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查看本类全部文章 |
| |
|
|
|
替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把把脉 |
|
作者: |
|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国内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和大量国外物流企业(如UPS、DHL、TNT等)的蜂拥而至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我国物流业内人士却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清楚,实际上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赢利能力和业绩及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处于亟待破“茧”而出的 “尴尬”境地。
病症一:老顽疾──思想观念僵化、滞后
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行业之所以仍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在物流领域思想观念上的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经营者所接受的经济理论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认为生产过程是增值的,而流通过程则不创造任何价值。在规划、安排企业生产、建设项目,甚至于签订合同时,把物流的过程都忽略不计。有时候最终发现由于物流方面的问题而吃了大亏赔了本,才领悟到物流不可轻视。同时,我国企业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总希望小而全、大而全,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门。每一家企业的物流部门都是“小的吃不饱,大的干不了,难的啃不动”,经济效益相当低。随着物流事业的发展,有些企业渐渐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物流事业的有利可图。但也有些企业矫枉过正,不集中精力搞活经济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将物流也纳入自身的营业范围,没有换位思考。如果把抓物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可能企业效益会更好。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影响了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总效益优化。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企业要向国外跨国企业学习,把自己擅长的业务做强做精,将不擅长的物流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处理。
病症二:“僧多粥少”── 凸显市场需求困境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企业形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典型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独立于物流供应方和需求方、能从事按照需求方的要求对物流过程组织和实施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流的束缚,而将精力集中于其核心业务。根据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在美国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可以获得的好处包括:作业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可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雇员可减少50%。因而,第三方物流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通常认为,只有当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50%以上时,这个物流市场才是成熟的。因此,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在美国为57%,欧盟为35%,日本为80%,但在中国还不足20%。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大部分是港口、铁路部门中的货运代理部门,功能局限性很大。而从我国大多数工商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意义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应有适应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的企业组织和比较完备的相关功能。
正如深圳市招商局物流集团董事长丁克义认为,虽然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近年来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促进企业物流的合理化,但由于对现代物流缺乏深刻认识及其它多种原因,大多数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意愿还不强,从而使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病症三:内功不足还需修炼 ── 服务领域拓展遭遇自身能力限制“尴尬”
按照国际惯例,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物流范围和服务功能可以分为综合性物流公司(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具有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和功能性物流公司(如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流通加工公司、单一功能、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如那些从运输、储运企业拓展业务转化而来的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的企业;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包括由网络公司转化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行业的物流供应商。因此,我国目前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属于功能性物流公司。
我国以上几类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其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无法有足够的实力与跨国高水平综合性物流公司争夺国内和国际物流市场。
病症四:爹妈太多听谁的── 多头管理制约资源有效整合
物流业是一种跨部门、跨行业的服务行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方式,还涉及多个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民航总局、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导致物流企业在整合各项资源时难度很大。我国现行的体制虽然在力图改变条块分割管理,但仍然普遍存在着各行业、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在规划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即使由所谓的行业协会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困难重重。
病症五:李鬼太多── “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的运输市场还比较混乱,成本的畸形降低使得某些不规范经营的“劣质”物流企业可以在拓展市场时给出很低的报价,而很多物流需求企业出于成本偏高的压力,在外包物流业务或实现某些物流功能时将价格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企业明知很多“劣质”物流企业的报价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但仍然经常选择将运输功能单独外包给那些不规范经营的物流或运输企业。这样不但影响了工商企业将物流整体外包,还出现了很多“胆量大”的“劣质”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将合法经营的“优质”物流企业“打败”的怪现象。
据物流业内专家分析,目前有些工商企业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不是它们不知道物流外包后可能获得的利益,而是因为企业中一些担心因物流外包而使自己利益受到损失的人员的极力阻挠,由于这部分人往往在企业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能对企业自营或外包物流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在国营企业和民营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中,这种潜规则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都对此不清楚,也不都是潜规则的获益者,但他们在决策时往往为了企业的安全而采取迁就和姑息的态度,深挖下去,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发展才是硬道理
尽管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存在着上述问题,但我们不能裹足不前,更不能因噎废食。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所具备的能力与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国泰君安对我国21世纪头十年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做了预测。根据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并假设每5年物流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预计2005年中国物流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将为14.9%,到2010年,中国物流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为12.9%。同时根据测算结果,到2010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将达到28505亿元,按照国际上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所占平均份额24.42%,物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960亿元。另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70%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
对于众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建成的企业,现在正面临资产重组和企业再造。这正是最好的时机,把物流业务重新调整,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新建立的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物流业务也应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这样的改革形成了第三方物流大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只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抓住机遇,努力克服前面提到的那些病症,健康发展,必将迎来中国物流业的繁荣景象,造福于社会。(end)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投稿)
(如果您是本文作者,请点击此处)
(11/23/2005) |
对 商业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商业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