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机顶盒/投影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高清制作(HD):电视和电影共同的天空 |
|
作者:世界广播电视 |
|
光阴荏苒 10年韶华
10年前,作为重要的媒体娱乐技术交流中心的香港,其电视业在飞速发展,新的电视台/网,像Star、Wharf Cable、CTN、NBC,还有很多制作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但听说或谈论HD话题的人绝不在多数。SMPTE香港分会(SMPTE HKG)在郑兆明(该分会第一任主席)等的倡导与筹备下诞生了,现在看去可谓生逢其时。10年,对于“0”、“1”这个数字时代来说是过于漫长,而对默默耕耘的SMPTE HKG则意味着今秋的硕果累累——10年间团结了主要的业内厂商,像泰克、飞利浦数字视频、宽泰、史诺伟思、Leitch、Sony香港、华霖、Ideal Systems、汤姆逊等,通过举办研讨会、参观、访问等活动,与业内人士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香港电影业的繁荣应该说不无SMPTE HKG的汗水。正如SMPTE主席Gavin Schutz的评价——SMPTE HKG在推广电影、电视和视频等数字新技术和标准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HD:开创电影与电视的真正对话
了解电影与电视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电影长电视几十年,而在他们共处至目前的时段中,两厢间基本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着的。在电视诞生的早期,在电视屏幕上你是绝对找不到电影的踪迹的。原因在于:电影人根本看不起电视,理由是电视不能制作出像电影一样的高质量影像。后来市场竞争所需使然,电影和电视业开始握手言欢。美国强大的电影业更是在电视上占了一壁江山,而各种“电影频道”也变成电视网、台着力打造的一个重要内容。世易时移,电影与电视虽然不再“各人自扫门前雪”,但从现有的交融来看,电视业充其量被电影业作为一种扩大市场的手段和途径而已,电视其实成了电影的一种“出口”。但今天,HD的诞生乃至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真正地改写了这一历史,电影与电视工业终于找到了一种共通的语言。
香港先涛数码的John Chu在十周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报告指出:我们正处于电影和电视工业新时代的黎明。HD提供了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制作、后期制作、发行和展示,它成了两个行业都能接受,用于制作、后期制作和播放用的单一格式——电影和电视终于在技术应用领域真正进行了“第一次握手”。
HD是什么?专业人士有他们自己的理解。首先,HD不是视频。它承袭了数字技术带来的一切好处和便利,迫使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制作人在拖延了相当的时日后开始接受HD,并把它当作电影摄影的一种替代方法,这是数字技术的成功;于电影业而言,为上亿美元的电影预算节约开支和HD无以匹敌的图像质量应该是其被接受的一种源动力;最后,当然就是使制片人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确地调整影片的特技直到展映前的最后一分钟!于娱乐消费者,希望不久的将来,继先睹为快的“小众”之后,有更多的受众可以安坐家中亲眼目睹曾经耳闻的高清晰度画面。欧洲的第一个高清频道Euro1080播出后,HD似乎掀起了一股潮流,曾对HDTV不甚尔尔的欧洲也开始全面认真地研究到底是用720p/50还是用1080p/50来传送HD内容。
采集之后的高清工作流
1997年,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赚足了眼泪也赚足了钞票,开创了电影业“大预算高回报”的新局。HD制作毫不逊色于胶片的高质量图像、节约成本、节约时间和适合快速便捷的全球发行等特点,足以成为大导演George Lucas开创性地选用HD来摄制《星球大战》系列片的无可辩驳的理由,HD也由此被引进了电影制作业。对于预算上亿美元的故事片,这种节约可不是毛毛雨!更何况好莱坞年产电影数百部,平均每部投资动辄数千万美元!
