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被动防御还是主动整合--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对外开放战略的选择 |
|
作者: |
|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王志乐
当全球公司吸纳整合包括中国企业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来和中国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他们或者仅仅考虑利用本土资源应对全球公司挑战,或者把全球公司的冲击意识形态化,寻求行政保护。他们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他们的思路还停留在民族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上。现实情况是很多外国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如果你仅仅用民族企业的资源跟它们竞争,我认为这是必定灭亡的。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点人们看法基本统一。但是在今后如何对外开放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争议的焦点是被动防御式的开放,还是积极吸纳整合国际资源主动地开放。
入世五年对外经济大发展
中国入世以后,对外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入世五年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已经全部开放,160个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开放100多个,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入世五年外贸发展很快,到去年进出口17000多亿美元,出口接近10000亿美元。外资在这五年有了高速发展,2006年吸收外资达到近700亿美元。对外投资这几年发展也非常快,去年一年对外投资161亿美元。
入世后五年对外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突出地位。从1979年到2006年的28年时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近10万亿美元,入世五年差不多占了其中的58%。在这五年吸收外资近3000亿美元,占开放以来总量的43%。从2003年算起4年对外投资占了28年的差不多60%,所以入世五年中国对外开放度大大提高,外贸外资外投,三个“外”发展之快非常明显,入世五年是非常重要的五年。
应当正确评价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外经济高速发展,引起很多人关心和讨论。一些人对外贸,特别是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很多质疑和批评。大概梳理一下有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一,中国大量利用外资,跨国公司控制主要产业,最后会不会出现增长而不发展,如果外资跑掉转移到其他国家,将来中国会不会出现像拉美那样,导致经济衰退。
其二,这些年“市场换技术”是否成功?有人认为,这些年市场给了外资,技术却没换来,这个观点很普遍。
其三,对跨国公司垄断担心。有一个政府部门提出一个研究报告,认为在很多行业都是跨国公司控制了市场,出现了垄断。其实这种观点不够严谨。真正从法律上来探讨垄断,应该讲某个市场竞争主体的垄断,把多个外资企业加起来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判断是否垄断是不对的,外资企业之间也在竞争,他们之间没有价格协议怎么叫垄断?他们之间竞争比外面还激烈。
其四,2006年对外资并购担心特别强烈。有一些观点非常激进,说一个世纪前八国联军登陆中国,一个世纪后跨国公司向中国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近有一个企业老总还说不能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像八国联军那样为所欲为。
从上述判断出发,人们提出了一些政策诉求,概括起来我认为是被动防御式的利用外资,缺乏一种主动开放的心态。我们应当在改革开放28年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开放和利用国际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下一步对外开放涉及到思路问题。现在大家在反思外贸工作、外资工作,对外资外贸担心,对跨国公司作用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样一种政策诉求变成了一种被动防御式,来防范外来经济冲击,而不是去探讨如何扩大开放,如何更主动地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就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被动防御的思路不但得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失去现在的机遇。
从民族经济思维提升到全球经济思维
在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应该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具备全球思维,更加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最近对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这个问题做了调查。最近十年全球企业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是全球公司的兴起。全球公司是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它的战略、结构、理念三大方面,都跟跨国公司相比出现很大不同,给中国带来挑战同时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跨国公司的战略从过去若干国家投资,现在发展到全球战略,建立全球网络、全球产业链,在全球最适宜地点去整合当地资源。中国是制造中心,因为中国资源对它很有利,把中国资源纳入全球网络里面。跨国公司管理结构过去是中心辐射式管理,现在变成多中心网络式管理。公司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过去跨国公司以母国文化为中心,“我族中心”整合加入公司其他国家雇员的文化。现在发现行不通,现在通过当地化吸纳多元文化。与此同时承担全球责任,全球责任包括企业股东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大责任。经过全球战略、全球管理结构、全球文化理念的调整,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在1994年联合国统计的10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国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是41.1%,但是十年后到现在已经达到53.4%,国外销售占总销售比例现在达到55.8%,国外员工差不多占了一半。为什么我们给它定义在1994年或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往后转,因为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在1991年以后真正形成,真正成为全球潮流,因为1991年重大事件就是冷战结束了,结束以后真正出现全球市场,过去不可能有全球市场,全球市场出现以后,全球公司在全球经营,所以全球化程度在这十年突飞猛进。这些公司在全球整合资源,利用全球最好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来和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相当大一批公司全球跨国指数超过70%,像沃达丰、英国石油BP、壳牌、道达尔这些石油公司,还有雀巢、和记黄埔、联合利华、飞利浦、拉法基、沃尔沃、汤姆逊、诺基亚、米塔尔钢铁公司、北电网络等等这样的公司,全球化程度最近十年大大提高,这些已经超过70%。在2004年以来100个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指数超过50%的有61家,而1994年只有43家。
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资产在海外,超过一半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雇员在海外就业的时候,这家公司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和早期跨国公司发生巨大差异,海外经营成为这家公司的重心。当这家公司通过当地化而强调吸纳多元文化,承担全球责任的时候,他们完全可能为投资所在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公司的出现,给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挑战,但是更带来了机遇。在全球公司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大规模深化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外开放从过去积极姿态缩回来,变成一种被动防御型的对外开放,极有可能丢掉或者失去这样一个战略机遇。能不能取得更多资源,关键在于能否从被动防御限制全球公司的思路和战略,转变为与全球公司主动合作竞争,积极吸纳整合资源。
这里举一个例子:米塔尔公司。这是最近企业界讨论比较热烈的公司。一般都说它是印度公司,其实不是,1976年米塔尔的父亲在印尼投资钢厂,19岁米的塔尔管理这家公司。1995年他建立新公司,在荷兰注册,总部在伦敦,经过几十次并购,2006年他并购了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一跃成为全球钢铁主导者,钢产量1.2亿吨,年销售800亿美元,在27个国家有钢铁厂。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几家公司,包括宝钢、浦项,还有新日铁。这个公司是典型的全球公司,他现在正在积极进入中国。但现在我们的钢产量占全世界40%,4亿吨的钢产量,中国就形成不了整合全球资源的公司,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
当全球公司吸纳整合包括中国企业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来和中国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他们或者仅仅考虑利用本土资源应对全球公司挑战,或者把全球公司的冲击意识形态化,寻求行政保护。他们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他们的思路还停留在民族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上。现实情况是很多外国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如果你仅仅用民族企业的资源跟它们竞争,我认为这是必定灭亡的,不可能取胜的,它的资源要大得多,而且把你的资源都吸纳进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全球公司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纯粹民族企业很难参与竞争。
我们企业应该从民族国家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转变观念扩大视野,才能找到办法在扩大开放中应对全球公司的竞争。(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6/18/2007)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