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展厅 > 产品库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服务项目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作者: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田颖拓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2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展厅
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 样件打样, 手板制作, 模型制作, ...
一 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上留下的痕迹

我们下面讨论传统文化对欧洲现代设计的影响。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直接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这种发展,使延续了数千年的手工艺,演变成机械化大生产。但是,尽管在科学技术史上有了这样实质性的飞跃,并且引起象柯布西埃一样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欢呼,以为从此告别了手工艺时代的设计方法,进入全新的建筑革命时代,而事实上,欧洲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仍然在现代设计中,被自觉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被后来人称为工业革命里程碑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在它们身上,是怎样体现着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欧洲哲学家们说建筑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欧洲艺术家们说建筑是艺术的皇后,所以,我们就先从建筑说起。

建筑艺术 

第一个例证是建成于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这是一幢为伦敦世界博览会提供展览场地的建筑,大英帝国政府,为了显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炫耀殖民主义掠夺世界资源并开始支配世界的实力,英国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他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决定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一次国际性博览会。于是,就有了这幢由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后来,人们都称它为水晶宫。水晶宫仅用了八个月即全部竣工,正是因为这幢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尺度的模数化、定型化、标准化,以及坚硬晶莹的玻璃墙壁和工厂化生产,使这个商业圣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体现初期功能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预示了二十世纪设计的三大发展——机器成了风格的塑造者;技术作为新建筑或者新产品材料的直接来源;非建筑师取代建筑师的地位,俨然成为建筑风格的革新者。

如果我们把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成果,暂时放一放,看一看水晶宫的圆拱式屋盖,虽然没有了歌特式建筑“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外部造型,但是,人们仍然能够从那罗马式的半圆形拱券上,感受到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因为那透明的圆拱式玻璃屋顶,更便于人们与上帝神灵的沟通;看一看空旷直达透明玻璃屋顶的大厅,仍然使人回味起中世纪教堂的祈祷大厅;环绕大厅的柱廊,虽然失去了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的风采,但是,人们仍旧能够感受到欧洲古典建筑内部空间的宗教气氛;彩色玻璃幕墙上的多彩图案,虽然没有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浮华雕塑,但是却也能够勾起人们对欧洲古典建筑壁画的遐想……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它可以在古典主义的砖石艺术中得到展示,也可以在现代工业化材料、工艺和设计中得到体现。

第二个例证是建成于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前者是在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为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而建;后者是专门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机器展览而建。两幢建筑都是在巴黎世界博览会时完成的作品。

1889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以展示法国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于是,就有了以设计人——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埃菲尔(G·Eiffel)的名字命名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完全采用装配式工厂化生产方式,而且采用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一切可能的科技成果。在设计、构件制作、装配组合,大工业系列化生产模式,充分显示了现代工业的进步性。当时人们认为:埃菲尔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欧洲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但是,我们也不难从这个里程碑式建筑身上,找寻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印痕。那高耸入云的塔尖,也常常使人想到歌特式建筑那个高拔、挺直、垂直向上的动势造型。甚至那从塔尖延伸到塔基的曲线,也极其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歌特式建筑尖尖的拱门、有棱筋的穹隆顶。这里面仍旧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它使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但是,文化的精神却在科技进步和艺术探索中得到传承。

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工业革命对建筑的影响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巴黎博览会机器展览馆是本次博览会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技术,采用钢制三铰拱,跨度达到115米,堪称建筑跨度的大跃进!陈列馆共有20榀这样的钢拱,形成宽115米、长420米,内部毫无阻挡的庞大室内空间。钢制三铰拱最大截面高3.5米,宽0.75米,而这些庞然大物越接近地面越窄,在与地面相接处几乎缩小为一点,每点集中压力有120吨。陈列馆的墙和屋面大部分是玻璃,继伦敦水晶宫之后,又一次造出了使人惊异的建筑内部空间。

这次世界博览会,与伦敦世界博览会已经相隔37年的时间,工业革命仍然以它惊人的速度向前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层出不穷,各种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创造了比伦敦世界博览会上更新、更高的工业化奇迹,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除开技术上的创新以外,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欢呼的,因为那长达420米,跨度达115米的连续三铰拱,表现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艺术上还是使人联想起罗马式的厚重圆拱,只是材料不同而已。但是,他们之间的文化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机器馆1920年被拆除,所以也很少有人再提起它。

第三个例证是完成于1920年的苏联第三国际塔设计方案。这个被后来人称为“完全体现了构成主义设计观念”的设计方案,比埃菲尔铁塔还高出一半,里面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无线电台、通讯中心等。这个现代主义的建筑物,其实是一个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雕塑,它的象征意义比实用性更加重要。第三国际塔方案是由苏联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设计的,是苏联构成主义艺术与设计的代表。构成主义艺术与设计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无论从探索的深度还是广度来说,这一运动都毫不逊色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或者是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胜利后的苏联,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但是共产主义信仰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使大批知识分子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投身革命,他们希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一个繁荣、富强、平等的苏联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内外干涉的困境中,苏联的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艺术与设计上的探索。后来苏联在柏林举办苏联新设计展览,不仅使西方系统地了解到构成主义的探索和成果,而且了解到设计观念的社会背景,即在苏联艺术中广泛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原则,而且强调艺术源于生活。我们今天不必为兴起于苏联的构成主义下什么定义,但它在当时,的确给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带来很大影响。受此影响,格罗披乌斯立即调整了包豪斯的教学方向,抛弃无病呻吟的表现主义艺术方式,转向理性主义,提出“不要教堂,只要生活”的口号,这是包豪斯自1919年开办以来第一次政策上的重大调整。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取得的极大突破,对西方艺术与设计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诚然,第三国际塔设计方案,在艺术上的前卫性,政治上的象征性,毋庸质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革命情调的艺术设计作品,我们也能够从中解读出欧洲传统文化的语言符号。那个具有无限动感的、螺旋式节节上升的构图,实在就是歌特式建筑对上帝崇拜的宗教灵魂。只是苏联构成主义艺术家和设计师,给它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诠释。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由此,也可以引申到今天的所谓“先锋派”和“前卫派”艺术——他们虽然不可能与苏联构成主义艺术家同日而语,也无法比及苏联构成主义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但是他们总要在自己的“前卫”艺术中,标榜反传统文化艺术的属性,甚至要彻头彻尾地使传统文化与艺术消亡。以第三国际塔设计方案这个个案分析,任何艺术,都不会因为它的前卫性,而失去传统文化精神。

