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如何让核心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
|
作者: |
|
人才管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几年前,美国对发展最快的200家企业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这200家公司的CEO最关心的问题是两个,一是怎么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来为公司服务,另一个是如何留住这些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有不同的人才问题?
创业型企业:留用人才易,吸引人才难
对于来自创业型企业的张邦辉来说,最头疼的事情不是人才的留用,由于采用了多种形式,以企业成果分享为主的激励机制,如组建合营公司的模式,年薪制或者分红权,甚至请人才直接入股(企业正在谋求上市),对于挽留人才起到了较强的吸引作用。让他们感到困难的是优秀人才的寻求。由于公司由研究型人才组成,其价值观尤为注重做事的过程及长远目标,而目前市场上缺少这样的人才,因此寻找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是公司遇到的瓶颈。除此之外,随着公司的壮大,这家创业型技术公司还面临着需要更高、更强的管理能力的问题,如今在全国已拥有8家子公司的天邦股份,需要进行集团化管理,而公司却没有这方面的管理人才。
国有企业:沟通与传递
拥有淮海路众多的商业品牌和商业网点的上海淮海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传华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在企业老总的眼光里,觉得自己的企业总缺乏优秀的人才;第二,在执行层和员工当中,却总认为自己是人才,没有得到老总的认可。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一对矛盾。第三,公司找到了优秀人才并为他的培养做出了很大努力,还是没能留住他。一个实例是,该公司曾经引进一个硕士生,准备以后委以重任。就在公司打算只要经过最后两个岗位,就让他进入公司高层的时候,他提出了辞职。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并且他需要更多的年薪体现自己的价值。核心人才不能充分理解公司的战略、文化和老总的思路,以及单纯追求以物质(如钱、车、房)和职位的提升体现个人价值,也是导致其最终与公司说再见的重要因素。
软件业: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在以人才密集为特点的IT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这句话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IT人才一方面个性比较强,另一方面市场对IT人才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因此软件业的核心人才管理充满挑战。王兴山用“最不安静”四个字突出了这一行业的人才特征。在他的经验里,公司小的时候,有三个方面对人才很重要:事业、待遇和人情。随着公司规模化、国际化,感情的作用开始被淡化,而如何驾驭文化差异成了新的挑战。尤为让人感到启发的是,在浪潮的经验中,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困难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浪潮公司,在开始时得益于山东人的安分稳定,不轻易跳槽换公司,人员稳定,知识得到沉淀,这对于软件业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公司扩展到上海、广东,当地员工的特点发生了差异,用山东的文化管理上海人或广东人就失灵了。而当分公司开到日本东京时,浪潮更面临着用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的方式来管理当地人员的难题。
王兴山得出的经验是,分公司的一把手一定要是本地人,但是技术支持可以从总部派去。在他看来,文化差异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高学历、高知识的空降兵无需寄托太多期望;另外,他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并不可取,应多多培养内部人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跨国公司:一不小心“为人作嫁衣”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及行政总监余华认为,在中国体育行业和零售行业是最缺乏人才的地方。由于阿迪达斯是一个龙头企业,因此很难找到能即时上岗的人才,如果到其他地方找,则需要经过很多的培训,这也是目前零售行业的一个困境。在中国目前的人才大战中的挑战是,如何找到马上可以用的人,这个人能否融入公司,符合公司价值观和文化,有没有团队精神。
第二大挑战是,公司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才成长的速度,也就是人才短缺,因此,如何培养人才快速发展,跟上公司步伐,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是另一个困惑。很多公司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公司招这么多人,但好像能用的总是十几二十个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跨国公司的另一大难处在于,公司培养的人才很快就成为市场上猎头公司的对象。由于这些人的期望值很高,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面对这样的诱惑,如果原来的公司没有特别吸引他的东西,就可能跳槽。
十八般武艺话对策
尽管不同性质、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各所不同,但是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以及人才的内部培养对于防止人才流失及企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各位老总有不同的经验和对策。
核心人才的“三三”论
对于核心人才的发展与管理,淮海商业的杨传华有言简意赅的阐述。在他看来,核心员工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对企业忠诚;二,本身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三,具有非常好的潜在空间。而对于如何让核心员工和公司一起成长,他认为还是三个要素:一是普通激励要素,包括大家熟知的股权、红包、各种福利;二是需要给核心员工业务提升、职位提升和想象的空间,也就是价值空间;三是,给核心员工竞争,让他保持危机感,促使其不断进步。
除此之外,杨传华还提出了核心员工发展的三个趋势。一是,核心员工会被逐级提拔,自然地进入高层。二是,如果他认为自己和企业文化不相符,对自己的职位不满意,就会跳槽,但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三是,他工作上的生命周期结束了,那么就让他下岗养老。
处在“婚姻”中的企业与人才
资信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黄既唯女士提到,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但是企业在运用时往往收效寥寥,其原因正在于“恰当”二字。使用者对于这些工具功能、性能、使用方法并不是特别了解,往往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了不恰当的工具,因此达不到目的。所以,企业不应迷信工具的作用。
