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现实困境的剖析 |
|
作者: |
|
人性化设计、人机工程,然后UCD用户体验、可用性研究、焦点小组、数据挖掘,设计科学正忽悠出一个又一个名词和概念,而最近最热的概念莫过于UCD以及用户体验了。在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者惊呼“用户体验”是产品设计的又一根救命稻草之时,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入下一个误区,UCD、可用性研究、用户体验真的靠谱吗?
举一个例子吧,IBM的UCD部门是全球最早也曾经是最顶尖的用户体验研究机构,可是他们的产品给人保守、老套没有新意的感觉。国内最早效仿IBM的华为公司,如今UCD部门已经变成一个上百人的用户体验研究团队,可是这个团队却没有真正地参与过产品设计。体制规模庞大的用户研究或用户体验团队正在某些企业变成一个摆设,甚至导致流程拖沓、创新延迟。而后进者则不吝以重金找外部咨询或者招聘一堆心理学博士,布局所谓的用户体验战略,为什么?正常吗?这里有必要以几瓢凉水来送给新鲜的UCD粉丝们,千万别性急,我们先看看前面有多少陷阱和误区:
误区一:独立UCD部门建制。用户体验沦为研究机构、测试部门、找茬专家组,设计部门躲避不及。设计在线.中国
误区二:UCD流程困境。除少数大企业开发计划相对规范以外,大部分企业习惯于快速开发,需求变更与升级频繁,UCD作为一个子流程无法与之衔接对位,最终效果寥寥。
误区三:功能定位模糊不清。UCD用户体验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同公司不同部门解读千差万别;互联网企业希望UCD能解决所有跟用户相关问题,专业软件公司希望UCD解决界面美观和统一的问题,终端制造企业希望解决时尚美观与卖点的问题,由此需要的专业人员配备以及对人员技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能指望心理学博士能把UCD的工作全扛下来。
误区四:UCD效果验证困难。很多业务部门的绩效可以通过量化考评,用户体验却很难;互联网可能会用流量来考核,手机企业可能会用销售量来考核,而包括UCD部门自己也知道这些成绩都不是独立核算的,事实上UCD的效果好坏无法从产品成功的整体剥离出来。这给UCD存在理由的充分性打了折扣。
误区五:UCD无所不能?我们最没有争议的苹果是以用户体验知名的,但是GOOGLE则是技术先导型的公司,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创造了市场奇迹。所以“以技术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一个伪命题,技术和用户都不能偏废,任何一块成为短板都会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误区六:“我”就是用户?如果有人做过这一行会知道有多么难,因为企业中人人可以以用户自居,然后开始阐述自己版本的UCD设计。想想也是,“你”“我”“他”都是用户,凭什么说你是对的?在中国,我不得不遗憾的说,很缺乏专业精神,“专家”很容易被怀疑,除非你人品比较好被接纳了,否则以专业树立权威是没有出路的。问题是:大家都是用户,谁说了算?我不幸的告诉大家,口才好的说了算,而遗憾的是很多天才的年轻设计师通常口才都不大好。当然,史玉柱和乔布斯都是那种喜欢把自己当作用户的老板,他们也的确成功了,而幸好他们身边的设计师口才也还不赖。所以设计师先练好“口才”,当然老板和产品经理等管理人员更要学会“兼听”。
误区七:UCD就是解决易用?易用性是产品接近用户的手段,是近来流行的设计观念;但是如果你的个人资料被他人易用、你的钱财被他人易用、你的健康被劫持,会是多可怕的事情,所以UCD需要解决安全感,需要解决防沉迷,这些不是单纯的易用性能解决的问题。
误区八:UCD是产品设计师干的活?是的,我开始入门的时候老是觉得UCD与产品设计很难衔接,只对业务软件的架构设计还有点用,与工业设计的流程很难磨合。而那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对UCD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了。
如今,UCD已经为产品经理所熟知,而各行各业也纷纷引进UCD理念和流程,市场销售与研发一起合作参与到UCD的导入和输出过程中来。而今,银行保险业以及航空服务业也开始引入UCD方法来改善他们的服务流程,像移动、工行、国航这样的大型垄断国企也逐步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是的,UCD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这真不止是一句口号而已!(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8/31/2008) |
对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