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国产胶印机的现状与挑战 |
|
newmaker |
|
提到胶印机你会想到什么呢?精美的印刷品还是海德堡的蓝色?提到国产胶印机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印刷机墙板内不停转动的齿轮还是操作工人紧锁的眉头?
对于国产胶印机,就像中国制造的其他产品一样,人们或褒或贬,而无论如何,国产胶印机在国外品牌强大的压力下一直没有停止其探索的步伐。
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业界知名的专家以及印刷生产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国产胶印机的发展之路。
上篇 发展与成绩
由于国情所限,在中国,各个行业的起点都很低,不管是落后几十年还是几百年,总之,我们是以追赶者的身份出发的。中国的印机行业更是不能例外。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对今天的成绩,我们应该首先给国产胶印机以肯定。
为实现国家印刷机械行业在当前印刷科技飞速发展形式下制定的28字方针中“多色、高效化”的目标,国内的印机制造企业各施绝技,求得发展,并不断突破创新,北人集团、上海印包、中景集团、营口冠华等胶印机生产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行研制或引进技术,开发生产多色胶印机。
北人集团花了近10年的时间,经过不断改进和革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可达1.5万张的N300和N200对开和四开多色胶印机。上海印包收购秋山国际这一举动更极大地促进了国产胶印机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ChinaPrint2005展会中,北人集团、江苏昌以及河南新机分别展出了其全开幅面的胶印机,虽然在幅面上仍和国外产品存在差距,但却是国产胶印机的又一大飞跃。至此,在规格上,国产胶印机已可以涉及到各个幅面,全开、对开、四开等胶印机均有相关产品,且基本实现多色化。
在报纸轮转胶印机领域,国内几大厂商如北人集团、上海高斯、无锡宝南等均已推出了时速在7万张以上的中型印报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宝南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以200余人的规模,迅速打响国内市场。特别是无锡宝南起点高,直接将无轴传动等新技术应用到了规模化生产当中,受到报业印刷企业的欢迎。
近几年,我国几家大型报社印刷厂纷纷引进国产胶印轮转设备,极大支持了国产轮转胶印机制造业,同时也反映出了国产胶印机质量的稳步提高。
中篇 问题与差距
可以说,国产胶印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也同样记录了国产胶印机的进步。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国产胶印机依然“在路上”。
对于国产胶印机,许多业内人士,包括作为使用者的印刷厂一线操作人员、作为生产者和设计者的胶印机制造商以及行业专家等,他们都有话要说。因此,笔者用较多笔墨将受访者的意见集结于此,希望还原国产胶印机的发展现状,给读者以启示。
1.一些不可忽视的小问题
在谈及国产胶印机存在的问题时,大家提到最多的是设备稳定性不高、小毛病频出等。此外,机器漏油、车速达不到额定标准、电气系统易出故障、卷筒纸胶印机张力控制不好等,都是国产胶印机存在的典型问题。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胶印机制造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因为这与我国印刷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要提高水平,首先要从小处抓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问题绝不能忽略。
2.技术创新与“拿来主义”
一位业内人士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在日本,谈及新产品的开发就意味着带有革命性的试验,完全崭新的构思和技术,所以在日本,新产品的开发通常被称之为新机种的开发。
国内胶印机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测绘仿制、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3个阶段,而我们的自主开发基本上属于老产品的延续和发展,较少以开发新机种为主。
此外,国内印机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大多在4%以下,而国际厂商的投入一般都在10%以上,而且基数较大。
在对待新技术的问题上,一般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自主研发,一种观点提倡直接引进。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陆长安曾说,”印机技术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在胶印机领域。北人时刻也不能放松对胶印机制造技术的提升”。
其实,不仅仅是北人,每家国产胶印设备制造企业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企业一般都采取引进技术和智力的方式,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方式,受到许多印刷界人士的认可。他们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我国自己的研发水平实在无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不如先将技术引进来,以追上国际市场发展的脚步。如果一味地强调自有技术,我们就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更谈不上同国外品牌竞争,就像一位老印刷所讲“发展得快一点总比发展得慢好”,发展总是硬道理。
实际在这个问题上,“拿来主义”(或者应该说“买来主义”似乎更确切一些)不仅仅是“取其精华”的问题,如何将其真正“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并促进自身技术的提高,才是关键。
3.新技术的应用
一般有实力的印刷企业总是将目光投向最先进的印刷技术,而先进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的应用屈指可数。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是国产胶印机的真实写照。
自动上版、斜拉版、无轴传动等先进技术在国产胶印机上应用不多,主要原因并非我们没有这些技术,更多的是因为国内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很不成熟,也就不敢轻易应用。只有在高端产品中,客户提出要求才会具体配置。
技术不稳定也一直困扰着国产胶印机,尤其是在一些大面积实地的印刷中,国产机和进口机的差别就立刻显现出来了。技术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国产胶印机在高端印刷品领域的发挥。为此,我们在引进和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精于完善,敢于应用。