第四个例证是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这幢“双子大厦”,不能不说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投资额2.8亿美元;110层,高约417米,(两年之后被同样层数443米高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超过);占地16公顷,总面积达92.9万平方米;开挖泥土和岩石90多万立方米;全部工程用料——钢材20多万吨、混凝土32万多立方米;澳大利亚专门为修建它而设计制造8台大型起重机;为穿越这座“站立起来的城市”,200多部电梯和70多座自动扶梯不停工作,电梯的速度最高达每秒钟8米;1973年建成时,打破了帝国大厦保持了42年之久的世界最高建筑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高的建筑,直到2001年“9·11”事件化为灰烬为止,它的高度仍然是世界第四,美国第二,纽约第一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是美国高层建筑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建筑技术的成熟和美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强盛,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无论在高度、功能还是数量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于是,就在纽约诞生了这幢“双子大厦”。大厦由美国籍日本人、建筑师山崎实设计。在山崎实看来,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的基本问题是“寻找一个美丽动人的形式和轮廓线,既适合于曼哈顿区的景观,又符合世界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人类既然能够建造摩天大楼,就一定能够理解摩天大楼。所以,在一百多个设计方案中,山崎实最终确定了后来矗立在纽约曼哈顿的“双子大厦”设计方案。这个方案高宽比为7:1,由密集的钢柱组成,钢柱之间的中心距离只有一米多,所有窗都是细长形,那些由钢柱构成的挺拔向上的线条,以及从第9层向下三根柱合为一根,合并处设计成尖拱状,颇具哥特式风格,那些连续不断的尖拱式门洞,更使人联想到歌特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想到欧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蜕变。不论山琦实是在怎样一种心态下确定的这个方案,他最终也还是没有躲开欧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山琦实是美国重要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代表人物,他对摩天大楼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缘,他曾经承担帝国大厦的设计工作,那是一幢在1973年世贸中心双子楼落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山琦实1954年设计的普鲁伊特—艾格大厦被炸毁,这一事件被美国著名的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查尔斯·詹克斯宣布为现代主义的终结,代表了国际主义设计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而他设计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则是华尔街金融中心的标志和象征。山琦实曾经说:“对于我,建筑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的生命。”这话不幸言重,当山琦实的生命在1986年终结之后十五年,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也在“9·11”事件中终结了生命。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开始重建世界贸易大厦,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摆脱西方古典教堂建筑哥特式的阴影,上面的两个重建设计方案,与1248年建成的德国科隆大教堂(见本文图06),依然有着似曾相识的轮廓线和空间氛围。由此可见欧洲传统文化精神的如影随形。

美国人追求摩天大厦,西方人称之为“通天塔”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这本身就是西方传统宗教梦魇的再现,企图通过摩天大厦直达天庭,成为上帝与人间的代表,用中国古人的话语,就是天老大,地老二。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形形色色的霸权思潮,都是西方宗教梦魇的延续。摩天大厦正是这种变态心理产生的文化与艺术现象。摩天大厦栉比鳞次,一个比一个高耸入云,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用现代技术和经济实力营造着传统宗教梦魇的强烈氛围。

第五个例证是英国被誉为“伦敦明珠”的千年穹顶。千年穹顶是一幢展览科普中心建筑,位于泰晤士河边格林威治半岛上,占地300英亩,耗资8000万英镑(12.5亿美元),是英国为庆祝20—21世纪之交的千禧年而营造的纪念性建筑之一。它由著名的Richard Rogers 事务所承担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由Buro Happold完成,是建筑师梦幻与工程师创新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为穹庐形,12根100米高的钢桅杆直刺云天,张拉着直径365米,周长大于1000米的穹面钢索网。光是钢索网就用了长达43英里的钢缆。室内最高处为50多米,容积约为240万立方米。它的屋面材料表面积10万平方米,仅为1毫米厚的膜状材料,却坚韧无比,据说可承受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同时它有卓越的透光性,可充分利用自然光。设计之初,业主并没有明确规定建筑的外形。建筑师经过悉心的比较论证,决定将繁多的功能归入同一屋顶下,提出了穹顶的方案。他们主张桅杆要尽可能的高,穹顶要尽可能的大,使人在飞机上能一眼看到它。要为伦敦创造新的标志性建筑,并活跃格林威治半岛的天际线。从空中鸟瞰,它如同泰晤士河畔的一颗珍珠。它于1999年12月底正式开放,在20世纪的最后的夜晚,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它的周围,观看了美丽的焰火,分享世纪之交的喜悦。

狂欢之后的英国人,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也对它们的“千年穹顶”,表示了种种担忧,据说英国媒体进行了一次本国“恐怖奇观之最”的即时电话调查,评出了英国7大恐怖奇观,“千年穹顶”名列“恐怖第二”。

千年穹顶,伦敦明珠,这又是一个用现代科技营造传统宗教梦魇的现代设计,那直刺云天的12根100米高的钢桅杆,犹如歌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塔尖。表现出现代西方人,仍旧重复着先人追寻与上帝同在的梦幻。事实上,这种由拱券演变成穹隆的建筑形式,也早已在欧洲的宗教建筑——大教堂中经常不断地采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有罗马万神庙、佛罗伦萨主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罗马万神庙(Pantneon),是古代罗马城中心供奉众神的神殿,建于公元120-124年间。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和人的世界的联系,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人们站在万神殿的穹顶下,阳光从洞中照下来,使人不自觉的都要仰面向上,感到那就是通向天国的唯一通道,从穹顶照下来的光洒在殿堂内,是那样的庄严肃穆,令人生畏。

