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自动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协同软件:隐秘的躁动 |
|
作者: |
|
几位技术工程师正在忙着共同制作一份急需的客户需求说明书。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他们身处不同的城市,但却合作愉快。一份长达3万字的说明书,在短短两天内就完成了。秘密何在?原来这家软件公司新近部署了协同办公软件。借助网络,大家登录到统一界面的团队协作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语音邮件、网络语音等形式,对共同的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工作效率比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不少公司对这项技术寄予了厚望。点击科技副总裁李漫波说:“协同软件正以跃进式的速度迅速在中国普及。”
一年前,协同软件头顶的阳光可没有这么明媚。概念上的混沌、应用上的无序、客户的踯躅,都让协同软件厂商有牛入泥潭的感觉。“要做的事情难度太高,技术层面太广,概念太新。”这些都是王志东们曾经的烦恼。点击科技等国内的协同软件厂商都面临着如何进行行业启蒙、如何实现赢利等问题的困扰。在市场上,协同软件也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况。
但协同软件的步子还是向前迈进了,这一次是集体努力。根据去年计世资讯抽样统计,2003年客户对协同软件有采购意向的仅占5%,而在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经历过落寞的一些公司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变得更加老练,更多的新公司看到机会也在竞相涌入,其中不乏巨头公司,微软、IBM、用友、浪潮等都蠢蠢欲动。进入2005年,协同软件市场终于有了热闹的迹象。
趋之者众
究竟何为协同?答案众说纷纭。有学者称,古代人类进行围猎,就是“协同”行为的最初萌芽。协同在IT时代显然有了新的注解和含义,从“大协同”平台、协同商务到E-mail、即时通讯软件,协同软件似乎存在着过多的表现形态,而且迄今也没有清晰的界限来定义它的疆土。不过对于协同的目的,厂商们却取得了共识,即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进行有效合作。李漫波说:“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用友致远公司常务副总理张屹的认识更为简单明了,“协同就是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对于协同软件的前景,咨询机构一直不吝赞誉之辞。Gartner称,从2003年开始,全球范围协同软件已成为用户应用软件采购的最大热点,到2005年全球协同软件市场的营业额将达近500 亿美元,到2006年其市场规模将赶超ERP。另一家咨询机构IDC的数值相对保守,其报告指出,2007年协同软件的市场规模将从2002年的45亿美元扩增到130亿美元,增长率为65%。
这些乐观的预测对处于赢利迷雾中的中国软件企业来说是一种诱惑。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协同软件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起来。在新兴行业崛起的过程中,只有先发制人才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各公司均表现得非常活跃。
点击科技是国内协同软件的开路先锋。“国内的协同软件厂商都应该感谢王志东,他让中国的企业客户第一次听到并认识了‘协同’。”赛迪顾问高级副总裁马说。经过三年的积累和发展,点击科技如今已经在10多个不同的行业拥有100多家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典型客户,其终端产品的累计销售量超过了10万套。不久前,点击科技还发布了第二代“点对点”架构的协同软件。
用友致远的横空出现看起来颇有些突兀。这家拥有100多名员工的企业是用友软件的12家下属子公司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人所熟知。张屹介绍说,用友致远从2002年开始涉足协同软件,最初总公司对这一领域并不是特别看好,建议“要谨慎”,但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业务让总部改变了看法,“连财务总监也开始主动来讨论投资的事情”。
另一家老牌IT企业浪潮也嗅到了机会。2003年,浪潮在山东联通的信息系统项目中首次开发协同软件,尝到甜头的浪潮随后开始向这一领域进军,并成立了协同产品部。2004年,浪潮推出了新一代协同工作平台DC Work。“协同领域的厂商数量众多,但是真正介入的大公司很少,这就是浪潮的机会。”浪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在制造业密集的华东,一批中小型软件厂商也加速崛起。朝华软件、安富、复旦协达等专注于协同软件的企业,在当地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复旦协达首席软件架构师冯宏卫说:“与前几年信息化的应用热点CRM相比,协同软件的应用价值更容易被用户所认可。”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重量级国外选手的登台亮相。2004年年底,微软在全球发布的Office System,以集成和协同为最大亮点,并加强了对XML的支持力度。不久前,微软发布消息称,将于本年二季度完成对协同软件公司Groove Networks的收购。IBM也发布了基于协同概念的“IBM Workplace”软件策略。
在众多厂商的集体努力下,中国协同软件的“雪球”也在越滚越大。不过,协同软件的前景真的是一片光明吗?
模糊的业绩
分析人士指出,协同软件的发展道路肯定还有很多坎坷。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这种随意发展的现象转变成一种规范的商业行为,即产品化的问题。与国外厂商成熟的产品运作方式相比,中国的软件厂商大多属于项目运作型,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可复制性差,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国产协同软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新产品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也在不断强化自己的产品化程度。”点击科技李漫波说,“现在,我们原则上不接项目型的单子,但如果客户的需求的确有利于改进产品,符合协同的趋势,我们也会考虑接受。”
用友致远在产品化方面似乎做得不错。“国内只有我们推出了补丁下载服务,这可以视为产品化的标志。”张屹透露,依靠产品化运作,用友致远已经拥有400家客户,遍及政府、商业、医药等行业,“这种客户规模是项目运作方式无法承受的”。
与此同时,客户对协同软件的认知之路仍比较漫长。2004年,尽管协同软件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预计中的“井喷”并没有出现,技术公司们仍需等待。目前,客户已经从接受理念过渡到接受产品的阶段,但市场上充满了数量繁多、功能和结构各异的协同软件产品,对于IT背景不是特别深厚的客户来说,要想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软件产品,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与协同软件厂商们津津乐道的协同概念、应用前景等话题相比,大多数厂商对自身的具体经营业绩则不愿详谈。这也从侧面折射了一个现实,即新生的协同软件仍处于投入期,其客户接受度、赢利模式、赢利能力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协同软件代表了一股新兴势力,它立足未稳。同那些敢于尝试的客户相比,绝大多数客户则选择了旁观。假如我们以IT业的历史为鉴,会发现协同软件最终将登堂入室,并带来巨额利润。新兴技术往往都遵循了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新技术先在局部逐步兴起,随后大型公司展开疯狂竞争,将之转化为规范的商业行为。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经历了这种模式,Linux也是如此。协同软件有望再现类似的繁荣景象,而内外交困的中国软件业也寄希望于它能够打破僵局。(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10/2005) |
对 OA办公自动化 有何见解?请到 OA办公自动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