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与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人才“浪潮”中的“逐浪”之道 |
|
newmaker |
|
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未来趋势报告表明,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面临全球化,伴着这种趋势的是人才大潮的动荡起伏。
“这个世界是平的。”当托马斯·弗里德曼在那本同名的超级畅销书不断重复这个观点时,很多人沉迷在这句话所描绘的美好前景中,却没有意识到背后的隐忧。他们隐约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差距会因“变平”而缩小,而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则会从中受益。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未来趋势报告表明,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面临全球化,伴着这种趋势的是人才大潮的动荡起伏。以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异,如今已转化为“全球化”工作和不能“全球化”工作的收入差异。
换句话说,在中国的一个城市里,一些从事“全球化”工作的人能拿到和发达国家相当的薪水,而其他没有从事“全球化”工作的人只能拿到本地的薪水,他们之间的薪水差异几乎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异相当。这种趋势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有不少专家预测,由于发达国家适合工作年龄的人口不断萎缩,将造成劳动力紧缺,特别是高技术、精英级人才的紧缺。随着人才大战的全面展开,工资将迅速增长,以满足对数量越来越少、能力越来越强人才的需求。
然而,这种情形并没有发生。随着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突然发现他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获得大量新的人力资源。这种趋势导致了发达国家不仅失去很多低技能岗位,而且失去了很多高技能岗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过剩了。
高速海底光纤电缆的出现,以及贸易壁垒和国外直接投资限制的逐渐消除,拆除了人才市场的藩篱。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包括从工厂工人到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突然间进入了全球的人才库。
短短几年间,在中国和印度出现了几百万训练有素的白领工人,这在十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某些行业的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供应的显著增加,发达国家在这些行业的工资反而下降了,甚至有些行业还发生了人才过剩。
对高技能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在增加中。麦肯锡全球趋势高层调查的结果显示,高管层对人才最大的担忧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来自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要维持6%到9%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高技能人才。
需求的变化遇到了最剧烈的供应变化。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市场的大部分实现了完全的全球化。在需要高技能的行业,例如生命科学、工程、软件编程、会计和业务支持服务,中国和印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受聘于来自全球各地的公司。
动荡起伏的人才浪潮
全球人才的供应和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主要得益于人才的全球化。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现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学毕业的年轻专业人员数量已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未来会成为全球人才主要的引擎。
说明人才浪潮动荡起伏的最好例子是程序员的工资和人数变化。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美国软件程序员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仅为3.9%,远低于财务经理的工资涨幅,同期程序员的数量还减少了5.5%。
伴随着美国的这种变化,印度的软件程序员在这一时期间大量涌入全球市场,数量大幅增长,他们的工资也在迅速提高。例如,印度中层项目经理的工资从2000年的13000 美元涨到2004 年的31000美元,每年平均增长23%。在很多情况下,地域是否接近已经不是工作生产力的要求,全球工资高低的差别将趋于平衡。
随着人才供需关系同时发生变化,新兴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更加剧烈。估计到2015年,美国有330万个工作机会将转移到国外,大约占劳动力人口的2%。这个比例不算很大,但当这些人集中在一个地方时影响就大了。例如,北卡罗来纳纺织厂的关闭导致90000名工人的下岗,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的繁荣状况。
也有些公司抓住了这股人才全球化的浪潮并从中获益,英特尔就是典范。它有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人力资源网络,包括位于西雅图的计算专家、坎布里奇的网络专家、中国的语音识别专家,以色列的功率专家和西班牙的计算机架构专家。
这股浪潮影响了人才市场的方方面面,连顶级的人才也难以幸免。根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首席执行官的市场成为世界上少数真正全球化的劳动力市场,各地区的薪资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特性就是不可预测:随着浪翻浪滚,鱼儿随波逐流。
中国的挑战与应变之道
人才的全球化和人才浪潮的动荡起伏也会给中国带来挑战。例如,在同一个城市里,如果一个年轻人从事的是“全球化”的工作,另一个从事的则是不能“全球化”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差距完全有可能与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差距相当。
类似的情况正在中国发生。根据麦肯锡发布的调查报告,发展中国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平均只有13%~19%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的工作。而中国平均只有不到10%的求职者适合在外国企业中担当九种职位: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定量分析员、通用类人才、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平均而言,他们和其他人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加大。
这涉及到中国的未来,因此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麦肯锡资深董事、大中华区总裁高安德(AndrewGrant)认为,中国拥有很多有潜力的人才资源,要让这些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好的资产,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这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头号挑战”。
高安德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是推动中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学校的合作和交流。“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有一批很优秀的大专院校,”高安德说,“他们应该多去做的就是和世界其他的一流学校进行合作和交流。比如说和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的学校开展共同办学、共同研究。”
第二是加强产业和教育的合作。“目前在中国,学术和商业的领导人的区分非常明显。”高安德说,“这一点美国做得比较好。美国企业对于学校有比较多的影响,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影响到学校课程的设置。”
第三是中国教育应从理论型学习转变为应用型学习,侧重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高安德说:“今后的信息是无所不在的,越来越不值钱。但是自学的能力让你能够掌握方法,可以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这个能力才是有价值的。”第四是推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实用学习。“从学生坐在桌子前一个人孤立地学习,转变为整个团队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在一个实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高安德说:“比如说要教授股市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大家坐在桌子旁,然后按照书本来讲股市是怎么样的,也可以把学生带到交易所亲眼看交易的场景,让他们跟交易员交流。”(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3/31/2006) |
对 管理咨询与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与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