佛罗伦萨主教堂,始建于1296年,工程先后在乔托、昂德雷阿·皮萨诺,弗郎切斯科·塔冷蒂等人主持下进行,教堂的内外工程一直持续进行到1375年,达数十年之久。教堂的穹顶于1420年开始建设,1434年竣工,两年后,即工程开工后的140年开始启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成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八边形的歌坛,对边宽度是42.2米,用穹顶覆盖。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连同采光亭在内,建筑总高107米,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点,即使在今天,这幢超高层建筑,也足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公认是第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作品。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Piazza San Pietro),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教堂呈十字形,包括门廊,长度为211.5米,寬137米,高132.5米,穹窿直径42米,教堂总面积为15160平方米。教堂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教堂正面为巴洛克式,共分两层,上层有耶穌,圣约翰、及十二使徒像;下层有八个圆柱,四个方柱,共有五座大门。石阶前就是圣彼得广场,广场四周环绕 284根柱子,形成一椭圆形长廊。教堂兩旁则环绕弧形长廊,拱卫着广场。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一座融合了哥特式与文艺复兴时期格调的宏大建筑,是伦敦最大的基督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始建于1675年,1710年建成,建筑高度为110米,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建筑,是英国古典建筑的代表。二次大战期间,伦敦大多数地标都遭轰炸受损,但是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却保存了下来,成为英国人的精神象征。

我们在这里藉此延伸欧洲穹顶建筑的发展历史,目的在于说明,欧洲传统建筑文化对时至今日的西方文化与艺术,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现代科技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欧洲古典文化与艺术,却被西方的现代设计所传承。

艺术设计 

我们下面再来讨论其它方面的艺术设计。台湾《设计》杂志曾经载文,展望欧洲21世纪设计趋势,认为复古主义、新自然主义、传统材料的复苏、色彩情感化等等,是欧洲未来艺术设计的一种趋势。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展望是否科学,提法是否准确,以及这其中是否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事实上,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本身文化与艺术的修养。这种修养,又直接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知识的吸收。学习自然,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社会,这本身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主旨。所以,作为反映人类实践活动的艺术与设计,也不能不作出相应的回声。

让我们来看城市环境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工业革命,继之而来的工业化社会,而后又是全球性的城市化运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形形色色自然的、社会的问题。因此,自20世纪60—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城市文艺复兴运动,其目标直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它以日益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为开端,在国家间或同一国家内或同一城市中提出了宗教、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从而许多城市环境艺术作品——不论是美国的抽象主义,还是欧洲的写实主义,都开始了对现实社会反思,对历史文化追述。虽然现今的城市环境艺术,改变了欧洲古典主义雕塑的沉重历史感,代之以轻松的抽象主义艺,但是,其中也依然传达着众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

旧金山Kezar体育馆前的广场柱,使我们想起了什么?想起了古罗马圣彼得广场,想起了文艺复兴,想起了古希腊—罗马城市艺术,想起了古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大柱廊……这便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同样,纽约大学教工宿舍区的雕塑,使人更能够直接在起居环境中欣赏到抽象派大师的艺术,从而也能够联想到抽象派的起源——中国画的写意艺术。

一件名为《斯芬克斯》的雕塑作品,建于密执安州首府兰辛城,据说是为了纪念美国人权运动领袖、后被谋杀的马丁·路德·金而设置的。作品直接取材于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更能使人联想起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埃及的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同时也自然联想起人类为了争取自由、平等、博爱,进行了千百万年的斗争,但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美国的城市里,由以半抽象和大块青铜雕塑而闻名的欧洲派艺术家理查德·亨特,献上这样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实属难得。

一个直接用“AIDS”(爱滋病)一词表现主题的雕塑,也许看上去过于直白,但却传达出一种深刻寓意的文化,即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文化的同时,丢掉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AIDS”用毫无感情色彩的不锈钢表现,作品本身又用作邮筒、信息板,其肮脏孤寂的状态,正象征着自诩为创造着高科技文明、而又抛弃着传统文化的今日社会,在怎样产生着文化与艺术、道德与伦理的垃圾!

一个矗立在慕尼黑市中心旁边,大学区与住宅区连接处的一组雕塑作品。三角形顶点位置孤零零地立着一个不锈钢制成的古希腊—罗马柱式,在路的对面三角形的底边位置、两只距离30m左右的黑色大理石的眼睛在草坪中盯视着对面的柱式。凝视着被随意截取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现代人对无法构筑的现代文明,充满的是什么——失望和悔恨!

从城市环境艺术中,后来分离出一批自诩为“大地艺术家”,他们/她们认为,这些城市环境艺术作品,因为有美化城市环境功能而具社会功用性,还不能说是艺术家对纯粹艺术的探索。所以,他们/她们选择走向自然,远离城市,因而也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大地艺术”。但是,这种大地艺术,也还是没有脱离现实社会,更没有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一刀两断。据说古埃及金字塔、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的金字形神塔、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和英格兰的坟墓和巨石阵、Nazca Peru的具有几何形的巨大抽象图形、印第安人的沙画……都对大地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厌倦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到上古的历史中,到原始的自然中,寻求新的刺激,从而产生创作灵感。不论大地艺术家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事实上,他们/她们的这种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回归。

