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
按行业筛选
请选择行业
----------------------
-全部行业
------------------
-机床与金属加工设备
-刀具/量具/夹具/磨具
-模具设计与制造
-塑料机械/橡胶机械
-通用机械/化工机械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农业机械
-食品机械/烟草机械
-包装机械
-印刷机械/广告设备
-纺织机械
-木工/造纸/环保/医疗设备
-物流设备
-智能楼宇/安防设备
-炉窑/热处理设备
-五金工具
------------------
-工业自动化
-佳工激光网
-仪器/仪表/衡器
-电力设备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家电/照明/健康设备
------------------
-基础件/通用件
-标准件
-工业原材料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包装材料
------------------
-CAD/CAM/PDM/PLM
-ERP/制造业信息化
-管理咨询/认证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
按产品筛选
----------------------
-本行业全部文章
--------------------
-发动机
-汽车电子
-传动/转向/制动系
-汽车与公路设备
-摩托车/自行车
-铁路与轨道交通
-船舶/港口设备/海
-航空与航天设备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本田雅阁i-VTEC发动机和VSA系统
newmaker
1、i-VTEC发动机
雅阁搭载的是本田公司全面面向二十一世纪而开发的i系列中的i-VTEC发动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降低排放,同时又保证有足够的动力输出以满足驾驶乐趣的需要。
i-VTEC技术作为本田公司VTEC技术的升级技术,其不仅完全保留了VTEC技术的优点,而且加入了当今世界流行的智能化控制理念,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有害物排放方面堪称国际水平,这在环境日益恶化、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便于更好地理解I-VTEC技术,我们先介绍一下VTEC系统。
普通的发动机在制造出来后,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就固定不变了,无法适应不同转速下发动机对进排气的需求。因此,传统的发动机设计人员在考虑凸轮轴型线时都采用折衷方案,既要照顾高速也要考虑低速。但是这种综合考虑的设计方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发动机的性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车用发动机的要求。因此,人们希望能够有这样一种发动机,其凸轮型线能够适应任何转速,不论在高速还是低速都能得到最佳的配气相位。于是,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应运而生。在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本田公司的VTEC系统。
本田公司在1989年推出了自行研制的“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英文全“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缩写就是“VTEC”,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等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本田的VTEC发动机一直是享有“可变气门发动机的代名词”之称,它不只是输出马力超强,它还具有低转速时尾气排放环保、低油耗的特点,而这样完全不同的特点在同一个发动机上面出现,就因为它在一支凸轮轴上有多种不同角度的凸轮。
与很多普通发动机一样,VTEC发动机每缸有4气门(2进2排)、凸轮轴和摇臂等,但与普通发动机不同的是凸轮与摇臂的数目及控制方法。中、低转速用小角度凸轮,在中低转速下两气门的配气相位和升程不同,此时一个气门升程很小,几乎不参与进气过程,进气通道基本上相当于两气门发动机,但是由于进气的流动方向不通过气缸中心,故能产生较强的进气涡流,对于低速,尤其是冷车条件下有利于提高混合气均匀度、增大燃烧速率、减少壁面激冷效应和余隙的影响,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并大幅降低了HC、CO的排放;而在高转速时,通过VTEC电磁阀控制液压油的走向,使得两进气摇臂连成一体并由开启时间最长、升程最大的进气凸轮来驱动气门,此时两进气门按照大凸轮的轮廓同步进行。与低速运行相比,大大增加了进气流通面积和开启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动机高速时的动力性。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能表现的输出曲线,本田的工程师使它们在同一个发动机上实现了,并且形象地称之为 “平时的柔和驾驶”与“战时的激烈驾驶”。
但是VTEC系统对于配气相位的改变仍然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其改变配气相位只是在某一转速下的跳跃,而不是在一段转速范围内连续可变。为了改善VTEC系统的性能,本田不断进行创新,推出了i-VTEC系统。