“采集之后的高清制作流程”也因此成为本届SMPTE HKG年会的主题,报告也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但也各有侧重,主要包括汤姆逊的“通用内容制作”、香港Digital Magic公司的“数字中间片”、Sony香港的“4k SXRD放映机:数字影院的最新技术”、Frontiers公司的“数字电影技术对日本电影工业的影响”和“高级视频传输技术令数字电影更具魅力”。
参会的代表主要来自香港的各电影制作机构。代表们的话题和报告内容反映出“数字HD制作开始进入电影领域并即将遍地开花”这样一个事实。
而电视呢?笔者注意到本届年会上来自电视领域的报告仅TVB一家之言——“向数字广播过渡和DTV地面传输”。笔者回顾了一下SMPTE HKG成立以来的年会情况,发现2000年以前年会关注的多是视频方面的技术及标准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HD技术及设备向电影界的发展与扩张成了一个新的趋势,而影视制作及后期的合流也愈加明显——这让地球村也好像越来越小了!数字技术一方面以极大的便利及简捷回报“村民们”;另一方面,“电视台/网们”本来就头疼不已——高楼林立、频宽有限、观众对节目质量与内容的抱怨、同业竞争,这一切“风霜刀剑”逼得你除了向数字过渡还能有什么高招?!看看TVB提供的图片(天线照),你就知道过渡是多么迫在眉睫!可这“数字电视”的台子也不那么好搭,地面传输的国家标准出不来,TVB也只好暂时干等一下。再回到HD制作吧,在电视领域,数字制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祝愿众多的“电视台们”跟紧趋势,掌握先机,不要留着“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遗憾。
“香港今年生产电影近70部、每部平均750万港元”——这组数字让笔者想到了SMPTE主席Gavin Schutz在贺信中所说:“SMPTE非常看重香港在许多对电影、电视和视频领域产生影响的全新数字技术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她在未来影像技术方面扮演的领导角色”,于是就有了SMPTE HKG。香港正在努力接近好莱坞,可以肯定这其中有SMPTE HKG全体成员的功劳,香港应该庆幸让国际标准和“好莱坞”的精华走进香港、福佑香港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其它地区!这也是SMPTE HKG全体会员勤力共勉、学会在业内的影响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经历影视数字技术发展最快的10年,SMPTE HKG脚步轻盈而沉稳。
DI:使影视后期制作合流
当巨幅的HD图像将其巨大的震撼力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与会者眼前时,我们除了叹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功能之强大以外,再能做的也许就是沉浸其中了。
先期的影视制作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过程。进入数字时代,视频制作流程后期普遍采用MXF等格式的工作流,而在电影后期,DI的应用已为人们接受并逐渐推广开来,影视后期制作“合流”势成必然。汤姆逊不仅历史地回顾了这一事实,更是技术地再现了影视后期制作合流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技术——胶片扫描、数字中间片(DI)和胶片录影。
胶片扫描要求对电影图像信息透明,即很高的清晰度和动态范围,扫描对象也从一个个彼此孤立的序列扫描转变为整部电影扫描,这对大大加快扫描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进一步要求扫描技术的革新。
在整个DI过程中,胶片录影机和胶片扫描仪成为影响速度的瓶颈。不过,两者具备另一些优势,从另一些方面减轻了对速度的影响,包括:最终成片的数量比最初拍摄的胶片量大为减少;录影机比扫描仪简单得多,可以安装成共享全部所录素材的架构,从而使成本更低;配合复杂的校正技术,现代的录影机极为稳定并可重复录影,从总体上节约了录影时间;其它窍门还有电子信号插入和图像的重新定位,可直接录制中间正片,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后继的光学生成所造成的质量损失。
对DI而言,最核心的技术是系统接口和分级存储。采用DI以后,电影后期的工作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I相关技术的运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可以想像——故事片的制作将越来越快;如果用真正的数字电影摄影机而不是广播标准的图像采集法去拍摄的电影,经过DI处理后,无需转换即可全球发行;用这一新的制作工艺完成的电影,可以电视广播、电影院播放或者将其做成DVD销售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收入……所有这些,已使DI有足够的吸引力了吧。
故事片的制作是多媒体领域中最后一块“模拟地”,后期制作可以说是电影工业中的“数字先锋”——DI是优先考虑的工作流,电影的拍摄和发行的数字化将紧随其后。除了在胶片扫描和录影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外,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方面(高达120TB)的技术进步促进了数字电影(D-cinema)诞生。随着电影和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并行发展,电影和电视这两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虽然两者在创意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但在技术处理上的区别将越来越小。
年会上,关于DI的报告还有不少,不再累述。敢望人们更多地使用DI工作流去做出更多更好的HD节目。不能不提的是,Frontiers公司走得更远,除了数字电影和DI的新技术,已经在考虑如何用IP来传送HD内容,会上还演示了当天从日本传到香港的高清图像,让与会者一饱眼福。
不可否认,内地的影视制作水平与香港有一个级差。而中国的广电数字化几将完成,所以SMPTE HKG与内地的影视学会等密切联系,共同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数字电影产业的发展,让中国的广播影视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SMPTE HKG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们有理由期许中国自己的George Lucas和Star War Series。(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6/26/2005) |
对 电视机/机顶盒/投影机 有何见解?请到 电视机/机顶盒/投影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