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VIN 编码的规定,分析了条码方案的数学评价方法,并阐述了系统总体结构、网络结构、建设规模和实施效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车辆识别代号 条码
1 问题的提出
21 世纪标志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既给企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又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使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了迎接挑战,与国际接轨,规范了车辆识别代号(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标准。并从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计划通过实施VIN 代号,建立公司的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以提高生产计划和调度、在制品管理、质量跟踪、物资配套等管理的实时控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套先进的基于识别技术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最终为公司实现21 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在信息化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微型车VIN 编码的规定
为了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使航空工业汽车产品的车辆识别代号的管理与国内统一,同时为本集团汽车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1 航空工业总公司对VIN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特制定了《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内容、构成及管理规则》(Q/HBm113—1998)标准,要求其下属的汽车制造厂商坚决贯彻执行。在这个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微型车VIN 的内容与构成。其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世界制造厂识别代码(以下简称WMI),其代码有三位构成;二是车辆说明部分(以下简称VDS),其代码共有六位;三是车辆指示部分(以下简称VIS),其代码共计八位,VIN 代码总体构成如图1 所示。
图1 VIN 代码总体结构图 2.2 VIN 编码举例
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2000 年8 月份生产一批客车,其中8 月份该类型车计划生产40 台,本台车是这40 台车中的第5 辆。这种车的主要性能要求如下:车身长6 米;车门4 个;制动方式是液压制动;排量是1.5 升。求该车的VIN 编码?
第一步确定VIN 中的WMI 编码。根据标准知,该代码是:LKD;
第二步确定VIN 中的VDS 编码。根据标准知,该代码是B2425-,其中第六位检验位在第四步确定;
第三步确定VIN 中的VIS 编码。根据标准知,该代码的前四位是YB08,再由生产顺序号知其后四位的编码是0005。故其VIS 编码是YB080005;
第四步确定检验位。根据标准知,其计算过程略。6 即为此VIN 代码的检验位。此车的VIN 代码为:LKDB24256YB080005。
3 条码应用方案的数学评价
为了更优化实施公司VIN 生产管理系统,基于以上编码方案,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公司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以供选择。
3.1 三种条码方案
(1) 方案一:一维条码应用方案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一维条码。
(2) 方案二:二维条码应用方案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二维条码。
(3) 方案三:一维和二维混合方案
在焊装车间的起点和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维条码,只是在总装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上,通过网络及利用后台数据库将一维条码转换成二维条码。
3.2 方案的数学评价
为使方案的决策科学化、现代化,以便公正合理的选择承包商进行此项工程,特采用模糊矩阵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最优方案。在方案评价中有一些属性如性价比、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扩展性、易更改性等无法用定量分析,只能用好、一般、差等“模糊概念”加以描述。评语集={X1,X2,X3,X4}={优、良、中、差}
评价指标集={Y1,Y2,Y3,Y4,Y5,Y6}
(1)先进行单指标模糊评价
方案1在指标Y1下的模糊评价向量为{0,0,0.5,0.5}(由专家评审得到),类似地以求得该方案在Y2,Y3,Y4,Y5,Y6等指标下的模糊向量为{0,0,0.5,0.5},{0,0,0.5,0.5},{0.6,0.25,0.15,0} {0.6,0,25,0.15,0},{0.6,0,25,0.15,0}。
由此可得方案1 的模糊评价矩阵为: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其他方案的模糊评价矩阵如下:(2)再进行多指标模糊评价
由公司VIN 生产管理系统实施要求,权重向量为:
A={0.3,0.2,0.1,0.1,0.1,0.2}
然后按M(∧,∨)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模糊评价。
AОR1={0.3,0.2,0.1,0.1,0.1,0.2}ОR1={b1,b2,b3,b4}
求得b1=0.2
同理b2=0.2,b3=0.3,b4=0.3
为便于比较,对上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结果为:
B1={0.2,0.2,0.3,0.3}
它就是方案1 的综合模糊评价向量。
同理可得其他方案的综合模糊评价向量为:
B2={0.2,0.2,0.3,0.3}
B3={0.32,0.26,0.21,0.21}
(3) 最后进行决策
根据(1)、(2)可知方案3>方案2>方案1,方案3 为最优方案。
4 系统的总体结构
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由计划调度和采集指导两个部分组成,分别采用高速以太网和数据通信两种网络形态。各车间的调度工作站将成为这两部分网络的联系接点,既发挥车间调度工作站的作用,同时,又担任本车间信息采集点的上位机,将计划调度部分和采集指导部分连接成为有机整体。如图2 所示。
