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与航天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借鉴印度经验促进中国航天遥感业发展 |
|
作者: |
|
1963年,印度第一枚国产探空火箭首次发射,它标示了印度的航天工业就此起步。1983年,印度正式确定开发研制多用途国家卫星系统-INSAT,并在前后20年的时间里,开发出3代与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同步的卫星技术。印度的遥感卫星系统起步稍晚,但仅用了15年的时间就已经拥有4种国产遥感卫星,并在未来几年里,至少还有4种其他型号的遥感卫星即将发射。从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时不得不借用牛拉三轮车来运送部分火箭部件,到今天印度成为当今世界第六个具有卫星发射能力和第五个具有遥感卫星研发能力的国家,跻身世界“六强”之列,印度航天工业在短短的40年中硕果累累,被印度近代开国总理尼赫鲁视为“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的航天技术助印度迈向世界大国的殿堂。
1 印度航天及遥感业发展的经验
我们曾用较长的时间对印度的遥感机构进行逐个剖析与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印度遥感卫星及应用、遥感机构的体制、管理模式、空间技术及遥感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等的各方面情况及目前所达到水平的全面了解,从中发现印度遥感业得以迅速发展的真谛,总结出值得中国航天遥感业发展借鉴的宝贵经验。
1.1 国家科技政策对航天、遥感业的支持与经费保障
印度的航天、遥感业无疑属于高科技产业的范畴。印度以立法形式确立的科技政策,保证了科技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较高地位,使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印度科技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推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印度制定科技政策的一贯原则;(2)立足于自力更生、独立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注重国防科技与高科技的发展。
1.2 结合印度国情,重视遥感卫星应用
印度的航天事业一开始就明确为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服务。为了加速改善社会与经济条件,印度很重视发展科技和工业,尤其是航天技术,它被作为科技的重点。他们把精力放在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在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的研制与应用技术开发方面进展迅速,有的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卫星应用先行,使印度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切身体会到空间技术对促进经济、文教和科技等事业发展的好处,从而带动全国各行业的发展。印度政府针对其人口多、文盲比例大,优先发展卫星通信、卫星电视教育;针对其灾害频繁和资源开发落后等实际问题,优先发展卫星资源调查以及卫星辅助气象技术等。
1.3 引进国外技术和发展自己的系统相结合
印度在发展航天工业过程中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既强调自主精神,又广泛争取外援的道路。其航天技术开始时靠引进,而后从卫星到运载火箭都逐步转向自行研制,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如INSAT既可通信又能进行气象观测。印度航天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国外的财力与技术力量,形成本国的航天体系,为后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印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力图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航天工业体系。在此期间,印度借助于国外的帮助先后研制发射了多颗试验卫星,设计了不止一种型号的试验性运载火箭,从中掌握了大量相关的设计制造知识和技术,为日后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发展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及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现在已经有几个国家如日本、巴西、韩国也像印度一样,按照“租卫星——买卫星——自行研制卫星”这一过程来发展空间事业。实践证明,这种方针具有多、快、好、省的优点,在卫星发展初期积极开展国际空间合作极为重要,自己不能造的就从国外买,经消化、吸收后再自己造是一条捷径。
1.4 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及管理
集中统一领导和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是印度航天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的经验。
印度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在总理领导下开展,总理本人兼任印度空间部部长,而实际的领导权是由身兼数职(即国家空间委员会主席、印度空间部秘书(向总理负责)、ISRO主席)的一人(kastIII-irangan博士)掌握,这样就保证了政府机构运转的统一与高效,保证了国家航天发展计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集中、贯彻与落实。印度的各部只设部长,没有副部长,另设秘书,空间委员会由印度有关各部的秘书组成。除重大项目外,主要工作由空间部秘书负责。
1.5 大力促进产业化
印度政府很重视卫星的产业化。早在1992年,印度航天组织就成立了名叫ANTRIX的商用部。通过ANTRIX公司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印度的卫星遥感图像销售和出租通信业卫星的转发器,都在世界航天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以卫星图像销售为例,印度积极地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从卫星数据的国际市场行情来看,(2001年)1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1幅SPOT卫星的数字图像价格为2600美元;1幅Landsat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达3500美元。印度的卫星图像适时打入国际市场,它与美国和法国的同类产品相比,质量相近,但价格却低得多,因而在第三世界国家销路不错。
2 对中国航天遥感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纵观印度航天的发展,它的规划不算宏伟但很务实,特别是在卫星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赞誉。通过对印度航天遥感业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印度与中国航天遥感业发展状况的比对与分析,通过对印度航天遥感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与借鉴,提出如下的建议,大家共同探讨。
2.1 建议国家以政策导向支持中国航天遥感业的发展
国家应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励与促进中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使用与应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某个时间段内,批准并支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以公益的性质免费分发,激励人们培养对本国数据的兴趣与了解,调动用户使用本国数据的积极性。从短期来看,或许这种观点与当前强调市场化竞争的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国家会有一些经济收入上的损失;但长远来看,这样既可有效地挖掘潜在用户,又有利于那些用惯了国外卫星数据的老用户们逐步地适应并摸索出使用中国自己的卫星数据的经验。当本国卫星数据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也可采取与印度相类似的方法,逐步减少对国外卫星数据的接收与依赖,这是扶持中国自己的遥感业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2.2 建议国家加大对中国航天遥感业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
中国与印度同属第三世界。十年前,中印两国人均收入基本相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一倍,经济发展比印度要快。但是,印度国家遥感局每年可以得到国家7亿卢比的经费支持。中国是否能在航天遥感业方面增大投资力度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是用钱“堆”出来的。在发展国家的航天遥感产业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若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效果将更好。
2.3 建议国家合理调整航天遥感机构,减少宏观范围内的同业竞争
比起印度航天遥感机构的体制,中国的组织结构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机构设置在功能上有重叠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单位之间、机构之间任务、利益上的争夺,从而引发了同行业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因此,建议国家合理调整航天遥感机构,减少宏观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综合考虑全国用户的需求,统一规划卫星的研制、发射与运营,规划全国范围内遥感机构的职能,向着有分工有合作不重叠的方向努力,使得结构布局科学、合理、严密、简单、高效,从而实现中国的天地一体化的统筹管理。
2.4 建议国家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密切结合本国国情,有理、有利、有节
国家在借鉴外国经验时要密切结合本国国情,有理、有利、有节,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在突出一个重点的前提下兼顾其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比如,首先狠抓卫星探测器的质量,在数据质量上下功夫;其次,狠抓图像处理,保证图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在图像数据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狠抓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开发,使中国的遥感卫星数据在国内外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加强国内用户的培训,开发潜在的用户市场,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在国外建立地面接收站的规划与步伐。总之,顺理成章,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的航天遥感业做大、做强。(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7/3/2007) |
对 航空与航天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航空与航天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