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信息化管理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BI的商业驱动力到了什么程度? |
|
作者: |
|
不少国外分析机构称,2005年有三类软件是企业IT开支的重点,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软件。当然这是对全球企业IT开支情况的预测,中国的行情又是如何呢?
国内商业智能软件供应商菲奈特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曾星文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BI应用还要4~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国外现在的水平。如果国内的BI应用达不到预期水平,那对BI商业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商业驱动BI发展
事实上,BI的出发点是收集企业内外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最终促进企业的信息和决策管理。根据曾星文先生的观点,BI的发展速度与国内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运作的规范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一些仍处于半垄断状态的行业,它们的管理体制仍然相对封闭,对管理的要求并不苛刻,虽然在信息化浪潮下,它们可能在生产层面也启动了诸如ERP之类的企业应用系统,但真正上升到在管理层面使用BI技术的并不多。至于国内BI应用的真实状况,曾星文先生认为,目前的状态是用户对如何创建一个BI系统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实施水平。
菲奈特副总裁曾星文细数目前有一定BI需求的几个行业,金融、电信行业在BI方面的投入一直不少。尤其是金融行业很早就开始建立数据仓库,预计在2005年银行对BI的投入会有明显的增长。四大行在进行数据大集中之后,业务系统集成以及充分利用集成之后的数据就成为它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与此同时,各种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也都在积极进行改制。
虽然它们的BI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不是初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可以认为银行业已基本渡过了报表、查询等简单BI应用的阶段,下一步则将逐步部署深入的部门级应用,如信贷风险、集核内控、利润贡献等。
相比之下,电信可能比金融行业的进展稍慢,国内几家大的电信运营商之前在实施BI项目时也曾遇到一些挫折,有些项目上马之后名存实亡,不过在总结过去使用BI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它们对BI的认识更加深刻,2005年它们应该会逐步调整其应用BI技术的方式。
除了金融、电信行业,其他行业大多还停留在查询、报表等初级应用,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一致性要求仍然是它们最基本的需求,而它们对BI的认识也将逐渐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理解,再到实际应用,它们还需要时间。
例如零售业其实是一个非常需要BI的行业,因为零售业的用户群数量据大,而且非常分散,在国外零售行业的BI应用相当有成效,但是在国内,零售商规模还远远不够,它们的数据和信息积累也不够厚实,预计使用BI的效果不会太好。再说制造业,它对BI的需求增长较快,之前制造业非常专注于ERP系统的部署,这是它们实施BI项目的优势所在,ERP为信息收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至于烟草、电力等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对BI的需求相对较弱,但它们的行业统一性及其整体规划性较强,一旦实施BI见效较快。
专业服务商稀缺
菲奈特认为:尽管2005年国内的BI需求不会像国外分析机构预测的那样强劲,但是国内BI应用的增长还是可以预见的。需求存在了,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就成了当务之急。
纵观国内的BI市场,BI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倒是不少,但是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目前国内BI应用推广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足够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如果仔细分析ERP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ERP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SAP扶植第三方ERP服务支撑机构的方式为ERP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咨询、服务人员。但目前从各家BI厂商的实力看,象菲奈特这样重视服务的厂商寥寥无几,而服务商稀缺的后果必然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缓慢。
而且BI与ERP应用部署最大的不同在于,BI的应用形式复杂多样。不仅是不同行业之间应用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异;就算是同一行业中,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而且就算是解决同样的问题,如果采用不同的问题模型,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因此行业经验和建模能力都是考验BI商家和BI服务提供商实战能力的具体指标,企业用户的IT部门证明了新的BI应用确实比旧的应用准确、高效、功能丰富、操作简单,才能够说服业务部门使用新系统,否则就算部署了新系统也可能废弃不用。
但提供和推广通用的BI工具已经占据了BI厂商不少精力,尽管目前主流BI厂商都表示它们除了提供产品和方案之外,也提供个性化的项目咨询和实施服务,可是它们的服务人员数量相当有限,再配备更多的人员在服务、咨询领域对不少BI厂商来说并不实际,例如BO、Cognos、Hyperion、MicroStrategy等国外BI厂商在国内办事处或分公司的总人数可能才几十人。相比较而言,本土BI厂商的咨询和服务人员数量要远远多于国外BI厂商,像菲奈特的咨询、服务人员就可以占到其200多名员工总数的2/3,正因为如此,菲奈特能够在金融、电信、烟草等行业占据市场先机,获得客户认可。因此培养和依赖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一定是BI厂商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前端BI工具提供商,包括IBM、微软、NCR、甲骨文、Sybase在内的后台数据仓库供应商也将是培养BI服务提供商的主力。(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28/2005) |
对 CIO信息化管理 有何见解?请到 CIO信息化管理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