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信息化管理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内部流程信息化管理根除公司治理顽疾 |
|
作者:IT时代周刊 |
|
公司治理无法通过立法解决,而应由内部的流程化管理实现。
从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到加拿大北电网络、意大利帕玛拉特财务丑闻,再到国内的银广厦、蓝田股份案件、中航油事件等等,层出不穷的丑闻在全球各个角落呈现,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话题。
诸多专家学者围绕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促使各国政府成立新的公司监管机构,并颁布了几十部严厉的法律法规。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司治理运动,在惩治罪恶的同时,也给许多规范运作的公司增加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成本,更严重的是,各种可能的刑事处罚让高阶领导保守而官僚,从而导致公司市场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降低。
但是,诚信问题难以用立法解决,因为它是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的强制所能左右。
丑闻的根源在哪里
公司治理丑闻的爆发集中体现为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内部信息系统的条块分割导致企业领导人难以及时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内部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的信息管理功能,但是,由于缺乏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统一规划,以及企业内部各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这些分散的系统彼此相对独立、难以兼容,导致企业高层看到的不是系统间的透明连接,而是条块分割的森严壁垒,严重制约了企业领导人及时获取信息,并为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生产线上的人员和环节设置都能体现最优化的效率,能达到整体质量体系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流程,每个环节和动作都按照预设的逻辑执行,任何例外所造成的影响立即显现。
而目前的财务、市场、研发、销售等部门,已经愈来愈和生产流程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将这些相关部门的人员和业务进行流程性的整合,相应地锁定部门工作人员的作业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则,这样就可以运用已经在生产领域积累的优秀管理经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质量。
更进一步讲,现有的企业决策和判断所依据的信息至少需要等一个季度结束时,才能够知道这个企业发生了什么,策略执行是否无误,利润趋向是否合理,然后企业领导人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业务运作。而企业债权人、证券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则更是根据这些滞后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基于此,企业有必要建构实时商业智能,形成实时捕捉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实时查看各项基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各项绩效指标的走势,从而能够从容分析迅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控制潜在风险并调整有关业务。
信息化根除痼疾
根据公司治理的特点,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由3个系统构成,即统一信息架构、流程化内控系统及每日商务智能系统。
增加透明度的统一信息架构这一部分主要负责提供高质量信息,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可核实。
需注意的是,对跨国企业来讲,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系统,意味着需要应付全球不同地区的会计准则、不同的货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税务法律以及变化的汇率等。统一的财务系统要确保业务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记录,真实反映业务现状,及时地、高频度地、低成本地披露财务报表,也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全球化稽核。
增强控制力的流程化内控系统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从通常的控制架构上看,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与监控。
通过构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监控业务问题。将企业的作业行为和管理流程编写进软件中,作业行为本身所产生的信息也要被记录,同时各项作业行为得以在计算机软件层面相关联,使得作业行为之间的配合更为顺畅。
第二,整合并集中业务操作。对公司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将共性的环节集中合并,成为共享的服务中心。
第三,集中记录和存放公司所有的沟通。确保公司信息传输和对外沟通安全一致,同时便于查找、调用和稽核。
第四,测试和认证内部控制。
提高效率、增强判断力并提示规则冲突的每日商务智能系统
传统的商业智能技术是针对企业决策层面的需求而设计产生的。在公司治理规则的要求下,企业的智能系统应具备新的特点,比如实时的智能计算需求、可重复使用的部署,以及例外、规则冲突及问题发现等。(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7/13/2005) |
对 CIO信息化管理 有何见解?请到 CIO信息化管理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