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设计思考:清晰的造物,模糊的认识 |
|
作者: |
|
人们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总是很简单,好,很好,非常好;不好,不太好,垃圾。有自己很自我的明显分段。其实现在这种对作品好坏认识的分段,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专业人员本身)都处于很模糊的分段阶段。而不能明确它在好的100段位上,而难以再细分。只能处在一种模糊的段位。只有通过两个作品比较,才恍然大悟,这个比那个好,或好的多。而对于非专业或非行业类的人来说分辨更难了,甚至有时连好与坏都感到模糊。
人们高兴的时候,听到一段音乐,就感觉到它是如此的美妙,生活充满美好,反之,感觉那么糟糕,象噪音一样刺耳,显然是主观的情绪导致了对作品本身的评断,根据联想或条件反射的原理,下次再听到这段音乐时同样会感觉到愉悦,或烦躁。再者,就是通过工具性的学习和系统的认识,从而建立了审美价值判断。这些是由于人性本身的情绪变动和后天的学习决定的。
那什么样的东西,最让人喜爱呢?每个人一天都有不同的情绪在变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背景,和对事物的认识及价值判断。
毫无疑问,那就是人们的共性,作品本身越接近人类的共性,它所被认可的人就越多。对于少部分标新立异的人来说,显然和他们的共性圈会画小,但他们所叛逆的,所立异的,不同于别人,只不过是人类本性的一点点,甚至一点点也没有。但仍然被大多数人欣赏的作品,存在人们审美共性的作品,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作品缔造者本身要舍去主观认识,或其主观认识已是人类共性认识,这只是境界。这样想,显然那些被恶搞的大片,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同,不能说导演不是出色的,只能说是境界问题。
风格即人,亦个人品质。作品本身和德性有很深密的关系。德性高的人,作品多浑厚,反之则躁浮于表层。人们的共性就是自然的共性,自然的共性就是人们的审美共性,显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那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阴阳消长,千变万化。如此说来要捕捉人类多变的共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随着时令有不同的情绪波动和爱好。但任何作品本身都和其创造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象签字,独一的可鉴别的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信息,或者说象血缘关系。那么反之从作品也能看到人的样子,修炼作品肯定要修炼人的德性。而不是外在的花拳秀腿或小胡子,花衬衫。那如何修炼呢?
那些绚烂的事物多象易碎的易燃物,那我们怎么保持这种绚烂事物的长久呢?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象四季冷暖,花开叶落。历来我们所做的都只为了维持这种绚烂的长久和继续获得时间修养生息,或者说挺住。道家说是得失。即便是激进的儒家也在《易》里,九五之上加了一个上九。但儒家大部分思想是为了让这绚烂保持长久,故有终日乾乾,如临深渊,如临薄冰之说。但上九依然存在,这也许就是那个懂天相却事必躬亲的武侯累死的原因,如果有办法或权宜那是多无力和弱小的力量。儒家为此提出了中正行事与修身,借于时代主流观点,很多人对儒学的印象只偏激的停留在简单的不耻状态。而在屡次迷茫和迷失之后终于回归能指点自己迷津和有所简单信仰的阶段。
要让自己的作品出色和在所在的领域有所成就,除了勤奋好学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思考再学习外,没有其他途径。回想起我上次看过的文艺复兴画展,感到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且不说那细腻的风格和繁琐的结构看上去让人望而却步,那种纯粹人力和耐力坚持下精神就让人敬佩,那合理的结构光线色彩,要倾出多少心血才能一挥而就。而现在,电脑的出现,让人更多的学会了复制再复制,机械化的千篇一律,而那个文明再一去不复返,人们在以电脑为基础的创作,才只是个开始或起步,灿烂再很久之后。
由于文化的断层,人们以简单而零碎的价值观处理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的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的作品。价值观:以做人为准则、以做事为准则,以赚钱为准则,或以三者融合为准则,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经典语句为信仰。以做人为准则的人多为官僚,以做事为准则的人多为学者,以赚钱为准则的人多为商人。作会一个专业人员,如果价值观倾向以做人为准则,则作品风格多张扬浮躁夸张娇柔为做而做。以做事为准则,则作品多沉着朴实认真细腻精工匠气。以赚钱为准则。则作品多急功近利四是而非。
一切战争会将所有的人文文化摧毁,精神和艺术世界会变的枯燥单一风格。而和平年代则出现多元化的风格。但经典觉不是流行分支,而是流行积淀后的人类思想的共性和时代特点的缩影,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认识到了中正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善无论是以标榜的形式存在或信仰或真实的存在,是我们讨论不清楚的,但善仍是每个人心里的大多部分的中正核心。所以一幅有善存在的作品是恒久的,而具备善的品质的作品是大众所能接受和认可的共性存在,或唤醒的心底认同意识。但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中正品质呢?这就自然而然的引到质朴。质朴天下莫能争之美,显然这不是美学上面的,最后我们看到的作品不是作品而是我们自己的修为,而作品只是一面镜子。
作者:怀博 联系:ihbz@hotmail.com(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4/25/2007) |
对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