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财经分析:是谁给ISO9000认证帮了倒忙 |
|
newmaker |
|
(一)、认识ISO的本质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标准)自1987年问世以来,由于其制度的高度概括性 和 认证模式的严谨性,曾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席卷工商业的旋风。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企 业 的不断本土化和WTO入关的促动,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也掀起了ISO9000认证热潮。ISO9000标准就其制度本身而言,浓缩了诸多工业发达国家近百年来的管理经验,融合了当今诸多 优秀的管理方法,并用最简洁的方式将企业运行的模式加以概括,指明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流 程 ;同时该制度本身又兼具相当的弹性,容许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运用。 因此,使用这套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正常运转的基本框架,制定各个层面最基础的 管 理制度,同时还能结合企业自身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选择不同的管理流程以达到质量控制 的 目的。截止1997年,全球共发出ISO9000证书逾十万张,这个数字足以证明其影响力。
(二)、ISO的局限性
然而,任何管理工具都是有其局限性的,ISO9000亦不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从制度本身而言,ISO9000标准只是依据PDCA的管理模型将企业运作的流程加以标准化 , 勾勒出影响企业产品品质的诸多环节并强调:要控制好企业输出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质 量 ,就必须对这些环节施加有效控制。但是,ISO9000标准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制定出控制的 方 法及量化目标,因为一旦制度失去灵活性和弹性,其传播的力度就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所以 从 根本上来说,ISO9000标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而只是一种方法和模式。这就决定了 不 同管理水平的企业执行ISO9000标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2、由于ISO9000标准本身没有 量 化的指标可以衡量,其认证也就没有统一的指标依据。尽管ISO认证委员会专门对从事ISO审 核 人员的素质和培训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但认证的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便依赖于审核人员 自 身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
3、ISO9000制度不是来自于大多数企业口手相传的经验,也不 是 来自于书本知识,而是诸多管理专家和质量管理实践者智慧的结晶。虽然经过十多年来的大 力 推广,但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ISO9000的内涵仍然是陌生的。因此,企业要 完 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导入ISO9000制度并获得认证通过仍有相当的难度。于是,认证咨询行业 便 应运而生。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是依靠认证咨询公司来向ISO9000标准靠拢的,这无形中也就受到了这些咨询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制约。
(三)、谁在帮ISO的倒忙
透过国内中小企业掀起的ISO9000热潮,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令有识之士堪忧的现象:
1、盲目推崇ISO9000使企业的无效投入行为增多。有些企业推行ISO9000的目的仅是为了得到一张证书,于是将ISO9000制度的建立全部委托给咨询公司,在推行的过程中并不投入或不全力执行贯彻。一旦证书到手,整个制度便束之高阁;有些企业在推行制度之初一腔热诚,但制度建立之后,却感到收效甚微,甚至在很多方面受到新制度的牵制,原本较为严密的制度被修改得七零八落,不但无益于企业的管理,反而增加了许多束缚和包袱。
2、认证机构经营方式完全商业化导致ISO9000证书的公信力逐步降低。目前从事ISO认证的机构有国内、国外两大分支 。由于认证费用比较高昂,所以认证业的市场利润颇为可观。国外认证机构的审核费用维持 在 每人每天500-800美元,国内的认证机构也在每人每天3000元人民币以上。在利润的驱使下,国外认证机构甘冒每年高额的罚款而抢占国内市场,国内认证机构也日益泛滥。这样一来,被审核的企业也因为选择余地越来越多而逐步占据交易的主动地位,对认证机构施加无形的压 力 迫使放低获证要求,最终形成钱证交易,ISO9000认证的技术门槛荡然无存。
3、咨询业的 泛 滥助长了ISO9000制度的消亡。对于企业而言,咨询人员承担着引导、辅助的角色;对于认证机构而言,咨询人员承担着将ISO9000制度进行解释和具体贯彻的角色。一个好的专业咨询人员,可以在符合ISO9000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走上 规 范化的管理之路。但由于咨询公司在国内一夜间遍地开花,从业人员近万名,其中好多人员的素质根本就达不到从业标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ISO9000证书将会形同废纸,其 制 度本身也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9/2005) |
对 管理体系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体系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