《螺旋形防波堤》是美国大地艺术家史密逊最为著名的作品。他获得了犹它州(Utah)10英亩湖滨地带20年租用权,于是,他把6吨多垃圾和石头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15英尺(4.6米)宽的螺旋形的堤坝,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150英尺远。观众可以顺着堤坝走到尽头,在尽头什么也没有,艺术家并不是想让人看到什么,而是让人通过进入作品而接触自然。史密逊是一个极端悲观主义者,后来死于一次艺术活动的飞机失实。他认为世界和地球的未来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向同一归宿——毁灭。这是典型的欧洲古典宗教“世界末日”说,我们在那回归式的螺旋线上,似乎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古典宗教文化。与他有同样文化心理的艺术家迈克尔·海泽的作品,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那被绞索套住的绿草地——大地,似乎也在诉说着“世界末日”的话语。

与上述两个作品相反,克里斯蒂娜·洛克林在巴黎·德方斯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却以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创造出有着同样文化传承的艺术作品。这一作品位于横贯德方斯东西的大型广场的中轴线上,是个以草坪的南北向为轴,稍加出平面旋转的圆环,这不仅使人认识到地球的动态,以及人类种种行为正在破坏着地球旋转的平衡。看了这个艺术设计作品,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艺术家很可能受到中国太极文化的影响。

不仅大地艺术这样的前卫艺术钟情于历史文化,就是那些更为可圈可点的前卫艺术,也常常到历史文化中去寻觅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自从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现成的工业产品——小便器,当成一件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并且命名为《泉》,送到展览会,产生世界性哄动效应以后,他就成了观念艺术的开山鼻祖,为后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纷纷效法。观念艺术,对于今天而言,也仍然是很前卫的,但前卫,有时也需要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灵感。汉米尔顿的设计作品——《Marataplan》,就是效法杜尚的产物,但是我们会发现,他的设计,并没有取材于现成的工业产品,而是取材于历史文化的主题。作品是通过书写在墙面上的文字表现的,文字“MARATAPLAN”,是由“MARAT”——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家马拉的名字,与“RATAPLAN”(法国革命军的军鼓声)组合而成的。我们姑且不论观念艺术的事事非非,这种直接取材于历史主题,就是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MA”为黑色,“RATAPLAN”是红色。色彩上的区别,更能使人感觉到革命家的令人肃然,大革命的令人振奋。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商品化速度加快。产品包装、产品商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制造商的重视。以至到了后来,产品的品牌,几乎成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一张王牌,因此市场上的品牌大战此起彼伏。美国的可口可乐(Coca-Cola),已经在世界上风靡了一百多年,至今不衰,而且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绝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品牌。根据美国纽约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可口可乐”品牌的价值高达725亿美元,是全世界最值钱的商标。如今最风靡全球的“微软”品牌,在提升了24%之后,品牌价值才达720亿美元,居“可口可乐”身后第二位。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在中国上海生产,中国人又给它赋予了一个非常中国化、又十分讨大众喜欢的中文名字——可口可乐,从此,可口可乐在中国家喻户晓。可口可乐的商标百余年一直未改,但是可口可乐却十分注意打历史文化的品牌。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再次登陆中国,就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名为“红色运动旋风”的广告宣传战。他们把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收到了惊人的效果。他们在“红色运动旋风”的广告宣传战中,有两个广告设计作品,就是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连年有余(鱼)”,与可口可乐商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中西文化艺术十分自然地融会贯通。而且把美国人的“Enjoy(享受)文化”推向中国大众,大张旗鼓地号召中国人“Enjoy Coca-Cola”!

与可口可乐在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的另一个饮料品牌,是百事可乐(Pepsi-cola)。百事可乐也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饮料品牌,但我们没有听说,百事可乐在美国形成一种被美国人称为“百事可乐文化”的现象。显然他们没有注意到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品牌宣传战,使用的是兰海洋战术——一切都是兰色调,而且寻觅了为数众多的演艺界明星一起助战。力度不能说不大,轰动效应不能说不大,知名度不能说不大,而且使用的广告语也很响亮——ASK FOR MORE(渴望无限)。但是,实际的效果未必能够与可口可乐一决雌雄。据说百事可乐的商标在百余年间更换了九次之多,但是,在百事可乐登陆中国的宣传战中,我们却看不到更有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

另一个以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取胜的,是美国“快餐文化”之一的麦当劳(Mcdonald)。麦当劳的CI战略案例,被日本人收进他们的CI专著《日本型CI战略》(台湾风堂出版社),因为麦当劳的理念、行为、视觉识别均很出色。以黄色M字为标志的麦当劳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6500多家连锁店,是世界上最大的饮食企业。麦当劳的企业识别有三大特点:第一,企业理念很明确,第二,企业行动和企业理念具有一贯性,第三,企业外观设计的统一化。麦当劳企业在美国现代社会中具有强烈的存在意义,其企业理念是Q、S、C+V,即优质(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价值(Value)。麦当劳的视觉传达也独具特色,企业标志是弧型的M字,以黄色为标准色,稍暗的红色为辅助色,标准字设计得简明易读,广告语也很贴切——世界通用的语言:麦当劳!麦当劳的视觉识别中,最优秀的是黄色标准色和M字型的企业标志。黄色不仅使人联想到价格普及的商品,而且在任何空间和时间里,都具有很高识别性。M字母图案设计成哥特式拱券门洞造型,但又不乏柔和温馨的气息,使人联想起门,联想起家,联想起回归——中国人讲的宾至如归。在中国,麦当劳推出了“本土温情”系列广告,彻头彻尾地把美国快餐文化与中国消费大众完美沟通。譬如它在广告中就使用了充满温馨人情味的广告语——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设计,即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艺术含量,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中,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即满足一切消费对象的第一层面使用需求,是很容易达到的;再提升到第二层面的使用需求,即具有一定享受功能,则因人的文化差异而有所区别;到了第三层面的使用需求,则是一种欣赏功能,它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更高。美国人讲Enjoy(享受)文化,使用功能——享受功能——欣赏功能,构成了一种文化与艺术上不断提高的需求。这就是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对现代设计文化提出的高要求。我们在家具设计领域,就常常看到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以及设计师不断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应该说,家具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和产品设计,有着越来越模糊的界线,它们要求设计师为大众,或者消费者创造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

