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成功将属于那些懂得知识管理的人 |
|
作者: |
|
在快速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惟一可以确定的是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要掌握竞争优势必须先掌握知识。在市场变化、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竞争者愈来愈多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的环境下,成功将属于那些能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广布新知识于组织当中、并快速地吸收新科技与推出新产品的企业。一个企业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强弱,此处的价值不仅包括股东权益,而且应该加上企业的无形资产。而“知识管理”在企业提升价值的过程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并成为行业内顶级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动力。
知识管理是组织识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对其加以整理、转移和管理,以便有效地利用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组织知识管理的对象包括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外部知识指与组织相关的各组织、机构拥有的知识,如企业的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同行业其他企业网络,即政府网络中的知识。组织内部知识是组织的自有知识。站在组织的立场上,根据组织知识存在的位置和方式,可以将组织知识划分为6种形式:
1、 个人知识:即员工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培训而获得的知识;
2、 人际关系:指知识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未知的知识,5/6的员工会向熟悉的朋友或人际关系圈子里的人请教,然后才会向组织的显性资料求助。因此,组织内部员工的关系网是组织一项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
3、 数据库: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存储的、对组织有益的规范化知识。数据库有助于员工在解决同类问题时节省时间、精力和资源;
4、 工作流程和支持系统:指组织完成某种任务时采取的工作流程,以及为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系统。个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通过组织的工作流程和支持系统加以沉淀;
5、 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在面对顾客时代表了组织的知识形象。顾客会通过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判断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
6、 固化在组织内组织制度、管理形式、组织文化中的知识;
在组织内部知识的6 种形式中,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个人知识是最富于创造力的,对组织而言最为重要。以往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但这种划分只能反映知识的转移特性,无法反映员工向他人转移知识的意愿或程度。为了说明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可将员工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划分为如下两类:
(1)、共享知识:个人已向他人清晰地表述、完整地转移的知识;个人向他人完整地转移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共享化。
(2)、隐藏知识:个人尚未向他人清晰地表述、完整地转移的知识。它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个人能够与他人共享但因某种原因未能转移的知识;二是个人不能够与他人共享的知识,不能共享的原因有多种,如无法清晰地表述或本人的个人知识尚属模糊等。
显性知识包括共享知识和第一类隐藏知识,隐性知识即第二类隐藏知识。共享知识和隐藏知识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第一类隐藏知识很容易转化为共享知识,第二类隐藏知识可以转化为第一类隐藏知识。
一、组织知识共享的基本方式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这样在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里,让更多的员工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从组织中知识的来源看,组织知识的最主要的原始来源是个人知识,而个人知识的隐性化程度最高,所以个人知识的共享最不容易。个人之间有两种交流知识的形式:文档交流和直接交流。根据个人知识不同的交流方式,组织知识的共享可以分为两种:编码化方法和个人化方法。
(1)、编码化方法指组织通过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将个人知识复制成较为显性的知识表现方式,如工作流程,或进一步表达成数据库的形式。这种方法中,信息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用以存储编码化的信息。作为一种员工与知识进行交流的工具,编码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标准化。
各个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知识编码方法来提高效率,而方便员工使用的知识编码体系是编码化知识共享成功的基础。在编码化的方法中,知识共享的编码体系可以有两种形式:工作流程和数据库。组织可以根据知识的可编码程度,以及知识本身的性质,将知识编码成工作流程或数据库的形式。编码化的工作流程将知识嵌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等,将工作流程编码化、规范化甚至标准化。而数据库形式是最显性的表达知识的方法,知识通过编码进入数据库后,就可以方便地被其他组织内部成员使用。
(2)个人化方法指将没有掌握某种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如处理战略性课题时,由于问题本身复杂又不具有重复性,通过咨询专家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效率。实施个人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要求,将具有不同领域知识的人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交流解决问题。
根据个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的不同,将个人化方法分为两种:人—人和人—连接—人。人- 人方式指个人之间直接进行交流,面对面或者通过电于邮件等媒介实现信息共享。这种方法适用于个人之间比较了解,可以直接确定谁对某个领域比较熟悉的情况。人—连接—人方式指个人之间通过一种连接工具进行接触,如一张记录所有专家的研究领域的列表,还可以是一个联络小组,专门负责帮助组织内部员工寻找所需求的专家。
二、组织内知识共享策略
(1)创立组织知识共享的文化,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知识的交流和转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正如Putnam所指出的那样:“ 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要比相互间缺乏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一方面,从知识的转移来看,尤其是第二类隐性知识,它很难通过正式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转移,而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而知识有效转移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转移的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能有效降低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人们合作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血缘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因此,需要在组织中建立新型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及其员工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和体系,它时刻指导着组织及其员工的行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组织文化的建立应以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价值观为指导,并使这样的价值观融合于组织和组织员工的价值观之中。
(2)降低组织成员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减少由于员工对知识共享评价的差异性代来的损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在人员招聘、职责描述、帮助新成员内部化和人员匹配等环节中,明确组织职位对成员知识基础的要求,并努力了解员工完成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确保员工具备完成职责所需的基础知识,使全体员工对本企业所需的各种知识有所了解。此外,组织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应设计合理的激励系统,促进并奖励知识共享,阻止并惩罚对可完整转移知识的隐藏行为。在考评员工时,要注意考虑他向同事转移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及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贡献等。企业制度应能让员工看到并享受到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带来的利益。
(3)设定原则,甄选具有潜在价值的共享知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总体的发展战略,因此知识共享的过程也必须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前提。对共享知识的甄选非常复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分析组织的长期规划和目标。通过组织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寻找为完成组织战略目标所必须的关键活动和关键业务,形成关键活动和业务的工作流程,以此作为甄选和评价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的出发点。
对关键活动和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寻找为完成这些活动和业务所必须的知识,显示知识杠杆点。在企业关键业务活动中,能够利用知识带来效益,并对实现组织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有重要贡献的知识称为知识杠杆点。知识杠杆点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对企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知识。
发现知识杠杆点中的有关人员。人员是知识共享的核心,也是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成功实现的保证。通过访谈相关人员,主要是独当一面的关键人员,获得组织知识库和知识专家的位置。
根据知识分类确认知识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情况。对于显性知识,如技术文档、产品说明、市场规划等,指出其存在的位置、获取的方法、知识的简单描述等。对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要作出统计和描述,包括知识背景、知识网络、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并分析这些知识在组织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组织本身、顾客和业务伙伴的作业流程为线索,将组织现有知识与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知识进行对比,找出组织目前知识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知识杠杆点,以此作为甄选和评价组织知识潜在价值的标准。(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15/2012)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