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自动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协同缺乏历史底蕴 管理思想决定其高行业壁垒 |
|
作者: |
|
最早提出协同(Collaboration)的美国Gartner公司统计分析认为,全球范围内协同软件已经成为用户应用软件采购热点之一,同时,预计2008年中国协同软件市场总额将达到19.26亿元。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还是有很多用户弄不清楚、甚至部分自称协同的厂商说不明白什么是协同,“不争论”的态度曾经一度在协同行业出现,但是朝着知其本、正其根、清其源的方向探讨、努力是不可缺失的。笔者经过多方的比较和考察,总结得出几点协同软件的必备要素,供业内方家指正。当然,如果能够对希冀在2008年步入协同软件洪流的企业高层有所参考,那更是受宠了。
一、协同没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目前,在国内自称为协同软件的厂商有400余家,另外,SAP以及一些国内知名的软件厂商如以财务软件闻名的用友等纷纷对协同予以认可,并开始涉足协同市场,使得协同软件步入了所谓的“而立之年”,或者说,协同软件业姗姗来迟的“采摘期”,可能要在2008年举办首届“采摘节”了。业界对这样的预测如果得以实现,无论是对协同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协同软件用户或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是福音。但是必须看到,协同软件要在IT这片森林中长成参天大树,还需各方的精心培育,首先就需要正名,清源,溯本。
什么是协同?恕笔者直言,将协同这一概念上追溯到远古的春秋战国甚至更源远流长的历史有些牵强附会。自古以来讲究名正言顺,讲究所谓的“合法性”,于是有了“禅让”,“顺天”,“正统”这样的名词,这的确是获得认可的一种途径,但是不可走向极端。在IT业的协同理念——Collaboration最早就是由Gartner公司正式全面提出的。虽然达尔文说过“协作”(Collaborate),恩格斯也说过“协作”,但这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协同理念,不是协同软件之“协同”——那是语言学工作者的事情。
协同软件是一种管理软件,必须体现协同化的管理。协同管理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客户、财物、信息、流程)关联起来,使之能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基于此研发的协同软件与原有的OA相比,功能更加强大,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够实现企业多个业务系统的整合。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协同软件这一词的出现,针对性是很明确的,就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陷入了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这三大泥沼中。投身于信息化的人们需要拔出自己陷入囹圄,不堪重负的双脚,需要轻装走在信息化高速道路上,享受信息化的果实,加快企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所以出现了规避这些孤岛,整合信息、应用、资源的协同软件平台。协同软件的降生并没有那么复杂,并没有那么丰厚的历史底蕴。
二、管理思想决定其高行业壁垒
前面说到,协同软件需要实现协同管理,作为管理软件的协同软件,必须具备管理功能,而协同软件之所以不同于OA办公自动化软件,不同于其他管理软件就在于协同软件本身蕴含有特定的管理思维或管理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协同软件基于某种管理思想而设计、研发。
从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很明显,协同软件的门槛不是我们常说的低门槛、无要求。协同软件是一种管理软件,一款真正的管理软件是要解决企业面临的众多管理问题,本身就是高门槛、高要求。之所以短时间内几百家厂商都号称自己是协同软件厂商,由此引来协同市场飞云乱渡甚至是一片混乱,出现了协同软件行业低门槛的声调,是因为我们将协同软件的门槛全部压在了技术上——尽管一款高性能的协同软件对技术有高要求,但技术不是协同软件门槛高低的唯一标准。
在一个正在不断延展、迅速扩大的市场中,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迎合信息化发展潮流和市场需求称自己为协同软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众多非IT 行业的用户不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造成了一时间在用户眼中到处都是协同,处处都是协同软件的假象。于是,在雾里看花中只能用“摇身一变”来形容,犹如美猴王般令人新奇、诧异。但是真假美猴王之间的辨别识伪既是市场浪淘沙的过程,同样也可能贻误企业的信息化选型。
基于此,笔者以为并非自称协同的软件厂商都能够真正的担负起协同的重担,都名副其实。如果用户穿透令人眼花缭乱的协同外衣,看到裹在衣服内的实质性协同软件管理理念,就自然能够迅速鉴别真伪,如同真正的美猴王需要紧箍咒来检验一样。
不过,切勿以为看到了管理思想后就高枕无忧了,还需要走下去一小步,且不说要从鱼龙混杂的协同理念中挑出系统的、实用的管理思想,单就厂商说的协同理念也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切实融入协同软件中、要在协同软件得以实现才是关键——考评协同管理软件,思想和技术一个都不能少。
三、整合集成才是技术核心
上面说到考评一款协同管理软件,思想和技术一个都不能少。相对于高要求的管理思想来说,协同软件的技术相对来说是所谓的“低门槛”。
对于非业内人士来说,SOA、SaaS、Web2.0、Linux等这样的技术名词足以令其晕眩,再加上C6、A8、X3、E-cology等协同软件产品名词,使得企业协同产品的选型令人望而生畏。我们说过,协同软件产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三大难题,整合信息、应用、资源到同一个平台。对于协同软件的技术平评判来说,协同软件的整合集成功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企业已经配备了OA软件,如ERP、HRM、CRM等,这些软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与企业联姻一体。如何在使用协同软件实现管理需求的同时又不抛弃原来的OA 系统,不至于以前的信息化建设付诸东流也是协同选型的主要考量要素。协同在于平台打造,平台是自由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其他的软件能够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说技术的相对“低门槛”其实对协同软件厂商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研发一款协同产品,研发人员除了过硬的技术,还要吃透管理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思想的软件”。不过企业选择协同软件和业界评判协同软件,这些都是幕后的故事。
无论协同软件业内人士提出多少专有名词,我们大可不必去刨根究底,我们不需要关注幕后故事,只需清楚,如果协同软件连最核心的整合集成技术实现不了协同的平台化要求,厂商自顾自地再谈那么多的SOA、SaaS、Linux等无异于故弄玄虚,障人耳目。反之,如果一款协同软件真正具备了强大的整合集成功能,那这些前沿的技术自然在厂商的掌控中。这就是笔者提出协同软件的第二大要素在于技术上整合集成能力的原由所在。
四、“协同=快乐+高效”
事物由内外因相结合,在这里协同软件的第三大要素是外在要素,即协同软件用户的使用效益。
用户的使用效益及需求对协同软件产品的内在要素思想和技术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很多厂商说协同软件产品是所有企业不得不上的一套管理软件产品,那么协同带给客户的效益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快乐和高效——快乐在于人,高效在于事。一个企业只要实现了人员的快乐和工作事务的高效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显现出来。
快乐是以人为本的主要体现。一位女教授在她的学生大学毕业之际,为每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写了四个字:祝你快乐。时隔多年,作为当年众多学生中一员的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快乐对于人来说的重要性,在快乐的心情之下,工作都是美好的,生活是充实的。协同软件要做到的就是实现工作的快乐,通过顺畅的沟通,通过清晰的流程,通过丰厚的知识等实现成员在组织中的快乐感,并努力催生成员实现自我卓越。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下,企业高效将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结果,从而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尽管各大厂商都说自己是第一,评判标准还在客户。企业选择协同软件请务必慎重,不仅仅从思想、技术和使用效益来评价,在成百家的协同产品供应商中,还应该从厂商的企业规模、企业资质、合作伙伴等多个维度货比三家才能够真正享受协同软件,实现人员快乐,组织高效。(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6/2008) |
对 OA办公自动化 有何见解?请到 OA办公自动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