欧美家具挺进中国,如今已成燎原之势,在2003年的一次国际家具展销会上,来自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丹麦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品牌,汇聚中国上海。一套仿路易十四的卧房家具高达288万元的天价。据业内专家说,它的确展现了艺术的价值,精品的魅力。可以看出,为了抢占中国市场,欧美家具在设计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文化与艺术品位越来越高。

上面举证的个案,是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工业革命创造的标志性艺术与设计。藉此可以说明,欧洲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与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在后来欧美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不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英国和美国,还是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苏联,都以某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被一再传承着。象这样的个案,我们在欧美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随时都可以看到。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自然反映。有人用山琦实一生四次婚变,最终还是与他第一任妻子复婚的故事调侃,说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消亡,是他的艺术与设计循环到了起点;而与第一任妻子复婚,是他情感循环到了起点。由此可见,徜徉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现代设计,必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


02·传统文化——割舍不掉的情结

大家可以从我们上面举证的个案中看到,影响着欧洲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其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你是持有什么样艺术与设计观念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只要你还在进行你的艺术创造,那么,在你的作品里,总会留下传统文化影响的影子。对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可以不承认,但它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因为,你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里可以借用一个中国的典故加以说明——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有一个被人们十分喜爱的人物——孙悟空,孙悟空很有本事,呼风唤雨,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但是,有一次他与二郎神斗法,变成一座小庙,尾巴无处藏,他就把尾巴竖起来,变成庙后的一个旗杆。二郎神一看这个小庙好生奇怪,旗杆为什么要竖在屋后,而不竖在房前?于是他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孙悟空变化的小庙。最终把孙悟空抓住。

后来中国人就有了一句俗语——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变不掉自己的尾巴。为什么变不掉尾巴?就因为尾巴是长在他身上的东西,他想变掉也不可能。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把她全部消亡。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被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彻底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在世界上消亡了。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还能够见到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的原因。同理,下面要讨论的这些曾经影响过,或者是直接产生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古代文明,创造它们的族群(Tribe)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精神,它们却传承下来,并且影响着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和思维方式。当然,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的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上古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之为古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些古典艺术,都对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也就不会有欧洲的现代文明。据说德国人就很是认同他们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关系。事实上,在无数的考古发掘中,也能够看到古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以及古希腊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的影响。仅仅从艺术角度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古埃及文化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古罗马人讨论制定未来罗马帝国雏形的时候,古埃及已经是一个有着3500余年有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了;当日尔曼人和凯尔特人在北欧森林里猎熊的时候,古埃及文明已经开始衰败。现代考古学证明,就连古埃及的最后一个王朝——第26王朝衰亡时,也都是發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事情。古希腊人曾指出,埃及是孕育科学的温床。公元1798年,拿破伦率领军队和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横渡地中海,侵入埃及的时候,他站在已经在沙漠中沉寂了数千年的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

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作家对古埃及也很有兴趣,他们的著作保存在拜占廷,也保存在罗马。希腊和罗马的古代传说,也常常提到古埃及的宗教。此外,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希伯莱人历史,也往往和古埃及的历史关联,所以《圣经·旧约》的一些章节,如《创世纪》、《出埃及记》等,都保留了古埃及政治史的片段,对古埃及人的风俗也偶有提及。许多与古埃及有关的传奇故事,多半是籍此得以流传至今。例如约瑟被兄弟出卖,后来出现在法老的宫廷,成为古埃及宰相,并与父兄相认;摩西幼时被抛弃在尼罗河上的一个篮筐里,由法老的女儿收养,后来率领希伯莱人返回以色列,为逃避法老军队的追击,摩西用手一指,红海出现等等。还有早期基督教会的神父,为了证实《旧约》的真实性,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曼内索《埃及史》的片段,这也使得人们得以一窥《埃及史》的风貌。这虽然只是古埃及文化的一些碎片,但也可以看出古埃及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建造了至今还没有完全被破译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就是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胡夫大金字塔大约修建于公元前2650—2500年,与它并列的还有两座稍小一点的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两位国王所建,在三座大金字塔的周围,散布着六座小金字塔,一尊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座落在建筑群前面,它凝目眺望沙漠,警觉地守护着这座王者之城。胡夫大金字塔高137米,由260万块巨石建成,塔底部每边长约230米,倾角为51°50′,显示了精确到微米设计,它占地13.1英亩,用石料625万吨,每块方石平均重2.5吨,金字塔底边方形的南北两边长度仅相差0.09%,东西两边仅相差0.03%,这座重量达700万吨的巨大建筑,坐落在广阔的磨石块铺筑的地面上,精确地指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是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条件下完成的。

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公元前1317—1251年,另说公元前1290—1223年),是古埃及第19个王朝的第二代法老王,在位共67年,执政时间在埃及历史上居第二位。他是埃及最有作为的法老之一,一生中以修庙和打仗著称,有关事迹一直被埃及史家津津乐道,也广见于埃及各地众多的宫殿和神庙的壁画与雕刻中。拉美西斯二世热衷于建庙,在位几十年,建造了众多的神庙,因此被埃及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王”。拉美西斯二世时代完成的底比斯阿蒙神庙,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有134根要6个人才能围抱的圆柱,中间最高的十二根圆柱高达21米,每个柱顶上可以容纳100人,其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此外,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法老及后妃们的塑像。另外,如路克索尔神庙、吐坦哈蒙墓、拉美西斯二世墓、埃尔—阿玛尔纳的宫殿,也都庄严宏大。这些陵墓和神庙的墙壁上,到处都装饰着绘画和浮雕,这些壁画和浮雕的题材,不少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园艺、手工作坊的各种劳动场面,以及畜牧、狩猎、市集、运输和统治者宫廷生活等等。

