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自动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王志东:傻瓜相机与协同应用 |
|
作者: |
|
任何信息化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
在企业信息化中,属ERP实施的成功率最低,大约只有30%左右。但与此同时,许多管理软件厂商宣称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可为什么效果不理想?是用户的水平太差?肯定不是。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是用户的水平高不高,而是用户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应该软件厂商去解决的培训与教育上。举个例子:照相技术在50年前就已经很成熟了。当时,有很多的专业人士用机械式的照相机,可以拍摄出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照片。但大多数普通用户在那个时候还做不到这种专业的程度。如果照相机生产厂商抱怨说“用户的水平太差”,显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拍摄出精美的照片,只因为“傻瓜相机”出现了。
目前,在企业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渐进式信息化”。 “渐进式信息化”应该强调“客户导向、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中往往被各方所忽略。
我个人认为,用户水平不管是高是低,对软件厂商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去适应他们的水平、适应他们实际的需求。软件厂家不应该随便抱怨客户、抱怨市场。
“业务流程重组”是很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常用的概念。有人说,“业务流程重组”就意味着“管理现代化”。但是,一些厂商却歪曲了这个概念,它们认为所谓的“业务流程重组”,就是把一个企业的工作方式改成它们提供的软件所能处理的方式。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信息化解决方案都应该是机器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机器。
此外,“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思想,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具体应用的需求。有的软件普通员工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企业管理者不觉得这个产品对公司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这款软件的应用,给企业的管理反而带来新的问题;有一些软件的确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了,但是它却遭受到激烈的抵制,企业中的许多普通员工,还在用旧有的方式去工作,只是花更多的时间把所有数据往计算机里灌,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老板“爽”一下。
一个完美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同时考虑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执行层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新创业后,我一直在倡导“协同应用”的概念。这个产品思想的产生,说来很简单。
如今在企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领域中,人们接触最多的是Office一类的个人单机应用软件,另外一种就是诸如ERP、CRM等基于流程规范化的管理软件。但是如果把这两类软件放在一个坐标系里,就会发现在Office和ERP、CRM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数据和信息沟通,而且是基于一种半规范化或者非规范化非固定流程的应用。
这种应用或者说这个断层,其实就是协同办公和商用通讯软件。
Office和ERP主要都是关注于交易和行为本身,但是任何一个交易和行为形成之前都需要一个广泛的协作过程,而这个交易完成之后,对所形成的信息需要有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正好是Office和ERP所迷失的断层。
回顾过去的20多年,计算机应用经历过三次重要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是PC的出现,第二次是图形界面的出现,第三次是网络的出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信息化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推动用户普及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软、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成本的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变得更加的显著。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了以后,价格的下降使得整个IT技术的平民化、大众化更会成为一种潮流。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使用电脑,每个人用电脑干很多事情——收发E-mail,设计文档,记账等等,他希望把自己所有的办公事务尽可能地交给电脑去处理。同时,每个人都使用了电脑之后,他们互相之间需要更方便地交换信息;而应用信息系统后,企业各个环节在流程上的衔接、运用整合等等,就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这种人员之间的协作、关联信息的应用整合和流程衔接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的“协同化”,将会变成一个关键。
协同应用将是为来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美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的甚至预测:几年之后,协同软件将和CRM市场一样大,到2005年整个全球协同软件的规模要达到500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的话,和ERP基本上是平分天下。
所以,目前是协同化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期。太早了技术不成熟,再晚的话会失去这样一个机会。而目前不管是对于厂商还是客户来说,及时进入这个协同化应用市场,是一个最佳的机会点。
从企业与政府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渐进式信息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实施,可以全面降低信息化的综合应用成本,降低系统实施的风险,保护原有的投资,适应企业和政府快速变化的业务要求。(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20/2005) |
对 OA办公自动化 有何见解?请到 OA办公自动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