图2 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5 系统的网络结构
本系统硬件网络采用工控机与PC 工作站混合的两级网络。其中,一级网络为WINDOWS NT 局域网,网络结构采用光缆+双绞线的星型结构。
一级网络与二级网络之间以一台通信主机作为二级网络的连接点,该通信主机既是一级网上的一个工作站,又是二级网上的通信服务器,由它完成二级网络之间的联接。其结构如图3 所示。
图3 总装车间二级网络结构 6 系统的建设规模
整个系统已经覆盖了公司的生产计划制订、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部门,初步与销售部门进行了集成。并且在系统中全面贯彻国家航空工业标准VIN 标准。
1)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覆盖昌铃公司产品销售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资材供应部门、质量控制部门以及各车间和全生产线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开发了一套符合国家航空工业标准( Q/HBm 113-1998)规定,又满足公司汽车生产管理需要的VIN条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该软件系统包含:系统管理、生产参数配置、计划管理、车间监视调度管理(电子看板组态及监控)、生产报表管理、生产统计及查询报表、数据采集管理、质量管理等9 个大类共约70 个模块。
7 实施效果
VIN 生产管理系统自2001 年起运行至今的实际考验,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化,为公司现代化的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7.1 直接效益
1)系统运行至今,提高业务处理能力10~20 倍,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使得产品技术服务费减少,减少额度初步估计为0.3%。单车节约工时261 秒(4 分21 秒),按年产100000 台计算,一年节约直接工时7250 小时。每日单车节约生产统计时间185 秒,单车节约出错核查及月初盘查时间7 秒。 生产管理模块的应用,预计能至少减少产品生产成本0.5%~1%。基本满足了生产部门的需求。
2)系统不仅可以使公司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与变化,提高生产能力,而且准确及时的提供各种生产报表,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减少了人为损失,相应提高利润,加快资金周转。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在管理成本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也使得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调研和决策工作。
3)系统可以减少工人忘记装配、错误装配等人为损失、生产现场因缺件而导致停线的情况,提高资材部门对生产线旁库存的管理,提高生产速度与产品质量。
7.2 间接效益
1)提高企业的声誉,树立了一个现代化新型企业的整体形象,吸引大批新老客户。
2)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也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提升了一个新的管理境界。
3)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使管理与决策更趋科学化,增强了企业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4)确定了公司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企业明确了要建立起高速、通畅的计算机通讯网络,通过Internet 和Intranet 实现对企业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与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能够发展成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制造型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5)发挥条形码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作用,生产出带条形码的汽车,使公司尽快与国际接轨,将国家的VIN 代码体系推向实用化、规范化。
6)公司培养了一批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本系统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系统应用维护队伍,这将使公司长期受益,提高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8 展望
1)系统只是车间在制品管理,还只是则重于单个车间的在制品流动,而车间之间的在制品流动问题,怎样保证在制品在各个生产车间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还应该考虑各个车间在制品的交付管理。
2)系统应考虑对市场和客户的管理,对市场和客户的管理应该是公司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管理应该是生产前对市场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预测和客户的产品定单来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
3)系统应考虑物资仓储管理,物资仓储管理始终是生产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公司生产管理就是从物资管理研究开始的。过多或过少的物资库存都对公司发展不利,过多的物资库存占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动资金,对公司的后续发展不利;而物质储备不足,则不能满足公司的正常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旗林.ERP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计算机系统应用,1999
2 于海生等编.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刘玉莎等.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安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
4 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