简单地说,i-VTEC系统是在VTEC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称为VTC(Variable timing control“可变正时控制”)的装置——一组进气门凸轮轴正时可变控制机构,即i-VTEC=VTEC+VTC。此时,排气阀门的正时与开启的重叠时间是可变的,由VTC控制,VTC机构的导入使发动机在大范围转速内都能有合适的配气相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典型的VTC系统由VTC作动器、VTC油压控制阀、各种传感器以及ECU组成。VTC作动器、VTC油压控制阀可根据ECU的信号产生动作,使进气凸轮轴的相位连续变化。VTC令气门重叠时间更加精确,保证进、排气门最佳重叠时间,可将发动机功率提高20%。
VTC机构的导入,使得气门的配气相位能够“智能化地”适应发动机负荷的改变。VTC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配合VTEC系统的作用主要运用在三个方面。
1、最佳怠速/稀薄燃烧区域:
在此区域内,VTC系统停止作用,此时气门重叠角最小,由于VTEC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涡流,从而使发动机怠速工作稳定。
2、最佳油耗、排气控制区域
在此区域内,VTEC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涡流,从而使可燃混合气混合更加均匀,同时VTC的作用使气门重叠角加大,将部分废气重新吸入气缸,起到了EGR的作用,以此达到最佳油耗和排气控制。
3、最佳扭矩控制区域
在此区域内,通过VTC的控制,以最适当的气门重叠角,同时配合VTEC系统的作用,使得发动机的输出扭矩最大限度地提高。
另外,i-VTEC发动机采用进气歧管在前,排气歧管在后的布置。排气歧管缩短了长度,也就是缩短了与三元催化器之间的距离,使三元催化器更快进入适当的工作温度,能有效控制废气排放。由于发动机启动后i-VTEC系统就进入状态,不论低转速或者高转速VTC都在工作,也就消除了原来VTEC系统存在的缺陷。
综上所述,由于i-VTEC系统中VTC机构的导入,使得发动机的配气相位能够柔性地与发动机的负荷相匹配,在发动机的任何工况下,都能找到最佳的配气相位,以最佳的气门重叠角,实现中、低速时低油耗、低排放,高速时高功率、大扭矩,这就象按照人类大脑的要求那样进行控制,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智能化”VTEC.
2、VSA系统
雅阁一直追求世界最高水平的安全性能,让用户在尽情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也获得全面的安全保障。06款雅阁2.4L i-VTEC和3.0L V6 VTEC全部车型均配置了VSA系统,车辆主动安全性能更加出色,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VSA(Vehicle Stability Assist)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提高车辆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的控制系统。VSA系统除具备了传统的制动防抱死(ABS)功能和牵引力控制(TCS)功能外,还增加了防侧滑控制(Skid Control)功能。
1、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防止车辆在制动时,特别是在湿滑路面上制动时车轮抱死,从而避免车辆甩尾,并且保持车辆的转向能力,提高了制动时的安全性。
2、TCS牵引力控制系统:防止车辆在起步或加速时车轮空转打滑,从而避免由于打滑造成的加速缓慢或方向失控,提高了加速性能和安全性能。此项功能对于车辆在冰雪或其它湿滑路面上起步、加速有很大的实用性。
3、防侧滑功能:有资料显示,60%的引起死亡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车辆侧滑导致,所以侧滑甩尾是汽车驾驶中极度危险的冷面杀手。VSA系统通过相关传感器对车辆行驶状态进行实时探测和监控,当系统判断车辆产生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有侧滑或甩尾的危险时,能够主动地降低发动机的输出扭矩或者对相应的车轮进行制动,使车辆产生相反方向的偏转力矩,从而抑制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预防侧滑发生,保持行车的稳定性。
VSA系统能够帮助驾驶者更加从容地操控车辆,将车辆尽可能控制在正常的驾驶范围内,带来更加安心的驾驶感受。特别在遇到紧急情况突然转向、通过湿滑路面等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为了提高驾驶安全性,VSA系统在国外轿车上已经有较高的普及率,但在国产中高档轿车上普及率还比较低,今后轿车配置VSA系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导航系统(NAVI)
06款雅阁内饰设计从人性化的驾乘理念出发,更多高质感装备为用户提供了舒适而有品位的移动享受。为了让行车轻松随意,旅程充满乐趣,06款雅阁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充分满足用户对高品位与实用性需求。导航系统采用7英寸触摸式宽屏显示器,包含了导航功能、DVD和VCD播放功能以及倒车显示功能(需选配),使用集成型的导航系统控制面板,将导航、音响、空调等操作按钮通过模块化形式合理排列,极大地方便了驾驶者的操作。
06款雅阁的导航系统可以精确显示车辆现在位置,同时包含了丰富的目的地检索数据,用户可以按照地址、电话号码、拼音、设施(如旅游景点、餐饮服务等)多种方式迅速查找目的地并进行设定,强大的计算功能将从路程远近、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提供多达6种路线方案供用户选择,另外,用户还可通过设定途经地来自行安排引导路线。
导航系统还具有双语(普通话和广东话)语音导航功能,而导航过程中的双画面显示将道路交叉口、分岔路以及环岛进行放大显示,便于用户全面了解路况。用户还可在2.4Li-VTEC和3.0L V6 VTEC车型上选装倒车后摄像头,将车后情况一览无余,更安心地进行倒车操作。(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
(8/19/2006)
对 发动机 有何见解?请到 发动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