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ERP/制造业信息化展区 >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 产品库 > CIO信息化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CIO信息化管理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产品库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知误区
newmaker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电子商务/企业门户, IT运维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MES, 流程管理BPR/BPM, SOA/SaaS/云计算, ...
信息化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一场难得的全球性技术革命,信息化浪潮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把人类带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它关系到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和国家安全的全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国已经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全国上下信息化建设热情异常高涨,但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如何正确认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让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避免陷入信息化取代工业化、信息化“万能”的认知误区,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化必须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加快推进信息化的任务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机遇,就会陷入如同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一样的困境,继续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甩在后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迈向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自觉选择。目前全国各地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工作迅速推进。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要谨防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思潮泛滥。我们需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一定不能脱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这条轨道。

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走的是一条从轻纺、加工制造、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我国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照搬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不能像某些产业较为单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否则就意味着揠苗助长;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我们只能根据本国国情,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信息产业化道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手段和途径是引导、促进、改造、提升工业化,并扩大工业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空间。其着力点是要利用信息化来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政府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要发挥积极和恰当的作用,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作用既非常关键却又极为有限。

在政府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两种现象:一是不了解情况就盲目冒进,大上各种信息化项目,结果引发投资失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种种“大构想”、“大手笔”,在信息化投资方面,被动接受,简单引进,不注重市场需求,盲目追求所谓的“数字城市”、“信息港”、“中国的硅谷”等等。当前最需要警惕巨额信息化投资可能面临的体制陷阱。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推动机制应该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调节机制相结合,信息化热潮不能狂热,信息技术投资不能乱来。在财政困难、金融部门资产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巨额投资完全有可能被大量浪费,这种浪费有可能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泡沫、造成隐患。因此应该及时建立信息化投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实施体系,通过合理的机制,保障信息化投资落到实处,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一种极端则是,由于信息化投入高、风险大,而成功率并不是很高,部分地方的信息化建设缩手缩脚甚至处于搁浅状态,耽误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良机。这些都脱离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各地或各部门必须了解信息化,掌握信息化规律,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结合当地或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配合相关的产业发展。从更深层面认识信息化对我们发展经济的作用,防止片面地、表面地、孤立地认识信息化。

不能简单地把信息化理解为上网,鼠标、网络生产不出钢筋、水泥。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带动传统产业上下工夫,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化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力也初步显现。但总的看,我国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有简单化的倾向。有不少单位和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尚未足够重视,或者认识停留于表面,把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互联网,认为接上互联网就完成信息化了。比如某地,曾因率先完成几级政府上网工程而名噪一时。可是,几年过后再看这里的“信息化”建设,很大一部分网络都“结了蜘蛛网”,内容没有任何更新,完全成为了摆设。更多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以及标准滞后,培训力度不够和贪大求全求高的现象。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除了给自己装装门面,无甚助益。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认为,信息化的关键是融合、带动、提升,是和工业化的紧密结合,绝不能简单理解为上网。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带动传统产业上下工夫,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信息化效果的好坏,关键在应用、在效益。因此,要强调应用为先和效益第一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不追求大而全的工程,不追求先进超前的技术,而是应该本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原则,实施那些能够给自己的地区和部门带来见效快、影响大的项目。例如在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的地区,可以开展银行集中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工资,这样可以起到两个效果,一是不需要政府和企业进行任何投入,但可以享受信息化的好处;二是信息化应用可以起到改造人的观念,消除人们对信息化的畏惧感。

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是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他领域,不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我们建再好的网络,通信再发达,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企业的建设上。信息化要建立在规模企业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体经济或小生产经济的信息化。因此,必须注意以工业化的方法、工业化的观念和工业化的企业规模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信息化畅通了信息,让每一个个体更具有竞争力,但信息化不是“全民皆兵”,更不是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信息时代更应具有工业经济的团队意识。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一样,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没有达到规模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企业就不可能有规模经济,也不可能有工业化。

