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设计师要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
|
作者: 来源:DESIGN NEWS China |
|
如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设计师总希望自己是拿着创意魔杖的哈利。波特,魔杖一挥,好的产品就出现在消费者的目前。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的设计师在中国都不能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法师。很多不愿意牺牲自己创意并忍受不了客户刁难的设计师一个个推而隐居。
在学校里,学习设计是应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和非常享受的事,学生们真的希望自己学成有魔法师般的魔力,我参加过一些学校的设计创意课程,学生在无限性思维发散的环境下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自己地创意才华。可往往那些越是“充满才华”的学生们在走出校门的时刻,却越是难以摘掉自己头上的“光环”,他们的表现还不如那些看似“没有想法”,却踏实肯干的学生们。
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没有衰老,也许心中一直涌动着希望与自由的心态,设计师的创新必须要承受社会对创新价值的偏见。就像人民币对外汇的汇率一样,它的波动是受到国家经济及国际社会影响的。创新也是一样,创新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上学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学设计的,我们才总是抱着“设计师”这颗救命草,好像设计师才会创意,因而我们挖空心思与众不同;
因为我们专业,我们更要把创新与设计放到一起,恨不得只有设计才是创意、创新。
的确从某种角度讲,这种环境气氛成就了个性的主体,创新成为了可能。而从另一种角度讲,我们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价值。学设计的大多数人对价值的理解和判断趋于感性化,认为自己是创造价值的而不更多的去严谨度量。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用的看似严谨的设计程序,至今还在各个院校不停地复制着,学校里的那班硕士、博士们还没有哪一个人从社会价值观的研究角度去度量设计程序在中国目前社会应用的合理范本。这就是我们设计院校中教学大纲最为困惑的一面。这导致了学生即便是学习了设计程序,但在工作时却很难把握甲方对产品设计的理解,设计师甚至不愿意去理解我们的客户,只是一味地认为客户的审美水平不高。设计师总是在现实中成为被动的一个执行体,慢慢地,设计师会对“创新”产生心里错觉,对职业产生怀疑。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别人的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价值的体现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管理上的价值、金融上的价值、渠道上的价值甚至是人脉上的价值等等。价值的产生是积累和交换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交割是创新产生的爆发点。不管你做任何创新的行为活动,你必须触及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你必须成为事物的主体才能够让创新产生价值。之所以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就是因为:一方面,他在学校是交学费的,是事实上的甲方,在价值链中处创新主体地位。到了社会上他是赚学费的,是事实上的乙方,在价值链中处执行附属地位;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很少有打工的经历来体验价值积累的过程,认为在学校对毕业设计的付出就是对社会价值体现的过渡行为,以不知而敌不畏。因此角色的对立转变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承受不了。因此学生要过这个关,必须要在心里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冷静地思考。
我给很多大学上过课,同学们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对很多简单的工艺知识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例如:一个开口的铁盒子是如何做出来的?其实我们看过实际的金属加工过程就很容易了解。关键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本质并没有让学生了解到产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现实工作中也是一样,想成为好的设计师,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创新的主体,要做好用时间和加倍的努力来弥补对物质本质(经验)的不足。
所以,我要说:“放下伟大的设计师的架子吧!扎实努力地学习。才能成就自己”。(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6/10/2007) |
对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