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训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抓住机遇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
|
作者: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潘云鹤 |
|
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5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位于美国、日本之后列居第三,高于德国。其中电风扇、VCD视盘机、电话机、收录机、微特电机、拖拉机、水泥、缝纫机、集装箱、港口机械等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而全球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公益性工程领域的投资十分巨大。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铁路营业里程和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均列世界第三,公路运输线路列世界第二,民航客运量居世界第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人力资源已经形成较大规模。至200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资源约占三分之一,达1000多万人。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工程科技人才。2005年全国工学专科以上毕业生为130.52万人,其中本科以上为65.04万人,专科为65.47万人。基本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未来20年内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大、水平低。我国仍在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老路,能源消耗增长过快。我国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高2.5倍、比欧盟高4.9倍、比日本高8.7倍。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9亿吨,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接近2000万吨,大大超标。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美国、日本企业仅为5%左右。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约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不到5%。我国具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近十几年来,我国在美国和欧洲申请的专利仅占总量的0.1%,每年支付给国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论坛(WEF)《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25个参加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的49位降到54位。
此外,虽然我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在过去五年快速增长,2000年为895.7亿元,占GDP0.9%;2006年为1.4%;但与美国等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和德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3125亿美元(2.16%)、1459亿美元(3.13%)和684亿美元(2.51%)。我国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增加值62.5%,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但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只占23.7%,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76%。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
在人力资源上,工程科技人员待遇低等诸多原因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脱颖而出,影响了工程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最终影响了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我国40个主要工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中技师与高级技师占全部工人比重是4%,而实际需求高达14%。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重论文、轻工程和实践环节,学生的工程知识、动手能力愈来愈差。
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充满机遇。中国宏大的市场需求和实践空间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全球短缺工程师,仅德国就急缺1.5万名工程师。而德国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数量却连年下降,2005年减少8.7%,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市场,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工科,而被外国学生“占领”,外国公司争相高薪挖人。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波兰等国家都存在工程师短缺的问题。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我国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如能唤醒其创新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很有可能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应当看到,就世界范围而言,工程师素质正处于换代之际,如美国工程院提出了2020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这对我们抓住机遇,改革工程师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不无启迪。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举措。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需要看到的是,工程科技人才(以工程师为主)和科学人才区别在于,工程科技人才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学科交叉知识、工程实践、创造性与团队精神,还要与不同层面的人及不同的社会环境打交道。而科学人才则相对具有高度自控、独立自主、喜欢抽象思考、批判精神、勇于探索等。因此,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产学研互动才能完成。
产学研合作有三大任务:产学研互动进行技术创新,产学研互动进行人才培养,产学研互动进行产品创新。我们要在产学研互动中,培养社会急需的工程技术型、工程研究型、工程设计型、工程管理型人才,加大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力度。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分析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未来从事工程领域工作的兴趣。重点大学要建立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和交叉型实验室,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各种产品创新设计及其学术活动。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发起设立的“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奖”已经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标杆性活动。这类活动宜大力倡导。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26/2007) |
对 职业教育、培训 有何见解?请到 职业教育、培训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