这种规模企业上不去,就不可能形成我国信息化的工业化发展,也势必拖延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企业更不可能参与全球化竞争,不可能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形成我们自己的“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的是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工业化,而不是传统工业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博士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不可能通过国外采购来实现。我们不可能“买一个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革命的驱动力。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因此,能否建立我国自己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事实上,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主要动力。目前,信息技术产业主要由微电子产业、计算机产业、通讯产业(通讯设备制造业)及软件产业构成。其中,微电子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要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就必须首先大力发展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和软件产业。

走“工业化的信息化”道路,而不是个体经济或小生产经济的信息化道路,以工业化的方法、工业化的观念和工业化的企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道路的正途。工业化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在信息化的工业化方面吹响了进军世界的号角,但是我们的“巨(龙)大(唐)中(兴)华(为)”还没有形成整体突围的形势。

就国家政策的角度而言,必须鼓励和形成有利于信息化企业规模化的环境;要鼓励“同类项合并”,鼓励产品性质相近的企业互相兼并、互相联合,形成企业集团;也要鼓励“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加快“择优汰劣”的过程,尽快形成各种信息化产品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形成气候。

要用信息化技术带动工业化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业化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解决工业中长期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谋求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一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培育出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科技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实施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2,资金周转速度提高1/3,相关人员减少1/4。目前,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差15年左右,而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有可能使这一差距缩短到10年之内;国家经贸委曾对全国1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每投资1元钱进行信息化改造,就能在相关产业中带来1.61元的经济效益。

正是由于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应,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曾批准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是: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以上;网络规模、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等。据了解,“十五”期间,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切实解决我国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即解决工业中长期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譬如市场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反拍卖采购信息技术就可以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破题之解。该技术通过应用互联网,很好地改变了过去采购过程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不透明带来的种种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采购者充分地在网上发现卖主,并通过引发卖主之间的激烈竞争有效地发现卖方集体的成本区间,同时有力地变革采购流程,减少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从而极大地降低采购物品的价格,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因地制宜的、渐进的、诱导性发展过程,不能搞“一刀切”。信息化的工业化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这其中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不是要不要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信息化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第二次跨越。我们不能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现在要搞的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工业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是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有了信息化只是使物质生产更加便宜、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的。

总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概念在于它能降低各行各业的信息成本,大大提高政府和企业整合资源的空间和能力,是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有机结合的过程,使传统产业在这个基础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带动工业化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业化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谋求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变挑战为机遇,促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是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义所在。(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16/2005)
查看更多CIO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推动遗留系统现代化革新的三种方式 Taylor Bornstein (3/27/2022)
·食品物流服务提供商Farm Trans借助Mendix解决方案构建高效欧洲供应链 Mendix (9/16/2021)
·理性看待信息化 (5/13/200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 newmaker (5/11/2005)
·信息技术普及的五大推动力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系 盛晓白 (4/30/2005)
·复杂性分析 动态环境下的IT治理 (4/29/2005)
·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问题点和对策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IT科 葛友 (4/28/2005)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 (4/26/2005)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难以“引爆” newmaker (4/26/2005)
·瑞奇:信息化的两次洗脑 (4/26/2005)
查看更多CIO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推动遗留系统现代化革新的三种方式 Taylor Bornstein (3/27/2022)
·食品物流服务提供商Farm Trans借助Mendix解决方案构建高效欧洲供应链 Mendix (9/16/2021)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发展和挑战 (2/14/2006)
·商业智能的五大趋势 newmaker (12/26/2005)
·数控车间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内涵 北京机床研究所柔性制造工程公司 (12/24/2005)
·e-HR加速企业人力资源战略 (9/13/2005)
·企业集成的“梦想”之梯 newmaker (5/16/2005)
·拜耳PEDW:从工艺流程到流程设备 Hans-Jürgen Bittermann (5/15/2005)
·利用工作流系统改造企业流程 yourblog.org (5/13/2005)
·理性看待信息化 (5/13/2005)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ERP/制造业信息化展区 >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 CIO信息化管理 > CIO信息化管理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CIO信息化管理 有何见解?请到 CIO信息化管理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