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CAD/CAM/PDM/PLM展区 >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展厅 > 产品库 > 并行工程/并行设计 > 技术论文 > 正文 产品库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e展厅 产品库 最新动态 技术文章 企业目录 资料下载 视频/样本 反馈/论坛
  技术应用 | 基础知识 | 外刊文摘 | 业内专家 | 文章点评 投稿 发表科技文章 
协同研发:如何突破瓶颈的束缚
作者: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孟杰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8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展厅
图形工作站, 绘图仪/大幅面打印机, 3D控制器/3D鼠标, ...
异构催生协同

现代技术的发达,令人们对很多的事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然,信息时代的节奏也在无形中将我们的工作效率变得越来越快。在现代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无论是设计、仿真和试验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此,好处是各种应用软件一应俱全,确实可以带来更快的更新速度,反之,不足之处也也开始逐渐暴露,这些研发技术的百花齐放为企业带来了宽广选择余地的同时,也带来了异构问题,这个时候,如何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更有效的协同,便俨然成了企业新的挑战和不得不去正面对待的问题。记者曾经和一个企业的CIO聊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该CIO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的质量,该上的软件都上了,可现在一个最大的新问题就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都是孤岛式并立,无法进行全面的集成,因此常提及的协同,也便只有规划,而无具体的实施了。

“企业在进行协同研发的过程中发现了现代研发技术的一大特征:CAD技术在趋同,而CAE技术则在求异。设计工具可以通过整个企业选择同一种CAD系统而达到统一。但对仿真来说,没有一种仿真系统可以包打天下,每种工具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在解决异构和协同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供应商们开发的协同技术都围绕仿真技术而展开,同时兼顾设计技术和仿真技术的互动性。”对于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安世亚太的总工程师梅总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深有感触,梅总的言下之意很简单,研发协同,首先要解决仿真的协同问题。

如果从以上观点而论,那么长期处于这种尷尬境地的企业,是否恰恰因缺少了某一部分,而使得围绕协同的工作一直都无法顺利地进行呢?

协同的两难境地

企业针对于此的迫切,早已勿庸置疑地在IT业界传开。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家IT厂商能够提供这样一个研同研发平台来满足所有企业的需要。原因何在?

“所谓协同研发平台,是根据现代企业研发活动的特点,整合所有研发工具,形成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企业级协同研发环境。协同研发平台不应只面对一个部门或工作组,而应该是企业级(间)的平台,可实现联盟式跨域协同,可进行企业级、企业间乃至全球化通信、协作及合作开发。”梅总告诉记者。

梅总只是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协同研发的真正内涵,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的IT厂商无法做到满足企业的需求,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平台之间的衔接性不好,自身的相互抵触,使得平台之间难以逾越各自的鸿沟。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里拥有的软件产品和系统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怎么整合这些软件系统实现系统间的协同?这里包含流程和数据的,还有人的协同。在企业众多的数据中,怎样保持数据的唯一性和有效性;怎样以项目管理为中心进行研发工作;工作流和数据流怎样保存和管理;企业的智力资产如何保留;数字样机怎样重复利用;标准体系如何建立;多学科优化如何进行?企业间(或部门)合作的关联模型的协同,企业内的主模型共享,这些都是协同平台所要解决的问题。”梅总结合自身多年的亲身实践分析道。

寻觅“病症”良方

纵观目前的整个企业界,现状是:一边是企业迫切呼唤能有一个更好的协同研发平台,来彻底解决一直困挠着自身的各种问题;另一边是是IT厂商想法设方来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途径,期望能对企业的“病症”能够标本兼治。

厂商们一直都在不断地努力着,面对过去的分分秒秒,不禁要问:“妙手回春”的处方究竟何时才能示于公众?

据了解,日前在刚刚闭幕的协同研发技术大会上,技术安世亚太已正式提出了PERA集成方案。据介绍,该方案技术集成于ANSYS Workbench,她的几大关键技术在于易用性、快速协同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使得分析仿真更为快捷。除了安世亚太以外,还有一些企业也在起步涉及这快业务并积极寻求策略,以求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厂商们针对于此的“废寝忘食”精神,也令人在无形中对协同研发这一领域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协同研发的关键点何在?应用难点又源自何种因素?
“协同顾名思义就是协同工作,主要偏重于管理层面,有的也需要技术层面上去解决。这里包括人之间的协同、应用软件(及其数据)之间的协同、硬件的协同等,还有就是项目之间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梅总介绍。

此外,梅总还向记者深层次地道出了企业在协同方面真正的需求和困难之源,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梅总告诉记者,其实,每一种协同都有很多难点,人之间的协同的最大难点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和职工各个方面的素质不足,这些主要由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加强。再好的平台也是由人来操作和使用的,企业的多方面能力提升是保证人与人之间协同的关键;应用软件之间的协同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协同,这里包括软件在平台的集成度,对这些应用之间的数据管理和相互关联关系,同时包括各个应用之间的信息(数据、模型)的快速转换和管理:比如CAD模型到CAE模型的协同最重要的是一种快速的解读;硬件的协同包括硬件的管理,难点在于各个企业的硬件都是各自为政,有的满负荷运行,有的很空闲;项目间的协同的难点在于没有一个很好的项目管理平台来解决企业资源合理分配到进行中的(或计划中的)多个项目中去。这些是关键问题,所以经常会有很多项目延期;企业间的协同的主要应用难点在于企业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合作模式,靠电话和邮件的协同已经不能满足效率、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同时,企业的核心数据不能展现给对方,这就要解决企业间的安全互相认证问题,或者通过企业间各自主模型的关联关系来达到协同研发的目的。