4.一些进出口数据
笔者在整理材料时,也查阅了2004年胶印机的进出口情况,尽管进口数据与出口数据来源不一致,但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2004年我国胶印机(包括单张纸胶印机、小胶印机、未列名胶印机、卷筒纸胶印机)进口额为1384台,共计81745.4万美元,而且,进口胶印机在进口印刷设备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出口胶印机(包括单张纸胶印机、小胶印机、未列名胶印机、卷筒纸胶印机)共4582.5万美元,进出口额相差悬殊,几乎没有可比性。
这反映了我国印刷工业的主要设备—胶印机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由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国产大中幅面胶印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国内市场仍然被进口设备占领。
5.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
据一位业内专家透露,目前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中普遍应用的标准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制定的。不仅远低于各印机制造厂的企业标准,还同现代印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脱节,失去了国家标准的激励作用。
6.制造水平与制造工艺的问题
国产胶印机的品质同国内制造水平以及制造工艺息息相关。在国外,许多大厂商在零件制造以及机械装配上已经实现了流水线作业,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专”。智能机械手辅助工作也已经得心应手,保证制造精度。
在感慨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以国内目前胶印机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需求,还没有条件实现上述目标。而仍是每个人要加工不同的零件,仍是四五个人装配一台机器,这也是国产胶印机质量不一致、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下篇 挑战与机遇
随着国内与国际经济的不断融合,国外设备本土化生产的趋势将加剧,而国际品牌胶印机一旦实现本土化生产,必将给国产胶印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或许,这不是件坏事,有压力反而更有动力。在这种形势之下,国产胶印机更应时刻准备,抓住机遇,以追赶先进的脚步。
1.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有人说,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的筹码不多,手中能打的牌只有两张:成本优势和在中国市场的位置。许多印刷企业正是看好了国产胶印机投入成本低,服务快速便捷的特点而进行投资的。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国有企业改制速度的加快和民营企业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国产胶印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购买设备不再有“资金包办”,他们首先考虑投资成本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而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之初的民营企业,资金不是很雄厚,这些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会更倾向于价格低廉的国产设备。
此外,国产设备到货周期短,对于急需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的印刷厂来说,国产设备是首选。国内许多大的报业印刷厂纷纷引进国产轮转胶印机,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由于占据了地利,国产胶印机形成了诸多优势,如服务响应速度快、人工服务和配件成本低等,许多国产胶印机制造厂商又在此基础上增加服务网点,提高了服务效率。
2.大型设备市场期待国产胶印机进入
自2004年起,胶印机进口关税税率由12.4%下降到10%,对印刷速度在1.5万张/小时以上的单张纸胶印机和印刷速度在6万张/小时以上的卷筒纸胶印机免征关税和增值税。这并非完全是一个对国产胶印机不利的政策。原因是现在这类国产设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无论是商业半商业轮转机还是大型报纸印刷机,甚至可以说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摆在国产胶印机面前的只有两个字“抓紧”,抓紧对大型胶印机的研发,提高制造水平,提高自动化程度,抓紧时间进入这一广阔的市场。
3.培育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培育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于国产胶印机来说,是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但这才是国产胶印机的出路,因为制造业突破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领先。靠引进技术,引进零部件组装,靠与先进产品的嫁接,只能让我们追随在先进水平之后,而无法真正引领潮流。而只有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占领胶印设备的高端领域,才能塑造一个强大的民族品牌和世界品牌。
后 记
在成文的过程中,中国报业协会顾问夏天俊老先生和北京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韩晓良先生以及一些印刷设备制造厂商和印刷厂的相关人士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章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仍然希望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来透视国产胶印机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文章写到现在,更像是几个人七嘴八舌地没有中心地“海聊”,虽然没有中心,但却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企盼国产胶印机的进步与腾飞。(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11/3/2006) |
对 胶印机 有何见解?请到 胶印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