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ERP/制造业信息化展区 >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 产品库 > CIO信息化管理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CIO信息化管理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产品库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是集成还是集中?CIO面临信息化决策的思考
作者:    来源:支点网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电子商务/企业门户, IT运维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MES, 流程管理BPR/BPM, SOA/SaaS/云计算, ...
集成还是集中?可能很多读者并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或者认为这并不至于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在一个企业或其它组织里负责信息化工作,你现在看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如果有一天,当你面临信息化决策,你要做的选择题里有这两个选项,那么我要祝贺你。

1998年前后双汇集团进行ERP选型时,项目组的成员们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当时他们做的选择题不是这样的。

那时,双汇集团内的信息系统以部门级应用为主。各部门、子公司各自负责自己单位的信息系统选型、建设和维护。总的系统种类达十余种,所用的数据库除了Oracle以外,别的全有。到处都是信息孤岛,业务流程支离破碎。

信息化的任务很明确,首先就是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集团公司层面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流程的贯通。于是,集团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立项进行集团级ERP系统招标。当时国内有点名气的管理软件供应商都来了。经过几轮之后,留下最优秀的几家。这时,几家公司给出的技术方案有两种:

1、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路线

即在子公司层面,把所有应用系统都更换成统一的一种ERP系统,然后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数据库同步的方式把数据收集到中心数据库,再在中心数据库上补充进行集团层面的有关应用开发;

2、“准SOA”技术路线

即保留原有的主要应用系统,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系统进行功能封装,另外补充建立新的应用系统,在集团总部建立一个数据仓库,采用有关中间件进行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

在1998年的中国,这两条技术路线是绝对先进而主流的路线,它们代表了当时系统集成技术的最高水平。提出并能保证为双汇成功实施这两种技术方案的厂商,其技术实力非同小可。

看起来并不难做出选择。出于比较稳健的考虑,双汇项目组选择了第一条路线,并选择了国内一家著名ERP厂商负责实施。

项目启动一年多以后,当时公司级ERP系统刚刚在少数工厂实施,且应用模块尚未完全上线。这时项目组即发现有点不妙。首先是数据库同步不够稳定,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不能得到完全保证。更大的问题是在投资方面。由于1998到2000年双汇集团扩张得特别快,异地工厂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个,分销网络也迅速铺遍全国100多个城市,另外还成立了商业公司,开了很多连锁店。项目组不得不重新估算IT系统投资。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按集团2000年初的规模,需要在全国建立三十个子站点,仅这些子站点及总部数据中心的机房设施、服务器软硬件、网络设备等购置费就要超过5000万元,如果再增加1000个连锁店和10个配送中心,就需要再追加约1.6亿元。而系统运行维护每年所需人员工资、服务费、通信费、房屋占用及能源动力消耗合计将超过3000万元。

这是一笔惊人的开销,远远超出1998年项目启动之初所做的预算。而集团公司仍在继续快速扩张,IT投资还会无休止地膨胀下去。

而且投资只是一方面。系统在运行速度、数据同步的可靠性和效率、程序更新的效率等方面均存在潜在的风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库存管理功能做一处修改,全国有1000多个库房,每个终端的应用程序就都要更新一遍,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2000年夏天我回国接手双汇集团的信息化时,紧急中止了项目的继续进行。

我奇怪为什么没有厂家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大集中技术方案,这种系统当时在国外已经流行起来并且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后来我跑遍大江南北考察国内管理软件,发现原因一是当时互联网的接入条件比较差;二是国内软件厂商尚未掌握先进的开发技术,而国外厂商如Oracle的产品在中国互联网条件下跑不起来;三,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观念,无论IT圈还是用户圈,只要是做信息化,大家的脑子里就只有“系统集成”,没有别的。

面对双汇的信息化困境,我把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位,即从“如何集成”改变为 “集成还是集中”。经过和项目组共同研究讨论,我们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实时大集中技术路线。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被滥用的集成

“系统集成”是一个从诞生时起就闪耀着高技术光芒,直到现在让很多人一看到仍肃然起敬的名词。它差不多在信息化领域大行其道了二十年。二十多年来,多少IT公司披挂着系统集成这身光鲜迷人的行头,挥动着镀金的宝剑,在信息化舞台上显尽风骚。也许是察觉到了观众们的审美疲劳,也许是因为舞者实在累得跳不动了(因为这身行头实在不轻),最近它的创造者推出了升级版——SOA。尽管目前还只是完成了概念设计和推出了一部分面料,完整的套装尚未出炉,但是已经能够看到设计者赋予了它更多的高技术色彩,除了比上一代产品轻便外,穿上它的人看起来会更加光怪陆离和神秘莫测一些。

为了深刻理解系统集成的本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种技术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历程。