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神庙之宏大精美,还可以从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中深刻领略到。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GreatTemple,AbuSimbel),建于公元前1301年,是埃及现存较完整的石窟神庙,也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整座神庙全部凿岩而成,隐藏在山崖中,山崖直插尼罗河河床。象征拉美西斯二世的四座巨大坐像,雕刻在从山崖中开凿而出的梯形基座上,面朝太阳升起的方位。雕像中的拉美西斯王,头戴王冠端坐上方,双目慈祥地俯视着前面,厚实的双唇微合着,神态安详稳重,气势不凡。在他身旁的王后,头上戴着高高的王冠,显示出高贵典雅的气派。其工艺之精湛,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杰出工艺水平,堪称古埃及艺术中最绚丽的珍宝。在四尊雕像的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家族成员的小雕像,旁边刻有优美的古埃及图案和文字。巨石雕像高大雄伟、顶天立地的气势,令人震撼。雕像如同神庙门墙,形成神庙的正面。整座太阳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深约61米,神庙的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间。这些从崖壁上凿出的高达20米的巨人,在尼罗河航行的人都可以看到,象征着法老压倒一切威力的形象。在入口上方的一个壁龛里立着太阳神拉·哈拉梯,他的头部是鹰的形象,再上方雕刻有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在欢呼着太阳。大门直通石窟大殿,大殿是庭院模式,左右各立有四根方柱,身着礼服的法老巨型雕像靠在方柱前,象征着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将得到再生。顶棚上雕着圆盘形的双翼太阳,四周墙上和石柱上刻满了浮雕和铭文。石壁上的彩色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生活情景以及征战情况。大殿之后是四方的多柱大厅和一个宽阔的空间,空间尽端是有四座坐像的圣殿,象征着在这个地方崇拜的四位神祗:法老的守护神阿蒙·拉、太阳神拉·哈拉梯、造物神卜塔和拉美西斯二世。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考古学者们才意识到这座神庙设计之精确与独具匠心。每年的冬至和夏至两天,太阳光穿过神庙大殿,直照在除卜塔神之外的三位神像上,大约五分钟后,太阳光便消失了。阳光从不照在卜塔神身上,因为卜塔神形为木乃伊,喻示着黑暗。

后世埃及学家,对古埃及统治者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这些巨大建筑,感到困惑不解,如果简而言之,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体现神权法老的无上威力。所有这一切文化成果,即古埃及文明,后来被创造爱琴文明的希腊人、克里特人,以及欧洲文化的创造者所传承。

西亚文化 

这里也不能不提及另外一个对欧洲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西亚文明。西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两河流域文明,它的中心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因为在21世纪被自诩为当今世界上最文明的美国人,再一次侵略、劫掠和蹂躏,我们不能不在这里多说一点两河流域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希腊语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个地方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使古巴比伦王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构成了人们今天仍然承认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大约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图01)。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公元前604—562年)王朝,巴比伦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

新巴比伦以宏伟的城市和豪华的宫殿建筑著名。新巴比伦城建于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有三道城墙环绕。新巴比伦城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公里,外面有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主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共有300多座塔楼,100个青铜大门;幼发拉底河穿过城区,上有石墩架设的桥梁,两边有道路和码头;城内有石板铺筑的宽阔大道,穿过用琉璃砖嵌成兽形装饰的伊什塔尔神门;在马都克神庙中有高达90多米的梯形塔,共有七级,顶端有四角鎏金的小庙,其中供奉有马都克神金像。国王的宫殿十分华丽,宫墙都用彩色瓷砖和精美的狮像装饰,宫中还有一直被后人赞不绝口的“空中花园”,古称“悬苑”。

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名字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paradeisos直译是“梯形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再后来,统治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就把它称为“悬挂的天堂”。关于空中花园的说法很多,我们大体可以相信的是,这座方正的空中花园,建在一个5万平方米的高台上,本身周长有500多米,即每边长125—150米之间,高度大致在25米以上;采取垂直绿化的方式,每一层内都有坚固的石(也许是砖,但不大可能)砌拱券,上面铺装石板,在石板上面进行一系列防渗处理,在经过防渗处理的基底上,铺装一列列芦草,上面覆盖厚土层,足以使树木花草扎根生长。每一层的拱券设置合理,互不遮挡,使每一层的植被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空中花园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古代园林设计师的才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巴比伦人在2500年前就成功地采用了高层建筑防渗技术。园中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还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空中花园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两河流域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巴格达遂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城门装饰着精雕细刻的花草、动物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宫廷大院有喷水池,种植奇花异草;夜晚,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仙乐飘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两河沿岸的码头上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的市场繁荣,贸易兴盛。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麦蒙统治时期,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引进印度的十进制和数字0,这些数字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有这些文明传入欧洲,加快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步伐,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两河流域文明,给伊拉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早就令19世纪处于全盛时期的西方列强垂涎欲滴。西方殖民主义者,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把大批的伊拉克文物运回了本国,填满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德国柏林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厅。英国人大肆劫掠雅典帕提农神庙后,德国考古专家们则想到了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在该遗址上整整挖掘了2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带着挖掘出的数不尽的珍宝回到了德国。在这些珍宝中,包括价值连城的金狮子——这些金狮子是古巴比伦中央大街的守护神,以及大批金银首饰和器皿等。稀世珍宝——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巴比伦门”,竟被德国人生生拆卸下来,分成小块大理石运回欧洲,在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复原供人参观。21世纪,美国人再一次玩起了殖民主义把戏,使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对两河流域文明进行了又一次空前的大洗劫!

