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数码产品
按行业筛选
请选择行业
----------------------
-全部行业
------------------
-机床与金属加工设备
-刀具/量具/夹具/磨具
-模具设计与制造
-塑料机械/橡胶机械
-通用机械/化工机械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农业机械
-食品机械/烟草机械
-包装机械
-印刷机械/广告设备
-纺织机械
-木工/造纸/环保/医疗设备
-物流设备
-智能楼宇/安防设备
-炉窑/热处理设备
-五金工具
------------------
-工业自动化
-佳工激光网
-仪器/仪表/衡器
-电力设备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
-家电/照明/健康设备
------------------
-基础件/通用件
-标准件
-工业原材料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包装材料
------------------
-CAD/CAM/PDM/PLM
-ERP/制造业信息化
-管理咨询/认证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
按产品筛选
----------------------
-本行业全部文章
--------------------
-电视机/机顶盒/投
-音响/数码产品
-空调/风扇/热水器
-冰箱/厨房电器
-洗衣机/吸尘器
-照明设备
-健身器/美容设备
-娱乐设备/乐器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三英战吕布,AE EVO 3音箱评测
作者:视听技术 李宇凡
岁月匆匆,转眼AE EVO 3音箱已面市将近两年。在这段时间里,AE EVO 3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多次获得《What Hi-Fi?》五星评价和集体测试冠军,而且继2002年之后,2003年再度蟑联其"Product of the year"称号。
在声音方面,EVO 3音染很低,比较透明端正,发烧友所关心的低失真、大动态、高解析力等素质,EVO 3也基本具备。还有不可轻视的就是EVO 3的低频,我实在不明白,这第一只6.5英寸的金属盆单元为何能再现量感丰富、速度快捷的低频来。如果你不相信,不妨放放"雨林"新出的廖百威专辑《共同渡过》中的track 1和track 2,如果你摆位不当或者功放控制力欠佳的话,EVO 3所出的低频可能会充满你的房间!但是当你把EVO 3玩好了,那种"拳拳到肉"的低频却又会带来不少快感,这就是对你努力最好的回报了。
在搭配方面,EVO 3没有什么特殊的癖性,所以不用担心它会给你的系统带来深深的烙印,或者非要搭配某某功放才会好声。事实上,EVO 3的声音相当中性和通透,无论你用晶体机还是胆机,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前端器材的特性,因此功放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发烧友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究竟用什么功放来推EVO 3才比较好?一般来说,在平价系统中,功放所占的投资比例通常会比音箱低一些。以EVO 3 5300多元的售价,功放价格应控制在4000~5000元内,此时进口功放的可选择范围较窄,但对于国产功放来说,却正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个人认为拿优质的国产功放来推EVO 3,不失为一个性价比相当高的搭配方案。这次,我共选择了三款在市场上口碑不错的国产功放来推EVO 3,并即时作AB对比,希望给大家一些可参考的资料。这三款国产功放是:"柴尔"ZD 120(120W×2)、"声雅"A 10 CS(150W×2)、"艺术家"NO 6.6(160×2),价格由4000多到5000多元。所用的CD机为素以中性、高解析力见长的MYRYAD(美丽安)MC100,以更好反映功放的特色。所选的测试软件为:
1、廖百威《共同渡过》,以测试人声、低频、总体音色;
2、斯托科夫斯基《匈牙利狂想曲》,以测试音场、动态、对古典音乐的表现能力;
3、罗西尼《弦乐奏鸣曲》,以测试弦乐的迷人程度以及细腻程度。
所作测试是在一个约23m2的房间进行。EVO 3离后墙约1.5m。这点对再现EVO 3良好的低频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已经拥有EVO 3的朋友,不妨尽量把EVO 3向前移一点,也许你立即附有新的发现!
