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自动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协同软件尚是待开发的金矿 |
|
作者: |
|
呼唤应用标准
记者:协同管理软件不在于取代其他专业管理软件,而在于提供融合孤立资源的平台,实现与其他专业软件的互动和对接,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好像存在着难度?
王晨志:协同管理软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各种协同软件之间,以及协同软件与其他软件之间的对接及融合将涉及到一个技术标准规范的问题。协同软件今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应用方面的标准。因为协同软件更多的将走向整合,而届时各类产品如何实现对接、互通成为了一个问题。这需要整个协同软件的产业链共同促进和完善软件技术创新体系、软件技术标准体系,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原则,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平台策略整合各方资源,在互利基础上建立广泛合作联盟,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记者:在协同软件领域,国内软件厂商可以说是和国外企业同时起步,那么在您看来,国内企业是否具备了和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实力?
王晨志:协同软件市场给予每个人的机会几乎是相等的。IBM、微软等国际巨头有较大的企业规模、资金储备和品牌效应,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而国内厂商容易近距离、快速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在操作习惯、功能、价格以及易用性等方面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家各有各的优势和强项,关键是看谁能够迅速把握市场先机,贴合用户需求,实现不断的创新。协同软件尚是个待开发的金矿,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机会,目前国内的协同软件厂商发展势头强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和国际巨头抗衡。对于国际巨头领先的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但是最核心还是加强自身在产品、营销方面的竞争能力。
厂商契须合作
记者:现在我国协同软件相关厂商超过500家,相对成熟的协同软件产品超过100个,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泡沫和危机?
王晨志:据权威机构分析,协同软件市场现在以1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这一数据反映了企业对协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长,协同软件填补了信息化建设的空白区域,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预见其市场容量巨大,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现在包括微软、IBM、ORACLE在内的国际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协同软件产品,泛微、点击、浪潮等国内协同软件厂商也迅速崛起并占领了相当的市场。而业界和用户的广泛关注无疑将进一步推进协同软件市场的繁荣。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背后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各路厂商的进入,协同软件市场的角逐将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尚不够成熟,概念繁多,产品如云,协同理念、协同产品、协同应用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协同软件厂商应该在各个层面上进行广泛的合作,才能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好。
记者:有人说协同管理概念只是在ERP饱和情况下软件企业精心推出的一个新战场,和成熟的ERP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晨志:据Gartner的统计分析,从2003年开始,全球范围协同软件已成为用户应用软件采购最大热点,位居信息化应用软件首选。无论是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是目前市场的发展、还是用户的反应,都说明了协同软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事实上,协同理念的产生是在现代企业内部发展及外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两大因素的催生下产生的,其本质是信息网状、业务关联和随需而应,而协同软件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从大的层面来讲,协同软件倡导的“协同”思想是一种超越产业、甚至文化的精神,“未来,协同将无处不在”;而现在,用户也十分认可这样的理念,各种协同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小的层面来讲,协同软件应用层面丰富,行业适应度高,且实施难度相比ERP来说较低,因而产品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我们对协同软件市场有足够的信心!当然,协同软件市场的发展还是要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对待和解决。(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8/6/2005) |
对 OA办公自动化 有何见解?请到 OA办公自动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