上面两段虽然是一个插曲,但是我们不能不说,因为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每一次洗劫,都是对世界文明的剽窃。下面我们还来讨论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稍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是在它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由于巴比伦文化成就的辉煌,后来希腊和罗马文化,都深受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中,有一大批泛巴比伦论者,他们曾经提出世界文化起源于巴比伦的学说。我们姑且不论这一学说是否成立,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巴比伦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巨大影响。

在古埃及人和西亚人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或者稍后,在地中海北岸——爱琴海地区,开始了欧洲文化——爱琴文明的创造时期。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海岸地带。克里特岛,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岛屿,当时富于森林,气候滋润,适宜农业发展。海上交通方便——北达希腊大陆,南到埃及,东通腓尼基、叙利亚和塞浦路斯,西至西西里和意大利。于是,这里最先产生了爱琴文明的克里特文化。克里特文化(Crete)不仅是爱琴文明最早的文化,也是欧洲最早文明的代表文化。爱琴文明有三个系统:克里特文化(Crete)、基克拉底斯(包括罗德岛、米罗岛等,著名的米罗的维纳斯即发掘于此)文化和希腊底文化。这三个系统各有三个发展时期,公元前2600—1900年为早期,公元前1900—1600年为中期,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25年为后期。只是基克拉底斯文化后期被克里特—迈锡尼(Mycenae)文化所涵盖。希腊底文化发展到中期和后期,我们又叫它迈锡尼文化。

希腊文化 

爱琴文明使古代希腊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具先进文化的民族,德国人说:“虽然我们把当时的希腊人看成是遥远的草原上的野蛮人,但我们是希腊人的后裔,从精神上我们是苏格拉底的后裔。”而希腊人则认为,希腊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当在克里特岛,克里特文化才是欧洲最早的文明。

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很早就已经能够采用轮制法生产彩陶,在暗青上绘以白文花草图案和海洋生物形象,间杂红、黄、褐色图纹和斑点,甚至绘有彩塑立体花朵,极为优雅,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他们还有可以显示其高度文明的造船业,它无疑是海上霸权的重要支柱。米诺斯的工匠已经能够建造远航海外的帆船和使用龙骨的战船,这是古代造船术的一项重大改进,后来希腊人也沿袭这项技术,希腊古典时代活跃的海上活动也源于此。

克里特文化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克诺萨斯(Knossos)王宫的建筑上,这座宏大的王宫经过多次毁坏和重建,是好几个世纪以来克里特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劳的结晶。关于这个王宫的建筑,在古希腊有种种神话传说,其中有这样一种传说:克诺萨斯国王米诺斯(Minos),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妻子,她感情丰富但又非常怪异,她爱上了一只公牛,把自己藏在一个木牛里并与这只漂亮的公牛生了一个孩子——牛头怪物,叫米诺陶(Minotaur)。于是米诺斯专门建造了一座迷宫,叫米诺陶居住在里面,并叫希腊人每年为米诺陶供奉七对童男童女,使希腊人深受其害。后来,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看到希腊人遭受这样的不幸,深感不安,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去克里特岛,并发誓要杀死米诺陶。提修斯勇敢英俊,智慧过人,立刻赢得克诺萨斯国公主阿里亚娜(Ariadne)的芳心,在阿里亚娜的帮助下,提修斯终于杀死米诺陶,走出迷宫,使雅典人获得解脱。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Arthur Evens)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找到了迷宫。迷宫坐落在克诺萨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周围曾经古木参天。迷宫有东宫和西宫,有国王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楼房、贮藏室、仓库等组成;占地1400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成一个整体。位于高坡地位的西宫大部分宫室是三层建筑。这些华丽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真是千门万户,曲经通幽。说它是迷宫,是因为王宫建筑廊道迂回、宫室交替,进入宫殿,犹入迷宫。难以走历经3000多年的壁画,壁画有表现国王、贵族活动和斗牛戏的内容,这些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南海迷宫和宫中饲养牛头怪物米诺陶的情节隐约相符。在迷宫中,还发现2000多快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记载着王宫财物的帐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十进位。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徽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克里特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迷宫的周围,还发现有豪华的住宅,里面居然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浴室有样式与现代浴器十分相似的浴盆和冲水设备,用水由陶制管道供应,取水自10公里之外的山上清泉,宫中有底部为抛物线型的沟槽,以减缓水速和沉淀泥沙。英国作家科特勒尔曾经说:“尽管克里特王财富众多,珍宝无数,但是却没有那一件像这个3600年前的厕所那样给人更深的感染力!它属于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学技术的典型产物……”在豪华住宅的旁边,也有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这显然是穷人和奴隶居住的地方。

克诺萨斯王宫,已经具备了许多现代设计的观念,譬如尺度概念、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建筑设备的配置、使用功能、享受功能、欣赏功能的兼顾,等等,因此,它在古代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1600年前后,操印欧语的阿卡亚人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新王国,后来日渐强大的迈锡尼王国逐渐进入克里特,迈锡尼受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迈锡尼比起米诺斯来说,更体现出尚武精神,骁勇善战的迈锡尼人可能作为雇佣军服务于米诺斯王室、东方国家和商人。迈锡尼人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甚至做雇佣军兼海盗。从此,在米诺斯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迈锡尼文化,取代了米诺斯文化,成为爱琴文明新的主角。

迈锡尼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500—前1200年间。迈锡尼人的城市已显示出军事防御的目的,梯林斯城是直属迈锡尼国王的一座城堡,城墙平均达7米之厚,最厚处达17米之多,城墙内有通道、武器库和兵房。在迈锡尼,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和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所穿戴的华丽的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迈锡尼卫城的狮子之门在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着一根柱子,两旁有一对狮子相对而立,造型粗壮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在迈锡尼出土的金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写猎人捕野牛等画面十分生动。爱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希腊文化的前源。在海外,迈锡尼人到过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南意大利。这时,希腊闻名世界的两样特产——葡萄酒和橄榄油,已经开始大量出口,迈锡尼商人在海外建立商站,继而发展成殖民地,为自己带来了大量财富,也把希腊文化传向世界。
有关迈锡尼文化的传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整整打了十年的战争,散见于古希腊的文学著作和“荷马史诗”。这些记录都说明了迈锡尼人参与小亚细亚和东方社会活动的史实,反映了迈锡尼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奥德赛》描述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回家途中10年流浪的种种经历。史诗中有这样一段对克里特岛的描写:“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浮现着一个岛屿,那就是克里特。可爱而富饶的土地的四周,拍打着一阵阵巨浪。岛上有90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克诺萨斯。……米诺斯王掌管大权,他与万能的宙斯神十分友好。” 英国人伊文思就是根据《奥德赛》的记录,最终找寻到了克诺萨斯王宫。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此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讨论特洛伊城的发现。