首先上场的是"柴尔"ZD 120,一开声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换言之,ZD 120是一款将音乐性和音响性结合得比较好的几种,在两者之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比如它的音色是中性偏甜、偏暖的,符合一般人的口味。但这种"甜"和"暖"的程度一点也不过份,属于"清润"、"爽甜"的类型,不至于影响总体的速度、透明度和解析力。播放廖百威《共同渡过》中的track 1"共同渡过"和track 2"风继续吹"时,即使不用丝毫的强调,高频段的细节都被很自然地展现出来,各种乐器和人声的定位也相当清晰,有良好的聚集度。更值得称赞的是ZD 120对低频的控制力。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共同渡过"和"风继续吹"这两首歌曲中蕴藏大量的低频成份,但在ZD 120的驱动下,EVO 3的低频是凝聚有力的,虽然肯定比不上Mark Levinson那般凶猛、潜得深,但那种富有弹性的重播效果已让人听得相当舒服,完全对得起它的身价了。在播放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时,ZD 120总体效果是比不上"声雅"A 10 CS迷人,弦乐的连贯性和衔接度不如A 10 CS那般平滑。按照我的口味,我会希望它的小提琴声更柔和些,各个频段的衔接更流畅些,如果中频段的解析力好一些就更妙了。当然,这对一台4000多元的国产机是不公平的,因为ZD 120如果真的做到上述几点的话,也许它的品牌该换成广YBA了。不过,这里我仍希望厂家能否在不断增加什么成本的前提下,对机器作些微调,这样对提升ZD 120的音乐性相信有比较大的帮助。
A10是"声雅"建厂十周年的纪念机型,在市场上一直卖得不错。A10CS是A10的升级版本。虽然,两者的型号相似,也都是"前胆后石"的结构,但实际上从内到外都发生了改变,A10CS的机箱明显比A10扎实、庞大得多,功率也由原来的100W/声道上升到150W/声道,所以可以看作是两台区别不少的机器。A10CS是本次测试中,声音最温暖、最宽松的一台。EVO 3在A10CS的驱动下,那种厚厚的、甜甜的声音,竟然与spendor有几份神似。在听ZD 120时候,我原以为晶体管机的"甜"和"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想不到A10CS还要更甜、更暖,丝毫不亚于一般的胆机!这可能与"声雅"在电子管方面有较深的涉猎有关吧。所以,如果有朋友是向往胆机的音色,但又对胆机的热量、重量和耐用性方面有顾忌的话,A10CS可能就是国产机中最好的选择。播放廖百威《共同渡过》时,A10CS在高频方面的细节没有象ZD 120那样繁星般地铺满整个房间,而是将能量的重点放在中频段。所以,这时廖百威的嗓音显得更成熟、宽厚些,胸膛的共鸣仿佛更加突出,听"风继续吹"时尤为真实、亲切,音乐的感染力也就这样产生了。播放罗西尼《弦乐鸣曲》时,A10CS可以让EVO 3发出一种柔美、丰满的的声音,松香味、琴腔的共鸣都出来了,特别是其中的在大提琴的形体显得更大、更饱满;而弦乐的光泽则显得相对黯淡一些,但也许这才是正确的。至于播《匈牙狂想曲》的效果,A10CS在音场的宽度和深度方面略逊于ZD 120。A10CS的长处在于各个频段的能量分配都比较均匀、衔接得比较好,有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感,所以总体音乐气氛相当好。个人以为,这点对古典音乐的重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国产机能做到这点交不容易。我对A10CS的建议是,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低频的控制力,让其更清晰、凝聚一些,这样可为原已不错的播放水准再"锦上添花"。
与"声雅"A10CS的煽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艺术家"NO 6.6是本次测试中声音最冷静最沉重的一台,它的精致、它的冰清玉洁,看得出设计师是在追求一种理性而细腻的表达方式,突出纤细、通透的线条感,细节很丰富,音乐背景也很宁静。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录音的瑕疵都被毫不留情地暴光。例如,同样播放廖百威"共同渡过"这首歌时,就将歌手唱到"活在你心内分开也象共同渡过"时咬字不准的毛病表露得一清二楚!而在播放同样的片段时,ZD 120和A10CS并没有使我对这个瑕疵引起多大的注意。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NO 6.6是冷冰冰的,事实上,即使搭配像AE EVO 3、MYRYAD MC 100这种声底比较干净的器材,仍能感觉到一丝甜甜的味道。从我个人对AE EVO 3、MYRYAD MC 100的了解的程度来看,这些清清的"甜味"正是来自NO 6.6,此举可以兼顾到一般发烧友的欣赏口味。播放罗西尼《弦乐奏鸣曲》时,弦乐群起落敏捷,乐曲中偶尔出现的大提琴,琴腔共鸣即充分也没有多余的赘肉,不过在"煽情"方面则是稍逊于A10CS。播放交响乐是NO 6.6的强项,它可以再现良好的空间感和聚焦度,有一种经过了雕琢的感觉;同时,音乐背景很深远,也很宁静,洋溢着浓郁的舞台气氛,此刻低频也被牢牢地控制起来了,也许这就是"冷静"、"理性"的好处?NO 6.6的声音无疑是高贵的,但我仍然希望的它的中频可以稍为再厚那么一些,如果低频部分更奔放、甚至狂野一些,就更合我口味了。不过那时,NO 6.6也许不再是高傲的公主,而变成了热力四射的时髦女郎,不知这是否有违设计师的初衷?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测试,个人认为这三台国产功放均达到相当不错的水准,用来搭配AE EVO 3完全不成问题。事实上,在这之前我也用过一些类似价位的其它国产功放来推AE EVO 3,但效果比不上这次测试的三台机器。而这三台功放各自的特色又非常鲜明,基本涵盖了一般发烧友的欣赏口味:"声雅"A10CS声音最厚、最温暖,具有胆机的味道,非常煽情、热烈;"艺术家"NO 6.6声音恰好是另一个极端一一清晰、细腻、精致、理性,有宁静的音乐背景;"柴尔"ZD 120的各方面的表现处于两者之间,在甜润度和速度感、厚实度和线条感等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个性不是太突出,但面面俱到、表现稳定,值得信赖。
(end)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
(6/1/2004)
对 音响/数码产品 有何见解?请到 音响/数码产品论坛 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