟 (3/12/2007)
·专利制胜 由飞利浦事件看品牌专利战略 newmaker (3/8/2007)
·成功企业的创新魔盒 (2/26/2007)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展厅 >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有何见解?请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