《伊利亚特》是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Agamemnon)远征特洛伊为主线,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第10个年头里的51天的故事。后来,德国人亨利·谢里曼(Henley Schliemann)就是根据《伊里亚特》史诗提出的线索,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谢里曼小时候就对这些古代流传的故事着迷,1870年,也就是他49岁那年,谢里曼带着钱财、妻子和工程队,千里迢迢来到小亚细亚沿海的特洛伊平原,寻访他为之魂牵梦绕数十载的古城堡遗址。

经过实地勘察,最后选定一个叫希沙立克的小丘作为挖掘地点。经过三年的努力,谢里曼在这里挖掘出了层层叠叠的古城遗址。其中倒数第二个城,有着厚实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城内有一处昔日甚为可观的宅院,城墙上也有大火焚烧的痕迹。谢里曼断定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特洛伊城,那个院也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伊利亚特》史诗中所提到的普里阿摩斯宝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挖掘工作进展缓慢,几乎没有什么成果。谢里曼已身心疲惫,准备停止希沙立克丘的挖掘工作。1873年6月14日,谢里曼和工人们来到工地,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当他站到28英尺深靠近普里阿摩斯王宫环形墙附近时,目光突然被废物层中一个形状很特别的器物吸引住了,因为那东西后面似乎有夺目的光彩在闪烁,谢里曼意识到那肯定是金子。他竭力压住内心的激动,找来妻子,要她告诉工人们:今天因为是他的生日,放假一天。工人遣散后,谢里曼迫不及待地扑向那件器物,扒开上面的浮土,一看是一件铜制器具,可要把它挖出来殊属不易,因为上面压着一截19英尺高的城墙。谢里曼决定继续在城墙下挖,最后终于把一件又一件金银财宝挖了出来。仔细清点,发现共有2顶金王冠、4066个近似心形的金片、16尊神像、24条项链,以及杯、瓶、耳饰、扭扣、针、棱柱等,总计8700件各式金制物件。不久,在离第一宝藏仅几码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个宝藏。后来在邻近王宫的墙脚下又找到了三处宝藏。
对于谢里曼挖出的宝藏,是否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历史上一直纷争不已,谢里曼认为这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宝藏所在的倒数第二座城址就是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但谢里曼的这一论断,在他死后三年,就被人们推翻。考古学家德尔费德根据新的发掘材料,认为倒数第六座城才是荷马史诗所说的特洛伊遗址,而谢里曼至死不疑的特洛伊第二座城,在特洛伊战争前1000年就已经存在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布列经研究后,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特洛伊战争遗址也不在第六文化层,而在第七文化层,因为导致第六文化层城堡毁灭的原因是地震,而不是战争。

谢里曼在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后,也曾经想在米诺斯王宫遗址的考古上有重大发现,他的足迹遍布克里特岛。1888年,在他去世前两年,他写道:“我多么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对这一伟大遗址——克里特岛上的克诺萨斯王宫作点什么!”但他终究未能从遗址拥有者手中,把它买下来,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

关于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是这样记录的:相传在古希腊的弗提亚地方,有个叫珀琉斯的国王举行婚礼。他邀请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出席,却把专管争吵的女神厄里斯给忘记了。厄里斯便挑起是非,偷偷把一个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放在了婚礼宴席上。参加喜宴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都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应该得到这个金苹果,于是争吵起来。天神宙斯无法,只得让她们去特洛伊,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判定金苹果该给谁。当3位女神见到帕里斯后,都争着向他许愿:赫拉愿给他权力和财宝;雅典娜愿给他胜利和智慧;阿芙罗狄蒂愿让他挑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阿芙罗狄蒂便与帕里斯约定帮他得到世界第一美女。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希腊半岛上建立了许多小王国,斯巴达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访问,受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和王室最隆重的礼遇,连墨涅拉奥斯年轻的王后海伦也出来接待。海伦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王子一见倾心,顿时起了勾引之心。海伦见了这位英俊的王子,也情有所动。当晚,帕里斯王子趁斯巴达国王外出的机会,指挥自己的士兵袭击了王宫,在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拐走了海伦,乘船逃回特洛伊。斯巴达国王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立即找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商量复仇对策。阿加门农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商议,一致决定,联合起来跨海东征,共同用武力消灭特洛伊人。大家推举阿加门农为希腊联军统帅,调集10万人马、9000多艘战舰,渡过爱琴海攻打特洛伊国都。战争一直持续十年,双方的伤亡十分严重,英勇无畏的将领死伤无数,但是,直到战争的第九个年头,希腊联军也没有攻下特洛伊国都,而特洛伊人也没有能够把希腊联军赶进大海。当战(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1/4/2004)
查看更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相关文章: more
·工业设计的定义与步骤 newmaker (4/19/2006)
·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计 newmaker (4/9/2006)
·摩托车设计与数字科技 NOVA浩汉产品设计股份 陈文龙 (11/4/2004)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一)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田颖拓 (11/4/2004)
·工业设计话题--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newmaker (10/28/2004)
·产品开发过程数据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10/27/2004)
·现代人机工程学理念与汽车的界面设计 newmaker (10/27/2004)
·产品开发系统性初探 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宋济安 曹惠民 (10/27/2004)
·机械产品图号编码设计方法与原则 (10/25/2004)
·美国设计学派与著名设计品牌 (10/21/2004)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展厅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