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海外并购:过不去就成烈士 |
|
作者:中华工商时报 程凯 |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故事真是没完没了了。回头看看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所有中国的最优秀的企业都在展开海外“攻略”。首先是TCL收购了法国电视企业汤姆逊,接着又是TCL又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手机;TCL之后是联想,联想来了一个“蛇吞象”,一口吃掉IBM的笔记本电脑事业部。
今年,我们刚刚看完台湾地区的明基电通(BenQ)成功收购西门子手机事业部门,中国大陆的电子企业老大哥、本土企业的一面旗帜海尔集团又对美国家电企业美泰出手了。
为什么要走出去,用海尔的英雄张瑞敏的话说是,“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阻击,过去了就是成功人士,过不去就将成为烈士。”
张瑞敏的话其实说出了一个事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对于海尔来讲,它曾经为中国企业的开拓者最早在美国建立自己的工厂,但是却亏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是张瑞敏选择了“先难后易”之路,先从发达国家市场进行开拓,后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这样一个路线得不偿失,虽然给海尔带来了一些名声,但是真正的品牌是需要靠盈利来打造的。
相反的情况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是在悄无声息的走出去。他们的目标市场首先是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结果很快海外市场的投资就得到了回报,并且企业还成功地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
现在,我们看到最优秀的中国企业都在进行海外并购,而且买的都是国际名牌企业,这也不足为怪。中国制造类企业具备有强大的比较优势,所要收购的对象也都是在这种制造优势前即将倒下的企业或者企业部门。
一个是有实力要扩张,一个是失去优势要推出,买卖在所难免。但是,这里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买卖过程中如何获得一个好的价钱,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高的价值;二是收购完成之后如何进行企业整合,让收购得来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市场通路得到最大的价值发挥。
由于企业没有真正的跨国并购经验,也缺乏跨国并购谈判能力,甚至是广大中国百姓也对海外并购存在误区,因此此前的多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让我们看起来还称得上“划算”。
中国人会感觉到,收购国际大品牌肯定要花上不小的费用,就算对方现在亏损,但它的品牌价值、研发能力以及市场渠道都还存在。这样一想,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都不算太昂贵,联想收购IBM也是这样。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经验不要紧,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学“乖”了。
当台湾企业明基电通击败很多大陆企业成功竞购西门子手机时,我们发现明基付的价格真是不可思议。不是明基掏钱买手机,而是西门子掏钱送手机。西门子将向明基支付2.5亿欧元,以让出手机业务,另外将支付5000万欧元获得明基象征性的2.5%的股份。此外,明基还获得西门子手机部门所拥有的全部专利。
同样是收购近况不佳的企业,交易可以完全不同。《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阿瑟。克劳博就为我们做了这样一次比较:联想和TCL通过极其廉价地出售股权,收购了现成外国知名品牌和分销渠道。TCL几乎没有动用现金就收购了汤姆逊的资产,但是汤姆逊保留了电视机业务三分之一的股份,并且有权将其转换成TCL的股份。另外,TCL收购汤姆逊的电视机业务时,电视机中最值钱的元件显像管的生产却被排除在交易之外。而联想则不仅以现金和承担债务的方式向IBM支付了17.5亿美元,还让IBM获得高达19%的联想股份。
阿瑟。克劳博认为,“在这两笔交易中,西方企业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退出了不盈利的业务(IBM得到的报酬还很不错),还获得了低成本的选择权,使它们能够在中国公司成功将业务扭亏为盈之后,也能得利。两笔交易对西方企业都极其有利,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有种迫不及待的架势。”
因此,我们要提出的疑问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太急躁了?现在海尔收购美泰还没有最终落定,但是在急躁的心理状态下,海尔的收购价格很可能也偏高。
美泰名列全美财富500强的361位,其问题也是受到低劳动力成本企业竞争的影响,多年亏损。海尔能以怎样的价格收购美泰,或者是干脆推出收购战,我们拭目以待。我们相信海尔可以利用美泰的品牌和市场渠道在美国市场上有所作为,但是首先海尔必须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拿下美泰。海尔才可以仅仅在美国保留美泰的品牌和渠道,而把美泰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发挥出中国制造的优势。(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6/22/2005)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