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减少浆纱毛羽的研究 |
|
作者: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张朝辉 |
|
纱线毛羽是指伸出纱体表面的纤维。它不仅影响纱线的外观和织物的滑爽,而且在织造过程中,很容易使相邻纱线之间相互缠结而造成开口不清,更有甚者会引起经纱断头,降低劳动生产率。当对经纱进行上浆时,纱线毛羽特别是危害性大的长毛羽明显减少。当毛羽减少时,使相邻纱线之间相互缠结的几率下降;同时经纱上浆后,纱线上未被贴伏的毛羽也因浆液作用,毛羽的刚性增大,使相邻纱线之间不易发生缠结。因此,上浆是从减少毛羽数量和改善毛羽性能这两方面减轻了毛羽的危害。
1 减少浆纱毛羽的研究
为了减少浆纱毛羽,选用同样的经纱,以同样的总经根数,对一些影响浆纱毛羽的因素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1 浆料配方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选用浆料时,既要考虑到粘附一次毛羽,又要考虑到分纱造成的再生毛羽。用表1所列不同配方的浆料对13 texT65/C35经纱在GA301型浆纱机上浆,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1、2可知,配方1中,使用了接枝淀粉,并降低了PVA用量,干分绞区分纱顺利,但浆液对纱线粘附性较差,且浆膜易脆,落物多,浆纱时毛羽较多。配方2中,不用接枝淀粉而改用磷酸酯变性淀粉,并增加了PVA用量。然而由于PvA浆膜强度高,粘结力强,因此干分绞区分纱阻力大,浆膜完整率低,再生毛羽多,故浆纱时毛羽有所减少,但减少不明显。配方3中,将日本PVA-205MB与PVAl799混合使用。由于低聚合度部分醇解的.PVA-205MB的使用,使浆液的渗透性、浆膜完整率明显提高,浆纱时毛羽明显减少。
1.2 湿分绞棒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在浆纱工序中,浆纱离开浆槽进入烘房前,一般要经过几根湿分绞棒,分成数层后,平行进入烘房,以便初步形成浆膜后再并合,这样可有效减少烘燥后浆纱之间相互粘连,减少出烘房而进行分绞时的困难,对提高浆膜完整率,降低再生毛羽都极为有利。对13 texT65/C35经纱在GA301型浆纱机上分别进行有和无湿分绞棒上浆,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见表3。1.3 单、双浆槽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对13 texT65/C35经纱分别在单槽浆纱机G146B和双槽浆纱机GA301上进行上浆,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其测试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采用双浆槽浆纱机,浆纱时毛羽明显减少,这是由于双浆槽浆纱机使经纱覆盖系数降低一半,纱线之间不易粘连,烘干后不易造成分绞困难和浆膜破坏,从而减少了浆纱毛羽。
1.4 浆纱车速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经纱经过浸没辊,浆液逐渐渗入纱线内部,由于浆液粘着力的作用,当纱线在浆槽中运动时,带动纱身附近的浆液运动,使浆液克服内摩擦运动的力F为:式中,F为浆液内摩擦力;A为纱线与浆液的接触面积;dv为纱线与浆液的速度差;dx为浆液与纱身的距离;η为浆液粘度系数。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F是浆液对纱身的作用力,伸出纱身的毛羽也受到这个力F的作用。正是这个力F的作用使伸出纱身的毛羽贴向纱身,从而使毛羽减少。当浆纱车速逐渐降低时,纱线与近纱线的浆液速度差dv会减小,作用力F减小,对毛羽的作用力也减小,故毛羽增多。对13 texT65/C35经纱在GA301型浆纱机上分别在正常车速和较低车速时进行上浆,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其测试结果见表5。1.5浆纱机机型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对13 tex T65/C35经纱分别在祖克S432型和GA301型2种浆纱机上进行上浆,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其测试结果见表6。祖克S432型浆纱机较GA301型浆纱机所浆纱线毛羽少,可织性好,这是由于其压浆力较高,浸没辊侧压使毛羽更容易粘附在纱身上,加之全烘筒烘燥方式也有助于减少浆纱毛羽。
1.6 后上蜡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经纱经过上浆后,纱体上仍有部分毛羽存在,且这部分毛羽因浆液的作用刚性变大。通过浆纱后上蜡可以软化浆膜,使毛羽进一步贴伏于纱体。此外,后上蜡还有一定的消除静电的作用,避免了经纱因积聚电荷较多,同性电荷相斥,造成纱线松散,毛羽突出。对13 tex T65/C35经纱在GA301型浆纱机上进行后上蜡试验,并用毛羽测试仪对浆纱毛羽进行检测,其测试结果见表7。2结 论
1.合理选择浆料配方,既要考虑到粘附一次毛羽,又要考虑到分纱造成的再生毛羽。
2.采用湿分绞棒,能有效减少烘燥后浆纱之间相互粘连,提高浆膜完整率,降低再生毛羽。
3.对于高密织物,采用双浆槽或多浆槽浆纱机,能降低经纱覆盖系数,纱线之间不易粘连,减少浆纱毛羽。
4.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少开慢车,尽可能保持工艺规定的车速。
5.增强上浆装置的浸压效果,如浸没辊加侧压,高压上浆。
6.浆纱采用后上蜡工艺,不仅有利于减少浆纱毛羽,而且还有消除静电的作用。(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1/27/2004) |
对 纺纱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纺纱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