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科学的逻辑(1)问题,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有很清楚的论述:自然科学主要关心事物“是”什么样子,属于陈述逻辑范畴,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设计科学关注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同时还要明确“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属于祈使逻辑,如“这把椅子应该高一点”(2)。但祈使逻辑存在各种各样的悖论。我们可以从“猫是宠物”和“狗是宠物”推导出“猫和狗都是宠物”来,却不能推出“你应该养猫或狗”。关键在于祈使逻辑存在着一个“预设”,没有它的在场就会变得含糊、混乱。设计一座建筑,用开发商的祈使表述为“应该低成本与高容积率”;用业主的祈使表述为“应该……”;用城市管理者的祈使表述为“应该……”。对于祈使逻辑来讲,弄清预设是什么无疑是必要的。鉴于祈使逻辑的不确定性,西蒙建议改用另一套思维模型。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开发商,业主,市政部门是外部环境参数,设计师通过组织、选择内部环境---空间、材料、结构等来找到“最优化”的方案。柳冠中先生将设计问题化约为外因(人、时、地、事)与内因(技术、材料、工艺)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目标系统)。马车、自行车、汽车、地铁、飞机、轮船等“人造物”,其终极目标统一为“移动”,但在不同内、外因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交通系统。因此,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目标系统的确定”与“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两个侧面,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
A “多样性”的策略。企业先是细分市场,再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逻辑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市场细分的依据也各不相同,有依收入的,有依年龄的等。细到什么程度当然要看成本和估计的市场销量。理论上是细到个体最准确,可为一个人开模具显然会亏本。指鹿为马当然不对,可说“鹿和马都是四蹄哺乳动物”就对了。联想公司就开发出了为老人、儿童、职业女性、酷少年等专门设计的电脑。今天已经有了少女用的手机,儿童用的牙膏,老人喝的牛奶……物是人精神的投射(shadow of mind),差异化的人群,当然要用差异化的商品。社会是舞台,人生是角色,行为是表演,商品是道具。
B “暂时性”的策略。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是越来越短了,一年前买的电视要修理的话,配件已经很难找了。“长久、耐用、牢固”等字眼失去了道德上的优越,变得中性甚至贬义。尤其是IT类的,他们有个“莫尔定律”(每半年性能增一倍,而价格降一半)。暂时性产品辅之以概念炒做,逼的消费者不断淘汰旧产品,购买新产品,这样资本就可以迅速的运转与增殖。时尚的周期在缩短,今天流行“健康”,明天就可能流行“节能”,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片繁荣景象。不过,ID从业人员应该高兴,因为暂时性使得设计项目多了(当然,高兴的还有模具厂、注塑厂的老板),要是每个企业每月都开发一个新产品,那才是ID的春天呢!
C 定制化。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如柔性制造,敏捷制造)使得“大规模定制”可以实现。戴尔电脑、丰田汽车等都实现了定制化:设计模块化的子系统,客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组合。定制化意味着选择权的让渡:既然企业搞不清每个人的需求,那让消费者自己来设计吧。这如同玩乐高玩具:单元都是一样的,至于组合成什么,您自己决定。定制化下的设计师的任务是对各个模块间“关系”的安排与组织,而不是最终系统。企业提供的是“菜单”,吃什么您就点吧!
D 品牌化。IBM、奔驰、菲利普,提起这些名字你就会浮现他们产品的形象。专业的术语叫PI(Product Identify)。品牌化的产品在横向的“共时性”与纵向“历时性”都坚持造型感觉的统一,并通过企业的全部活动给这些符号赋予意义。设想当消费者在商品的大潮中,忽然发现他们熟悉的面孔,就如同找到了救命的稻草。真是“他乡遇故知”,就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