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刀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精益制造精品--刀具管理降成本 |
|
作者: 来源:机电商报专刊《金属切削》 |
|
有一句英文谚语说:As is the workman so is the work(什么工人干出什么活)。对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柴”)来说,也可以说As is the tool so is the work(选择什么工具做出什么活)。
上柴的成就来源于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自然也离不开先进设备提供的强有力的制造支持。对于上柴D114生产车间而言,如何针对不同的生产线和加工设备选择正确的刀具进行加工,如何协调国产刀具和进口刀具的比例,使性价比达到最优,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正是其努力的目标之一。
国产、进口刀具配合使用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在发动机加工领域尤其如此。在刀具的选择上,上柴D114车间一直坚持细致区分、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刀具的原则。
“发动机生产主要涉及加工缸体、缸盖,包括以铣刀为主的面系加工和以钻头、枪铰刀、镗刀、铰刀为主的孔系加工。根据加工要求的不同,我们选择的刀具也有很大的差异。”上柴D114车间工程师向记者介绍道,“主要是国产刀具和进口刀具交错使用,既有利于降低成本,也不会影响生产效率。”
其中,面系加工方面,在普通加工领域,上柴选用了大量国产刀具,如上海工具厂生产的75°刀盘,还有哈一工的产品,主要用于粗加工中,成本比较低,加工效果也不错;而在平面度、粗糙度要求比较高的精加工过程中,则主要配置了山特维克可乐满和山高的刀具,另外也有一小部分伊斯卡刀具,通过更先进的刀具来保证关键部件的质量。
在孔系加工方面,则要分别从专机车间和加工中心车间来考虑。在专机车间,使用的绝大部分是国产组合刀具;在加工中心车间,则既有国产较好的刀具,也有进口刀具。其中,国内较好的刀具主要是指其材料比较好,大部分为合金刀具,通过对材料的控制,保证切削参数的稳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孔系加工中最基本的钻头类加工为例,在定位比较简单、加工要求不是很高的部位进行孔加工,可以选择国产刀具;而进口刀具,如山特维克可乐满的交叉钻,会在定位孔要求比较高的加工部位使用。另外像在有节拍要求的加工工序中,也会选择一些价格上相对昂贵、但效率更高的产品。
在镗刀方面,则主要选择欧马和高迈特的产品,使用效果都很好。
在导管孔加工以及定位孔单刃加工方面,使用的主要是玛帕的标准刀具。另外,在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加工件上,主要选择了欧马的膨胀式铰刀,一般加工件在45°的时候,其直径外圆就会把螺丝胀开,用小了以后能够再胀开,两到三次左右,这样就解决了铰刀尺寸难以控制的问题。 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刀具使用
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也必须时刻专注于市场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D114产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经历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1998年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研发D114B型柴油机,排放达到欧Ⅱ标准;1999年与荷兰DELTEC公司合作开发D114柴油引燃的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被应用于城市环保绿色公交车系统。调整最大的一次是2000年,上柴通过在麦肯锡公司的咨询,进行了企业再造工作,为了扩大产能,企业购置了大批组合机床设备,刀具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我们原来使用的国产刀具,主要是由从上柴分出去的一个工具厂提供,因为对产品比较了解,使用情况一直很好。但此次产品调整,我们选用了大连组合机床厂的设备,由于该企业一直配置大连高金和大连信达的刀具,我们经过一定的调研也接受了这个配置,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感觉效果不错,就一直沿用到现在。”D114车间工程师向记者介绍。
而在导管孔加工中,原本使用的是GLOBAL的数控专机,配置的是高迈特为此专门生产的非标专用刀具,效果很好。
但是一方面,专机车间的生产量很大,高迈特的产品能否及时供应;另一方面,高迈特的刀具比较昂贵,大约合每把1万元人民币,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该款产品是非标专用刀具,专门配GLOBAL这台数控专机的,其接口本身也是非标的,定位时间比较长。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上柴发动机认为应该选择一些国内企业来生产这个产品,以保证企业的使用。而经过长期的了解,上柴选择了国内一家私营企业来做这个产品,到目前为止效果很好,通过两种产品的交错使用,既保证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产成本。
降本是一个宏观概念
随着发动机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渐渐成为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但对上柴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降低刀具本身的成本,而是要提高整个加工车间的生产效率,由此来最终解决控制成本的问题。
一般而言,在满足正常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一个制造企业很少会轻易更换其正在使用并且一直表现良好的设备,当然也包括刀具。但是一旦实际需求发现变化,产品线需要调整,或是当前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需求,或是某些设备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瓶颈,企业就会考虑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加工设备。而这需要综合分析用户的具体需求、加工环境、加工设备等情况,才能做出决断。
D114车间的工程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把刀成本是5000元,算是比较昂贵的产品。而通过优化生产线,选用了效率更高的加工设备,从而省出了一台机床,这样核算出来的生产成本肯定降低了不少;同时考虑到减少了加工的流程,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节拍,这样即使一把刀的价格提升到1万元,从总体上考虑,单位产品的成本依然是降低了。
态度影响品质
根据多年使用进口刀具和国产刀具的经验,在D114车间的工程师们看来,国产刀具与进口刀具的差距本身很难界定,但是其不同的态度——生产、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刀具生产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完成的工作。如果做的人态度认真,一般来说都可以做出一把好的刀具。但问题是谁能保证在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中,可以一直保持认真的态度,生产出一批合格的产品。
以上柴使用的某进口品牌刀具为例,因为价格昂贵,后来选择在国内一家企业来做。这家企业选择的材料同该进口刀具一样,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他们也认识到这个刀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加上其一直以来积累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经验,通过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控制,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上只有进口刀具的一半,而产品性能并不差。这就是态度认真的结果。
“但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他们的设备、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生产出这些产品是不成问题的。但说到批量生产,我们对其稳定性确实不太有信心。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不够严格,很容易在某道工序上出现纰漏,从而反映到我们使用的刀具上面来,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供货。”上柴D114车间的工程师说。
延伸一步说, 在生产过程中就没有把住关,在之后的产品维修和服务中,差距也就越来越明显。在使用中,一旦出现问题,进口刀具的销售商、代理商都会积极地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一方面电话解答,一方面派人到现场检查,不断的调整、改善,直到最后解决问题。现在国内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一点,服务反映也比较迅速。 (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5/8/2007) |
对 铣刀 有何见解?请到 铣刀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