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警惕发达国家的隐形技术黑洞 |
|
作者:李斌 王文韬 |
|
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由于产业技术多源于国外,一个将发展中国家“吸”入发达国家全球体系的隐形“技术黑洞”正在悄然形成。中国必须大力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自主研发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
北京市第一机床厂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床生产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更是因为计算机应用获得过国际大奖。这家位于长安街东部繁华地段、因拆迁而用30万平方米地换到了十七八亿元拆迁款的工厂,于近年斥资10亿元在北京顺义兴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却未让北京市第一机床厂原总工程师杨楚保感到多少兴奋:虽然机床厂通过引进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但以往经验表明,跨国公司给我们的基本上是成熟技术而非先进技术。
数控机床是我国产业技术陷入技术“黑洞”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
“技术黑洞”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强,约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
“技术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到10%。
在我国,一个产业研发经费的整体投入远不及一个跨国公司的投入。仅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的研发和教育投入每年就约近6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亿至40亿美元,而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0亿美元。
专家指出,产业技术投资不足很可能使我国产业发展、技术进步陷入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陷入尴尬局面: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相提并论。这种情况如不能明显转变,特别是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实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产业技术的依赖,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平研究员认为,从技术到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这中间的体制障碍非常大,因此难以形成生产力。
目标:争创技术创新型国家
专家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战略思路,由工业化追赶转向信息化追赶,转向科技追赶,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赶上国外先进水平。这是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科技界和企业界应擎起的一面旗帜。
针对产业技术领域出现的“黑洞”现象,我国必须打破悲观论调,积极应对全球化这柄“双刃剑”,制定适当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选择适当的技术突破口,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跳出技术依附的陷阱,摆脱跟踪的宿命。韩国、日本、爱尔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出现的技术跨越事实已经证明,采取适当的战略,实现技术跨越是可能的。
“如果有合理的战略设计和有效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或环节上取得技术领先地位,形成特殊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说。(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6/2005)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