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总经理、总裁、总监、CEO,谁最了不起? |
|
作者:日经BP社 田中_信彦 |
|
▼中国的“头衔贬值”日趋严重
在中国,近来突然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只有数名员工的“总裁”、或者只管记帐的“财务总监”。当然,在中国想要办点儿事,依靠个人的权限与力量是很关键的,因此也造成了这种刻意显示“自己很有实力”的做法。这样下去,中国也许就会变成一个“扔块石头就能砸着总裁”的社会。
在日本,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汉语中的“总经理”和日語的“社长”是一致的概念。“总经理”的“总”字相当于“总理大臣”的“总”,即“全权管理一切”的意思。“经理”就是管理者,是某个部门的负责人;那么,“总经理” 的概念就是“统管所有部门的人”,所以相当于日本的社长。
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学习汉语时,老师曾教过“社长在汉语中应该说成是经理”。当时, “总经理”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接纳,所以“经理”事实上就是公司的最高人物。也就是说,由于“总经理”的问世,“经理”遭到了“降级”的待遇。
▼子公司、集团经营的出现使得“总经理”光环变得暗淡
但随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总经理”的光环也随之变得暗淡了。随着企业逐步走向集团化,当拥有多家子公司后,就需要有更高级的头衔了。于是“总裁”就应运而生。
“总裁”的“裁”字是“裁决”的意思,因此“总裁”就是“对一切事情进行最终裁决的人”,这一称呼显得非常大而得体,听起来也很顺耳而有面子。其实,这个头衔在日本也有,大部分都是用于公共机构的。而在中国则成为企业集团的首脑的最佳称呼方式。
当然,也有超大型企业的首脑至今还被称为“总经理”的,因此“总经理”整体上的价值并没有降低,但说什么也没有从前那么响亮了。
“总经理”可以升格到“总裁”,当然部门负责人也得有一个相应的响亮的称呼。于是,“总监”开始出现并普及开来。
▼“经营总监”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在日本对总监这个头衔的使用一般都比较慎重。比如东京警察机构的首脑会称为“警视总监”等。但中国近年来却非常流行,“经营总监”、“财务总监”、“市场开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等层出不穷,被广泛应用于民间企业部门负责人的称呼上。
近来受美国式经营思想的影响,中国又开始流行CEO(首席执行官)和COO(首席运营官)等称谓。往下同样也派生出了“首席财务官(CFO)”、“首席人事官(CHO)”、“首席开发官(CDO)”等头衔。
如果大致比较一下的话,大概“总裁”就相当于日本的“会长”、“首席执行官”就是有雇佣关系的“社长”(当然也有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首席○○官”就是“取締役”、“总监”也就相当于“部长”吧。
稍微有点儿麻烦的是,近年来又出现了“部门总经理”这一叫法。如同“财务总经理”或“人事总经理”。而且这种情况在中国急剧增加。那么,曾经相当于日语中“社长”的“经理”头衔,好象已经被贬值成了一个只相当于日语中“係長”的词了。
▼头衔贬值意味着中国的变化
我想,引起这种“头衔贬值”的背景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单纯的“虚荣”心问题。只要是人,谁都会觉得有个高级头衔的感觉更好一些。
这样称呼实际上也有好处。在中国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虽然重要,但是,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凭借直接负责人的个人力量、魅力、权限来开展业务。因此,确实存在一种如果不强烈地显示“自己很有权力”的话,对方就不把你放在眼里的倾向。
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对于企业经营的观念在一天天地改变。在很短时间内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社会被迫进行了很大的改变。通过不断引进全球各地的新型的经营手法与经营理念,经营体制在不断发生变化,头衔也就跟着不停地变化。
尽管日本也是如此,但由于头衔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取向”,所以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里面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原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目前在上海和东京一边从事面向日资企业的人事咨询业务,一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继续执笔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力求提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2/6/2006)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