系统集成技术的出现,是由于企业或组织在过去的信息化进程中分别建立了多个局部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数据和功能都彼此孤立。后来发现这些彼此孤立的系统给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因为它们本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那样才能保证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和管理通道的畅通无阻和遍及性。为了满足这种独立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需求,同时又考虑到用户对以往IT投入的珍惜,和操作者已经习惯于使用原有系统,另外,也限于特定历史阶段的IT技术发展水平,于是系统集成技术应运而生了。一开始是IT厂商针对用户特定的系统和集成应用需求进行接口程序的定制开发,实现手段主要采用一些过去主机系统时代的软件技术如RPC(远程过程调用)和客户/服务器时代的API(应用程序接口)等。后来逐步发展出一些通用型产品和技术体系,比如消息中间件,应用集成中间件等等,直到SOA(面向服务的架构)。

总的来看,系统集成技术从一开始试图实现紧密的耦合,即把数据和应用全部集成起来,逐步演变为以松散的耦合为目标。比如SOA,是让人们着眼于各个应用系统的外在功能表现,而放弃对具体实现和处理方式的关心,放弃对数据进行集成和集中,只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适当的划分并加以封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外部使用者。可见,SOA的本质是简化了的系统集成。

从紧耦合的系统集成到松耦合的系统集成,直到今天的SOA,不可否认技术和理念是在不断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与其说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创新,还不如说是IT界在为自身寻找解脱。因为系统集成的确是一种很不轻松的工作,做项目的人要去理解各种各样的不同人写的、用不同语言写的应用程序,要熟练操作使用各种数据库,还要清楚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等等。除此之外,为了把这些异构系统整合起来,还需要掌握一些系统集成工具软件。而一个系统集成项目的完工,并不意味着麻烦的终止,反而会成为新麻烦的开始。因为任何局部系统的一丁点修改都有可能影响到已经完成的集成系统,所以随时可能要对接口进行升级和重新联调。随着用户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应用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众多的IT公司和工程师们对系统集成工作已经越来越不胜其烦了,所以,简单化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SOA被提出的原因。

系统集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应用范围内是适用的、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是有其合理存在价值的。比如,用在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或者用在企业与外部进行业务协同时。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系统集成被滥用了。

多年来业界对系统集成的推崇和大肆宣扬让用户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首先,是“集成万能观念”,即企业或其它组织的IT管理者认为系统总是可以被集成的,从而无所顾及地增加新的局部系统。而系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整个系统管理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其次,是“集成唯一观念”,就是说系统集成完全占据了用户的头脑,遇到任何系统隔阂或类似问题,只会想到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去解决。

殊不知,不加分辨、不深入思考而滥用系统集成的做法会把企业引向危险的境地——IT黑洞。

所谓“IT黑洞”,也可以称为“IT无底洞”或“IT泥潭”。它是指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机构及业务规模的膨胀,其IT系统所需要的追加投入呈线性或指数增长,而同时系统的效率却不断下降的现象。就像物质越靠近黑洞就越难以摆脱它的引力一样,当企业的IT系统具有向黑洞或泥潭演进的特征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将越来越难以自拔。

当采用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时,随着企业的成长,系统的整体复杂度一般呈指数规律变化。也就是说越到后面增长的速率会越大。在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等指标还处于临界点以内时,IT管理者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危险已经逼近。而当发现系统的各项指标即将进入红色区域时,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做出反应了。

被遗忘的集中

集中是一个简单、直白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土的名词。也许正是因为它没有“集成”这个词听起来有档次、有水平、有品位、有深度,所以它没有被IT界热烈追捧和炒作。

但是“集中”却蕴含着企业管理的本质和精髓。因为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成长和发展,它们必须要有灵敏的感觉和快速反应能力。这就需要对机体每一部分的状态进行实时把握,并且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所以,企业内部各处的信息要求及时、完整、准确地传递到管理总部,总部的指令要求在第一时间传达到企业内相应机构。而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也要求尽可能地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效率。

可见,集中、统一、实时是管理的理想目标。

其实在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管理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理想的状态。在主机-终端架构时代,一切都是实时集中的,终端只拥有显示屏和键盘,其作用就是查看指令或结果以及输入数据。主机实时存储全部的数据,进行全部的计算,处理全部的业务。一切都是集中而高效的。

世界向前发展。一方面,企业不再只是局限在一个地方的一个工厂,它开始建立分支机构,开始在异地建厂或兼并别的企业,开始跨行业经营,开始全球化经营。另一方面,IT技术也在演进。PC机、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和快速以太网的出现带来了客户/服务器架构,它的用户操作界面更加友好,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不断下降,于是客户/服务器架构站上历史舞台,取代主机-终端架构成为主流。

