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IT企业模式沉淀比数字意识更重要 |
|
newmaker |
|
近日,一本“闲书”——《当中医遇上西医》对笔者颇有启发。本书通过诘问“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辩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和标签化,剖析了中医在现代化进程中屡屡受挫的种种原因。根据笔者的理解,对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的误读,实际上成为中医科学化、主流化的最大阻碍。
其实,误读不只发生在医学领域。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当众多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因经济落差形成的知识鸿沟决定了西学东渐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走向。在西学的诸多分支中,除医学外,管理学无疑同样会对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中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旦出现普遍误读的现象,其负面效应自然难以估量。
那么,国内对西方管理学最大的误读是什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单纯推崇数字管理意识,而忽视经验复制与模式沉淀(或缺乏相应的实现手段),是作为“经济细胞”的诸多国内企业对西方管理学最大的误读。
以对待国内企业中典型的“拍脑袋”决策方式为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其症结在于过度依赖决策者的直觉和灵感,倘若借鉴西方管理学中量化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就会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企业家争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本书因提出王朝衰败缘于缺乏数目字管理而闻名)即是明证。
当然,强化数字意识本没有错,但其并未直接戳到“拍脑袋”决策模式的病根。如果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旧停留在“人治”或“精英管治”阶段,基于数字的管理只会进一步提升少数高层决策者发号施令的权威性和正当性,即使可以在一定时期降低决策失误的比率,也终将因内部信息严重不对称而窒息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
笔者的观点是:构建有助于分享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型组织、营造有利于经验复制和模式沉淀的创新环境,是更值得国内企业汲取的西方管理学精髓。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著作几年前就曾在国内热销,因此学习型组织、模式沉淀等概念应该不会让人感到陌生,但他的下面这段话却未能深入人心——“公司管理不是建立静态的模型,而是要在实践中找到最佳模式。过去几十年中,不少很‘标准’的公司都倒下了,公司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真正能够遵循上述思路进行尝试并取得成果的企业寥寥无几。
知易行难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空前的就业压力交织在一起时,企业往往缺乏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良好心态和驱动力——而不幸的是,国内大多数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面临这样的外部环境。一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加强内部竞争的方式来缓解外部压力,但这与学习型组织强调协作与分享的主旨是相悖的。退一步讲,就算将内部竞争推向极致的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企业至少应建立适当的制衡机制,对分享知识、交流经验等益于模式沉淀的行为予以正面刺激和制度保障。
“越是小的公司,越是在成长中的公司,越适合建立学习型组织。”绝大多数国内IT企业都具有“小”、“成长中”等特点,希望彼得·圣吉的这句箴言能激励IT企业“活到老,学到老”。(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8/2/2005)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