对于淮海商业的核心人才流失的例子,黄既唯将企业与人才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婚姻,是“结婚”的时候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了未来的分手,还是“婚后”有了其他的原因,令员工变心,或者是“第三者”的出现令员工跳槽?淮海商业的人事管理架构看上去已经颇为完善和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老总和关键员工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硕士变心的情况?黄既唯认为客观上固然存在着环境变化导致人才“变心”的原因,但公司是否在不断强调和灌输公司的文化,有没有及以什么样的形式来验证公司的文化被有效地传递至整个公司,被员工有效地接受了,恐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传递,难免造成“同床异梦”,缺乏了解,容易影响上层决策的贯彻和执行。对于那个“出走”的硕士,如果早点告诉他公司对他的最终培养计划,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黄既唯建议老总们应该有一个“工作中的太太”,即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老总们通常十分繁忙,需要考虑的事情往往千头万绪,忽视了将自己的思想,以很好的方式传递给人事部、他的助手和伙伴,不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有效的沟通文化。
“软硬兼施”
来自华信惠悦咨询的袁凌梓女士,为企业碰到的“人事病”开出了八字药方:“认清现实、软硬兼施”。
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一是人才流动频繁。根据该公司的调查,中国连续3-4年都是亚太地区员工流失率最高的地区。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大量发展机会,处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人才的心态难免浮躁,这可能是所有问题的最大根源。
第二点,求大于供。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环境还不能够培养出大量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更缺乏马上可以用的人才。
中国人才的职业化程度包括语言能力、职业精神、一般岗位技能等都比不上印度。人才本身的匮乏,造成了供给上的紧缺。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和需求无法匹配,公司找不到想要的人,而好的人才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
第三点,关于以人为本的问题。由于对人才的看法不明晰和标准不统一,尤其是老总的看法,也会给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问题,无法明确人才的选拔、留用标准和激励方式等等。尽管很多老总都在说要大力培养人才,但是投个广告几千万没问题,人力资源要做个项目,即使只有一百万,也很困难。所以,其实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针对以上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问题,袁凌梓觉得解决之道在于“软硬兼施”。
其一是建立明确的“雇主”品牌。企业招人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什么资本去吸引人才?即使公司有足够的资本,但是人才在选择企业时往往是综合的考虑。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雇主”品牌,建立良好的形象,就像产品品牌一样,有效地传递到市场中去。
其二,建立明确的识别人才的体系。为什么企业看不到希望要的人才,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做一个非常好的定义。
其三,“两硬一软”用好人才。用人的方式,一是创建适合企业的激励体系,将激励杠杆融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将会对核心人才的潜力发掘以及人才保留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第二是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不仅有良好的人事环境,如很好的待遇,还要建立良好的业务流程,让员工做事能够更顺手,更放得开手,由此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要清除不利于人才保留的不好的企业特点,如官僚主义、公司政治,提高经理人本身的经营水平。这是“两硬”,指把人才的硬件环境建造好。所谓“一软”,指管理者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直线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带队能力。因为现在员工流失的一大原因是下属觉得上级的能力不够,所以培养领导人本身的能力非常重要。概括起来,“两硬一软”就是得强调观留人。留人有很多方法,很多企业都有所谓的员工保留体系,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把薪酬体系优化再优化,然而根据袁女士多年来的经验,最终还是要靠价值观留人。在中国目前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要设置太高的员工保留预期。根据华信惠悦的调查,员工在一家公司留三年就很不错了。虽然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人在能力上未必是最优秀的,但一定能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够走到底,所以留人最好的方法还是价值观的认同。
第五,育人自救。由于当前中国人才市场最大的特点是缺少企业马上就可以用的人才,好的人才大家都在抢,所以企业一定要自救。根据华信惠悦对大企业进行的一个调查,像摩托罗拉、惠普都有长期培育人的计划。培养人必须要有投入,虽然短期内未必能够见到效果,长期必有回报,掌握公司重要资源的CEO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这也是企业解决人才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承上启下,横向整合,拔苗助长
信德集团联席董事、中国区负责人谷庆作为职业经理人,为留用员工总结了三句话:承上启下,横向整合,拔苗助长。
所谓承上启下就是一方面将股东会和董事局的意思向分管的区域传达和执行,并代表所管辖的员工在必要时和董事会、股东会进行抗争。在启下时,谷庆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练,培养下面的经理人,并给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横向整合涉及到与总部和其他区域的人员的协调,把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便于核心员工发展。谷庆的拔苗助长,指的是换位思考。让核心员工学习从管理层的位置进行分析决策,这样既可以考察其表现,又能让核心员工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和被重视的感觉。
把人才当作战友
邓华所在的龙旗科技也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对于公司尤为重要。
龙旗的核心使命是希望通过10年、20年的努力成为业界受尊重的公司。从公司使命出发,公司把核心人才当成一起奋战的战友,建立起很强的凝聚力。这些人才不仅在公司经营好的时候为公司效力,也能在公司跌入困境时,坚持奋战。与其他讨论嘉宾一样,邓华也认为公司的价值观对于留住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他建议,如果自己创业,要把企业的使命和人才观想清楚,而如果要打工,则也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人才观。虽然人才管理有多种具体方法,但邓华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差异在于每个公司的CEO。人力资源部门是个平台,提供专业的方式、专业的方法,但CEO是关键。在招聘新员工时,龙旗十分注重价值观的沟通。而对于比较高层的人员,公司都送他们去读EMBA,此外,还有非常严格的培训计划。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2/13/2007)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