“协同+咨询”新模式出现

梅总的详细解疑,令人对协同研发这一企业需求循节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贯穿企业相关的协同问题尚且存在如此之多,在真正的应用阶段,可想难度会有多大。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梅总也透露,安世亚太针对企业方面的协同和咨询已双管齐下,同步展开。

“研发活动及其流程受用于企业自身,各个企业都不同。但让企业自己搭建研发平台是不现实的,需要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建立。尤其在在下面将谈到的环节,如果没有专业的咨询公司的参与是不现实的。 首先,研发平台的方案选择和产品选择方面,企业也许是某个行业的旗舰,但仅限于行业。在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的年代,企业对于这方面信息判断、采纳与从事咨询专业的公司相比还有差距。企业有了需求,这也是我们开始咨询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其次,由我们的行业专家对企业的管理和流程上的梳理也很重要,有个谚语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局者迷;再者,提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咨询公司特有的优势,不仅仅对各个产品的熟悉程度掌握的比企业要深入很多,而且各个应用软件之间的关系以及集成技术更是一般企业很难掌握的,而这些技术足可以给企业的协同研发提供相应的支持。以上均归属于实施阶段的重要性。其实,真正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是研发平台在日常的科研行为中所带来的长期价值。这是将一个持久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咨询公司还会根据企业的特点逐步优化企业流程、解决企业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标准,形成企业的智力资产。这些都是需要企业自己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梅总的话,足以说明针对协同研发方面进行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安世亚太为何对此方面的咨询一直不愿摒弃的原因和优势。

在采访中,梅总也很是感慨地向记者介绍:“在国外,咨询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但是回到国内,咨询行业还是刚刚起步。国外的咨询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包括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咨询模式,各种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质量控制等系列标准的完善,这些都是国内的咨询业应该学习的。安世亚太的各类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咨询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并通过几个咨询项目的运作检验,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将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同时也会帮助企业把相关的企业标准建立起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咨询需求。”

企业针对研同研发方面的需求催生了很多新的商机。类似于安世亚太“协同+咨询”这一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正在不断地兴起和壮大,并不断呈现出强强联手的局面,比如安世亚太就与国外一流的咨询公司TATA和ETA等确定了合作伙伴关系。透析这种模式的背后,不禁有人会问,同样的产品和咨询,在公正性方面是否还能得到保证?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企业的预期效果达到了,那么这个问题的最后答案到底是什么也就自然不重要了。(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2/27/2006)
查看更多并行工程/并行设计相关文章: more
·并行产品设计的组织模型与管理 浙江工业大学 潘柏松 谢列卫 (12/18/2006)
·论产品开发中的并行设计 (10/26/2006)
·三维并行工程组织模块化产品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 纪雪洪 陈荣秋 唐中君 (3/22/2006)
·模具开发中并行工程的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 刘志良 夏田 白传悦 (3/6/2006)
·并行工程的应用技术研究 刘敏 曲健 陆国胜 (2/26/2006)
·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综述 浙江大学 高曙明 何发智 (12/24/2005)
·面向并行工程的DFC与DTC辨析 陈晓川 刘晓冰 张暴暴 冯辛安 (12/7/2005)
·数字化设计与并行工程在摩托车研发中的应用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 廖杰 (11/11/2005)
·宇航火箭发动机自顶向下的并行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1所 李凯 (9/16/2005)
·HP可视化中心SV7带来的加速度 (8/20/2005)
查看更多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相关文章: more
·切削加工仿真技术的最新动向 廖先富 译 王文光 校 (4/8/2007)
·并行产品设计的组织模型与管理 浙江工业大学 潘柏松 谢列卫 (12/18/2006)
·基于快速原型(RP)和虚拟制造(VM)的新模具研发 (12/12/2006)
·基于绿色制造的产品多生命周期工程 陈庄 刘飞 陈晓慧 (11/28/2006)
·浅析数字创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 沈辉 (11/8/2006)
·绿色制造离我们还有多远? (11/7/2006)
·虚拟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刘美珍 刘剑雄 刘伟达 (11/2/2006)
·论产品开发中的并行设计 (10/26/2006)
·工业机器人辅助柔性生产 德国Werkstaff und Betrieb, Hans P. Fritsche (10/10/2006)
·敏捷制造环境下虚拟产品的协同设计模式 陈晓兵 廖文和 沈建新 (10/8/2006)
查看相关文章目录:
·CAD/CAM/PDM/PLM展区 >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展厅 > 并行工程/并行设计文章
文章点评 查看全部点评 投稿 进入贴吧


对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 有何见解?请到 CAD硬件/先进制造技术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