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信息化管理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企业信息化要尊重知识转移规律 |
|
作者: |
|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入,相当多的管理者将提高效率、精细管理的期望寄托于信息化项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信息化项目并没有让所有人如愿以偿,现实中的失败案例并非罕见。尽管投入人力物力巨大、软硬件选型细致周到,也一样可能有不如意的结果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信息化过程中没有了解并遵循知识转移的规律!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项目建设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对知识的流通、转移和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遵循普通商品交易的一般规律(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知识商品所特有的知识转移规律。这些规律包括:
1、知识转移梯度最小律
转移梯度是指知识的转让方与接受方在知识水平上的相差程度。接受方与转让方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差越小,就越容易掌握这种知识或技术,转移也就越快越顺利。我们知道,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有很多专业技术、文化差异、管理风格、应用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求全求洋、不考虑企业现状只关心技术(或管理思想、手段)的先进性是很难做好信息化工作的。一个连自己设备能力、产品结构都说不清的企业,什么样的计算机、什么样的软件能给你算出可执行的生产计划?
2、生产力水平适应律
指转移的知识必须与接受方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随着接受方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所转移知识的档次和转移方式也不同。发展初期的小型企业,多以销售、生产为龙头,有限的资金投向CAD、销售管理等单机单业务应用已经足够;而一个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就一定要走出局域网应用,建设自己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引力最大律
新的知识与技术对于潜在的接受方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吸引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排斥力则来自很多方面,如市场环境消极、企业领导人过于保守、竞争意识不强、采用新技术后可能产生的暂时资金困难和用户的接收过渡期等等。只有在吸引力超过排斥力的领域才可以实现知识转移,而且超过越多转移速度就越快。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也需要考虑引力在哪里、斥力在哪里。最不可理解的错误是,让一位本属排斥力的人员(如旧系统的开发者、电脑盲、信息不透明时的即得利益者)负责信息化项目,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最符合规律的解决办法是——从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环节、部门入手。
4、人才载体律
人才是知识最充分的载体,人才的转移是知识最有效的转移。虽然知识的载体还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纸、设备等,但人才是知识转移更为直接、有效、可靠的转移,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知识和技术。绝大部分信息化项目使企业减少了对人的手工操作的依赖性,却提高了对人才本身的依赖性,因此,如何留住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了增值的员工就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一点,人才与知识的流失是一定的。从这个角度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知识转移倒还真的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5、保密与传播对立统一律
为了使知识能够公平合理地有序进行,应实行有偿有序的转移,以保护知识贡献者的利益和创造的积极性,否则应对其实行保密和限制。从企业内部而言,信息化其实就是信息利用充分化,把很多原来只是因为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公开的信息作为“商业机秘”来保护并不是合理的要求。从企业外部而言,对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厂商进行甄别,对优质服务支付优价,以免“劣币驱逐良币”(注1)的现象出现,也同样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
6、知识转移加速律
指知识转移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按加速度规律进行转移。事实上,知识增长、知识积累与沉淀、知识传播的方式与速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要忽视“积累”的作用,每一次最简单的微机操作培训、每一项微小的信息化投资都是为未来的大投资、大项目做准备。所谓厚积方能播发,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基础后,信息化建设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设定信息化阶段目标、设计信息化实现路径、管理信息化制度与人才、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都应该针对上述6条知识转移规律进行审视,看看自己单位的现状与自己描摹中的理想未来差距有多大,建设的过程是怎样。分析863/CIMS主题专家组提出的“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十六字信息化方针,与这6条知识转移规律之间又何其相似!
注1:经济学上有个格雷欣法则: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二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为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在此引申为,如果人们对待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厂商不分优劣支付同样的价格,久而久之,市场上就会只剩下提供劣质服务的厂商。(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8/3/2005) |
对 CIO信息化管理 有何见解?请到 CIO信息化管理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