在主机-终端时代后期和客户/服务器架构时代,大部分大企业暂时放弃或降低了对集中、统一、实时管理目标的追求。主要的原因在于广域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而无论上述哪种架构,都无法低成本地解决跨地域通信问题。于是人们逐渐淡忘了“集中”。这期间有一个很特殊的例外,就是沃尔玛。它在不断扩张过程中为了始终保持集中、统一、实时化的管理,竟然自己发射了一颗通信卫星。沃尔玛对“集中”式管理的狂热追求使得它一路所向披靡,直到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

世界继续向前发展,互联网来了。它打破了一切隔阂,无所不至。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于互联网彻底解决了广域数据通信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因此,它必然重新唤起了企业对“集中”式管理的追求。

此集中非彼集中

历史不是简单地重复。基于互联网的“实时集中式”架构与主机-终端式集中架构相比自然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系统的跨度范围大大不同。主机-终端式集中架构只能在一个很小的主机终端网络内运行,而基于互联网的“实时大集中式”系统则运行于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上,因此,无论企业发展到哪里,都能轻松方便地支持。

其次,中心系统的计算架构也比过去的主机系统有了极大的飞跃。现在的中心系统采用应用软件多层部署方式,每一层都可以采用计算机集群技术进行负载均衡,因此可以实现系统平滑扩容和升级,从而最大限度节约和保护IT硬件投资。

由于全局只有一个数据库和一套应用程序,所以,“实时集中式”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复杂度降到了最低(只需一个维护小组);系统的配套硬件投资降到了最低(只需购买一套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建一个机房);系统的配套软件投资降到了最低(只需购买一套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应用服务器软件)。这就是我常说的“五个一”,即:一个数据库、一套应用程序、一个机房,一套服务器及网络,一班人马;而这一班人马,也无非只有两个人:一个网管,一个DBA。

双汇集团的信息化情况充分体现了“五个一”实时大集中的好处:

目前集团在全国有80多个法人企业,40多个工厂,120多个销售分公司,600多个办事处,8个配送中心和700多家连锁店,所有机构的业务财务一体化应用均跑在唯一一套系统上。这套系统部署在全集团唯一的机房里,机房只有两台小型机再加上一些PC机。集团在整个中心机房上的总投入只有600多万。管理人员也只有两个人,一名网管,一名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年综合运行成本还不到60万元。

事实上,大集中模式的好处绝不仅仅是“五个一”。唯一的数据库保证了企业财务、业务、销售、物流、生产等的所有数据变化都实时发生在一个数据库里,因此从根本上消灭了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在时间上、内容上不一致的问题。此外,由于采用一个数据库的做法,系统做数据挖掘非常容易。再加上财务、业务、销售、物流、生产等所有环节采用的是一套程序,业务流程高度集成,在集团公司的产业链上实时贯通,因此整个集团的业务处理效率非常高。比如,在连锁店,双汇集团采用的是“24小时内如果连锁店的鲜肉销售不出去,就退回集团”的销售办法,这一点,如果没有实时大集中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实现贯通连锁店、商业公司、配送中心及集团总部的业务流程处理机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结语

集成还是集中?

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只要你记着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信息化就会多一份把握。(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7/2008)
查看更多CIO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推动遗留系统现代化革新的三种方式 Taylor Bornstein (3/27/2022)
·食品物流服务提供商Farm Trans借助Mendix解决方案构建高效欧洲供应链 Mendix (9/16/2021)
·站在日企看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4/20/2008)
·制造业信息化的五大难题 newmaker (4/19/2008)
·企业ITIL应该怎么用? newmaker (4/14/2008)
·CIO规划业务连续性的四大要点 newmaker (4/14/2008)
·哈汽“实用主义”信息化 (4/14/2008)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售后服务需求研究 (4/14/2008)
·CIO如何设计企业信息化管控体系 (4/12/2008)
·蒋明炜:剖析机械行业信息化难题 (4/9/2008)
查看更多CIO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 more
·推动遗留系统现代化革新的三种方式 Taylor Bornstein (3/27/2022)
·食品物流服务提供商Farm Trans借助Mendix解决方案构建高效欧洲供应链 Mendix (9/16/2021)
·站在日企看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4/20/2008)
·企业BI系统标准化定义及效益 newmaker (4/19/2008)
·制造业信息化的五大难题 newmaker (4/19/2008)
·警惕SOA架构暴露固有缺陷 newmaker (4/19/2008)
·SaaS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 newmaker (4/19/2008)
·企业ITIL应该怎么用? newmaker (4/14/2008)
·CIO规划业务连续性的四大要点 newmaker (4/14/2008)
·哈汽“实用主义”信息化 (4/14/2008)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ERP/制造业信息化展区 > CIO信息化管理展厅 > CIO信息化管理 > CIO信息化管理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CIO信息化管理 有何见解?请到 CIO信息化管理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5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